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docx
《2023年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 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其诗把个体 人格融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情至性,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 享有“诗圣”之誉。为何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诗歌意 象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 . 诗歌中的意象及其重要审美作用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思融合的产物。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 , 客观景物感情化了 , 主观 情感融合在景物刻画之中。 既然呈现在诗中的景物都经过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 ,
2、 并且被诗人情 感的链条连接起来 , 意象中的“意”(主体情感、 感受 ) 和“象”(客体形象、 性质 ) 之间的结合 状态就会呈现种种差别。 古今中外的诗人、 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 大体 说来 , 六朝盛唐诗歌意象中的“意”和“象”大体是均衡的 , 景物的形貌、色泽和时空状态是 真实的、客观的 , 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改变。魏晋六朝诗在描写客观景物时强调形似 , 强 调准确地表现客观景物的形态和特点。 这一点既体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 , 也反映在当时的文 论和诗论所提倡的“形似论”中。刘勰论述“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 其艺术世界;司空图提出“离形得似”的
3、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 神似。 盛唐诗歌不再像六朝诗歌那样追求形似 , 而是追求“神似”,但仍然是真实地摹写物象 , 意象中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还是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 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 二、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富、 思想深刻题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 还与杜诗在 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在杜诗中 , 描写景物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 , 即强调和凸现审 美主体对
4、客观景物的独特的感觉 , 包括瞬间的错觉、幻觉 , 从而营造了一种超越客观真实的、 别具意趣的审美意象。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 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 的震撼。 ( 一 ) 、意象个性化与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都 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 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 “窃比稷与契”,要“再使风俗淳”, 对自己充满信心, 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 流露出自致
5、隆高、 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 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阔大的胸怀,使杜甫在创作倾向上推崇笔 力雄强、气象阔大之作,在创作实践上追求阳刚之美。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 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 值追求。 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 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壮阔 远的高山巨泽、 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 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 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 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
6、物的歌咏为主。“凤 凰” 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 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 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 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 象征。诗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 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 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 瘦骨成; 竹批双
7、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充分表现了 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 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 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如瘦马行病马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 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 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 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
8、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前者所体现的英 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如孤雁:“孤雁 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亦纷纷。”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全篇皆以审美主体 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 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爱憎分明, 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此外,病树、病桔、枯棕、古塞、秋云、残炬甚至高江、急
9、峡、危城、孤舟、啼猿、 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 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 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 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 施济众的赞美。 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 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
10、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 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意象生成 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的阴柔之美,只 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杜诗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 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 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 二 ) 、意象的密集组合及其对近体诗自身格律限制的克服 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 借助了汉语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浅谈 杜甫 诗歌 意象 特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