《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十五 松鼠教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内容:预习导读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你喜欢那些小动物?为什么?请写几句。二、学习新课,布丰的松鼠1、明确学习目标。2、了解作者。3、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的同时,要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你获得的信息。三、检查学习情况。请你动手写一写。1、区别形近字的音、形。 驯( )( ) 缨( )( ) 珑( )( ) 榛( )( ) 训( )( ) 樱( )( ) 胧( )( ) 榉( )( ) 跺( )( ) 象( )( ) 栗( )( )
2、 蜇( )( ) 舵( )( ) 橡( )( ) 憟( )( ) 蛰( )( )2、理清课文层次,并概括段意,总结结构层次的特点。3、松鼠为什么淘人喜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松鼠进行说明的?四、才艺表演假如你就是一只最漂亮的松鼠,请你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动人的外貌、驯良的性格、乖巧的动作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作者是怎样向读者介绍松鼠的特征的。(重点)2、学习作者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难点)3、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内容:研讨展示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1、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松鼠的特点从哪些方面说明的二、 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特征及它的用途?可以将它
3、删去吗?说说理由。 三、探究文章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从概括到具体介绍,再到补充说明。课文从总括松鼠特点人手,生动具体地分说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最后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思路清晰,结构严密,语言生动。 在具体说明时,又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采用了其他一些说明顺序。从课文局部内容来看,第1段采用了从 到 的 顺序说明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又采用了由 到 的( )顺序说明的;第5段介绍松鼠搭窝时,又采用了 顺序。所以说,文章说明顺序的安排,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决定的。四、欣赏说明文语言。1、将下列介绍松鼠的句子与课文进行对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1)它们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
4、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2)松鼠不敢下水。它们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3)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2、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五、总结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我们勾勒了松鼠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特别突出了它令人喜欢的特点。这种描写性说明的表达方式,对具体说明事物有一定的作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完成巩固练习,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课内精读,巩固提升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
5、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蛰伏、潜伏)不动。它们是十分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_(轻盈、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_(错乱、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
6、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1、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2、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第段:_、_、_、_。第段:_、_、_。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段的内容及其作用。答:_ 4、文中写松鼠的搭
7、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答:_ 二、课外阅读,拓展延伸冬天过去了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
8、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壮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
9、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吃饭,饿坏了吧。”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走,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声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
10、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让我对未来充满期望。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铙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父亲的话一下了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过分,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1、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分)(1)_ (2)_ 2、联系上下文,分析
11、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_ _ 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我国传统有效的读书法。请按要求勾画圈点。(2分)(1)在选文段中找出一处概括父亲对我影响至深的句子,写在下面。(2)在第段中,找出表现“我”欲给父亲要钱时矛盾心情的一个词语。写在下面。4、请从课文中摘录你感悟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赏析。(3分)5、根据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依照下面的句式,续写句子。(3分)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_,_;父爱如_,_。三、名著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 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是“逼上梁山”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遭高俅父子陷害,被
12、判发配沧州。后来,他在 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雪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教(学)后反思:十六 松树金龟子(节选)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感受课文中科学准确的说明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教学内容:预习导读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法国,有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他的名字叫法布尔。他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深受文艺复兴时代作家的影响,曾获得“昆虫诗人”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称赞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世界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混迹于丛林山野,数十年如一日,放大
13、镜和笔记本不离手,观察、研究昆虫的结晶。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本文选自 ,作者是 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 。达尔文赞扬他是“ 的观察家”,他用毕生精力写出的作品 被认为是“ 与 的完美结合”。2、字词闯关:读准生字词(快速查阅工具书,小组展示)点缀( ) 锹甲( ) 上颚( ) 掠过( ) 一抹( ) 鞘( )翅 螽( )斯 k( )睡 天f( ) 后y( ) dng xu( ) wn( )豆 zh( )尺 炫( )耀 献媚( ) 抑郁( ) 无动于衷( ) 三、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可自己大声读,可默读,也可同桌互读,读
14、错的地方给予纠正),标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多读几遍。2、小组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成结构图。全文共21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仪表堂堂 松树金龟子(节选)外形特征 (第 段) 流苏的作用- 折扇的用处- 一层( ) 生活习性 二层( ) (第 段) 三层( ) 四层( ) 作者呼吁(第 段): 3、这篇文章里,法布尔对松树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 4、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对你有什么启示? 5、松树金龟子有哪些特征?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从文中归纳) 6、归纳总结: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 和 ,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使读者对松树金龟子这种常见的昆
15、虫获得科学的知识,并激发自己 的感情,渗透着对昆虫的人文关怀。教(学)后反思:十七 国宝-大熊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好词佳句;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内容:预习导读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这个奇妙的自然界里,动物永远作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与人类共存共荣,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周围既有勇猛凶险的狮子,聪明机灵的猕猴;又有温文尔雅的企鹅,高贵典雅的长颈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动物深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永烈的国宝大熊猫一文,近距离地观察大熊猫的神奇世界。二、简介作者、释题。1、作者:叶永烈。
16、2、释题:“大熊猫”点明 ;“国宝”点明 。“-”作用 。三、预习检测:课前指导学生“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查工具书)1、根据拼音写汉字。x hn j bn cucn qingli hn q( )戏 ( )态可( ) ( )危 ( ) ( ) 浩 ( ) ( )息 p min y yn xin 孤( ) 分( ) ( )日繁 ( ) 苔( )2、辩字注音、组词。椅( ) 娩( ) 植( ) 倚( ) 晚( ) 殖( ) 带( ) 掬( ) 躯( ) 戴( ) 鞠( ) 驱( ) 四、 整体感知 1、大熊猫被称为国宝是众所周知的,你知道为什么吗?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大熊猫
17、的“珍贵”?文中有一段集中向我们说明了大熊猫称为国宝的原因。请找到这一段读一读,并思考:通过这一段,我们了解了大熊猫哪几个特点。 2、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大熊猫“珍贵”的特点。除此之外,大家还从文中了解了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1)哪里可以看出大熊猫在国外引起的巨大轰动?(2)大熊猫的繁殖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密切的关注?(3)为什么大熊猫的戚率这么低?除作者在第13段中提到的“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五、小结:大熊猫的外形是那么可爱,数量又那么稀少,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显得相当的珍贵。是不是珍贵的东西都能称为国宝呢?“国宝”一词能否换
18、成“宝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重点)2、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难点)教学内容:研讨展示,巩固提升教学过程: 一、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文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把它们找出来,试分析其作用。二、感受形象生动的说明语言。1、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以嫰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2、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3、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三、巩固提升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
19、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来往,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9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数竟达30万之众,形成了“熊猫热”。1979年9月,“兰兰”在东京不幸病故时,3000万日本人向“兰兰”致哀。日本首相也发表讲话,痛悼“兰兰”离世!(1)选文第一节介绍熊猫的长相主要介绍它_。(2)画线的句运用了_(说明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B、真实写
20、出了人们的观感。C、强调了它有两个黑眼眶的面部色泽特征。 D、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选文第一节从表现手法运用的角度看属于( )A、平实说明 B、生动说明(4)加粗的“殊荣”意思是_ ,突出了_。(5)画线的句运用了_ (说明方法)。(6)选文写日本掀起了“熊猫热”属于_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A、突出说明日本人民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B、由面到点具体说明轰动效应的盛况。C、突出说明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即使友好使者是一只熊猫,也一样热情。D、具体说明熊猫的珍贵。四、小结: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其写作特点有:一、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进行说明。从全文看,文章紧紧围绕
21、 这个中心进行说明;在结构上按 顺序来安排组织材料。二、形象生动的说明。教(学)后反思:十八 黔之驴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熟读成诵,疏通文意。3、翻译文言文。教学内容:预习导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二、作者简介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
22、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三、文学常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四、正音、
23、读文1、学生自读课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黔( ) 窥( ) 骇( ) 遁( ) 噬( ) 狎( ) 踉( ) 憖( ) 2、听老师范读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3、学生举手朗读。4、集体朗读。五、合作交流1、小组共同完成: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比一比,看看谁更快?)2、自我检测(1)字词释意好事者: 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莫相知: 虎大骇: 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然往来视之: 益习其声: 终不敢搏: 益狎: 驴不胜怒: 蹄之: 虎因喜: 计之曰: 技止此耳: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2)翻译句子:有好事者
24、船载以入。 驴不胜怒,蹄之。 六、归纳小结:归纳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和特殊用法。(找到相应例句并解释)1、一词多义(1)以为 (2)然 (3)且(4)因 (5)之2、古今异义词去:古义: 今义:3、通假字4、词类活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3、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教学内容:文本研读、巩固提升教学过程: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二、合作交流1、认真朗读全篇,复述文章的情节,表演驴与虎的故事。2、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动作的
25、有: 心理的有: 3、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初见驴时,虎( )( ),勾画出虎 的心情;“驴一鸣,虎大( ),远( )”,进一步刻画了虎的 心理;接下来“( )”、“往来视之”、“( )”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
26、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多角度分析故事的寓意从驴的角度:从虎的角度:从旁观者的角度:5、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寓言。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显然,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告诉人们一
27、个深刻的道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本文写得真切生动,作者善于通过对虎一系列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把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写得十分逼真,层次十分清楚,尤其是抓住了驴的形体“庞大”和动物本能“鸣”、“啼”来写,对驴着墨不多,却形象传神。四、巩固提升能力训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28、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填空(1)黔之驴选自,作者_ ,字 _,_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等省的部分地区。(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相对的文体。唐朝_ _、_ 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 _、_ _、_ _、_ _、_ _、_ _、_ _、_ 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蔽林间窥之() 远遁 () 以为且噬己也( ) 蹄之()3、翻译下列句子。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译: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译: 驴不胜怒,蹄之。译: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 4、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5、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29、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教(学)后反思:诵 读 欣 赏一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感情。2、学习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3、背诵默写古诗。教学内容:蝉、孤雁、鹧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作家介绍动物的说明文,回忆你以前学过的古诗,有哪些涉及到了小动物?试举例。二、整体感知三首古诗1、读古诗,疏通字词,依据课下注释,背诵诗文。2、古诗鉴赏(1)蝉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写作手法上鉴赏,是一首 的小诗。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 。“ , 。”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两句中的“ ”、“ ”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2)孤雁中,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请根据你的理解赏析“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一句。(3)鹧鸪体裁是 ,诗的首联写鹧鸪的 和 特征,颔联用“ ”、“ ”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颈联紧承“ ”字而来,“ ”、“ ”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模拟它的叫声,而是着重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三、小结: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后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