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及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声赋教案及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秋声赋教案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夜、悚然、砰湃、明河、惨淡、清明、栗冽、方、以等。2、掌握本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的写作特点以及起承转合的行文方式;了解作者运笔自然、言辞优美的写作特色。3、学习作者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过程与方法:1、研习文本,通过词语的解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2、探究文本,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3、比较阅读,提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2、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思想中存在的消极颓废的部分。3、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
2、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道理充分,有积极意义。教学设想: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教时一、导入课文:1、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
3、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三、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四、关于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五、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思考: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4、六、研读课文1-2小节:(讨论)1、问: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12)2、第一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3、齐读第一段(串讲第一自然段):本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声的? 解释:“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明确:比喻(本体是秋声)。第一段是写秋之声,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先串讲这一段)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可分为哪两部分?明确: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明确:色、容、气、意。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5、?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明确: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 ”(翻译)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翻译:“其所以摧败”一句,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明确: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即秋的心性。突出秋心的肃杀。朗读第二段。板书:角 度特征主观感受秋 声淅沥萧飒如风雨骤至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鏦鏦铮铮如军队夜行凄切悲凉秋 状惨淡 清明栗冽萧条丰草色变佳树叶脱肃杀寂寥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
6、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秋 义刑官 兵象 阴阳五行五声六律肃杀寂寥七、研读课文第三小节: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第三段写的是什么呢?朗读,翻译这一段。写的是什么议人生。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联系欧阳修的生平,从“百忧星星”,再齐读一遍。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
7、样的人生感悟呢?齐读:第3节。八、文章主题: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可结合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讨论,然后说出观点和理由。 明确: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师补充: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
8、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九、听录音,整理课文。学生轻声跟读。十、即时训练:1、完成课时作业相关练习。2、背诵课文。秋声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
9、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 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4) 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1诵
10、读感悟法文言文教学贵在多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散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比较法通过与登高等诗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学法指导: 意象 意境 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 复习引入: 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
11、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2、介绍学习目标:文、质、哲 “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3、 对“文”进行研讨: 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4、 对“质”进行研讨: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5、 对“哲” 进行研讨: 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6、 初试锋芒: 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7、 作业布置: 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从美学角度思考 “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