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创新小学语文.doc
《新课程课堂教学创新小学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课堂教学创新小学语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1年网络联盟语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导言一教学行为研究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呼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教学一线教师,应当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接受一次冲击和洗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实践表明,从理念到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教师要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教师发展的实质性要素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直是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师教育实践所关注的问题。为此,广大教育理论工作
2、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回顾这些探索,对我们重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是十分有益的。1实证理性模式第一种思路认为,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就能做好教学工作。我们称之为“实证理性模式”。教学研究伊始,就追求建立普遍适用的原理与规则。人们一直在批评教育与教学理论没能建立起像物理学与化学那样的科学体系,并认为教学研究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要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于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就成为教学研究的楷模,就自觉不自觉地以其为标准。疑问接踵而至:教学理论与自然科学的理论具有同样的性质吗?换言之,建立像物理学那样的教学理论是可能的吗?教学理论沿着实
3、证科学发展的道路来建构与理解,真的切实可行吗?人们早就怀疑这样一种逻辑。“教育的规律不像在自然界中那样具有绝对的客观性。某些教育规律在此一时期内发挥作用,在彼一时期内构不成规律;某些教育规律在一种教育情境中起作用,在另一教育情境中可能功效全无;某些教育规律在一种文化系统内起作用,可是到了另一文化系统内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它的存在。”2熟练技术模式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在质疑这样的教学理论是否存在。研究者探索教师所应掌握的教学技能,认为不是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教学的技能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这就是第二种模式,我们称之为“熟练技术模式”。这种认识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学技能分类及其微格培
4、训的研究,美国学者艾伦在谈到教师培养问题时说:“复杂的教学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分成一些更为简单的、可训练的技能或技术。”这种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为我国所接受,其影响延续至今。这种认识的弊端在于:其一,把复杂的教学工作等同于技能性的工作。技能是可以反复操作的,是可以经过练习形成的。它更多地适用于有固定操作程序的、评价标准的技术性的工作领域。教学不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反思性的实践。因此仅仅研究教学技能,不能反映教师发展的本质,不能揭示教学的性质,不符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其二,教学技能的研究者往往把教学技能切分为若干具体技能,然后主张通过反复练习,以求形成这些被分解了的教学技能,其思
5、想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单个的技能训练,并不能保证教学的综合行为的成功。3心理学模式第三种思路就是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求得教师教学实践的成功。可称之为“心理学模式”。教学能力比之于教学技能是一个较好的概念,但是也存在问题。首先,能力是一个内在的心理素质的概念。教师内在的心理素质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全部的因素。一个教师的教学成功,还需要实践的知识与智慧。能力表现为外在的东西,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其次,从能力入手也存在陷入单个技能训练的老路。既然谈到教师的能力,就要分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教学能力,然后罗列能力的种类,一项一项进行训练。作为一项需要综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的教学,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6、来发展的行为,按这种思路操作,就极易陷入想当然的境地,陷入简单化的境地。因此,研究教学行为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更为直接,更为具体。教学行为,除了内在的心理的能力因素外,还包括教师个性的、情境性的、经验性的、隐性的实践智慧。人们已经认识到,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我们可称之为“实践知识与智慧的模式”。这种教学实践智慧,紧密地浸润在教学行为与体验之中。它既不是技术性的,也不仅仅是智力方面的,而是一种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人反应或智慧性行为。我们对于这种实践知识与智慧的理解,是扎根于对教学性质的理解之上的。首先,教学是师生生命力的展现,是一种生命现象。它决不能等同于物质世界的现象,而是
7、生命之间的唤醒、激励、爱抚与关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是教师作为人的本质的展开,是作为人类文化拥有者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实践不单是反思性实践,而且是作为人的文化的实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之所以主张发展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其原因也在于此。其次,教学具有生成性与不确定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现场生成性。由于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教与学的矛盾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矛盾。课堂教学不能被理解为只是演示教案的过程,教学过程充满了变数。教学情境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课堂充满了未知,充满了险境,同时也使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二)对教师发展因素的研究得
8、出的初步结论1教师发展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技能与能力,但是仅仅具备这些还不能做好教学工作教师需要的或主要需要的是发展教学的实践知识与智慧。这种智慧与知识,是经验性的、个人性的、情境性的、隐性的与案例性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获得与教师的其他知识是截然不同的。理论性知识可以仅由教授或传递而获得,熟练技术可以经培训与练习来获得,而实践性知识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实践与体验来获得。2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的发展是与教学实践和行为紧密联系的离开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抽象地议论教师的思想与能力,并试图抽象地研究与培养教师的素养,是意义不大、实效性不强的。值得注意的是
9、,在许多教育学的著作中甚至在教育辞典中,教学行为很少成为研究对象,甚至根本不被提及。以往的教师教学本质上还是建立在一种“先理论后实践”的观点之上,教师的发展真正需要的是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研究与反思。3教师的发展既需要理论,又需要实践智慧,但主要是实践知识与智慧日本的教育研究者佐藤学说得好,教学研究需要两套“话语”“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在教学研究中不仅是理论的实践化,宁可说处于轴心地位的是实践的理论化或是实践性理论。”教师教学的实践活动,既需要有教学理论的实践化(其实是中间状态的实践化),更需要教学实践的智慧与知识。当然,教师的实践知识并不排斥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我们可以引用钱钟书先
10、生的一个比喻,来说明教育理论对于教师教学的意义:“仿佛一根折断的杨柳枝儿,给人捡起来,插在好泥土里,长成了一棵亭亭柳树。”教育理论只有扎根在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泥土”里,才能长成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即是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共同培育的生命体。也就是说,教育理论不是自然而然地就对教师的实践发挥作用,而是需要教师实践的“滋润”,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实践知识也包括这些实践化的教育理论以及其他的学问知识实践化的学问知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必须重视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专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话题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新定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1、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已经明确地突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交际性和人文性,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做出了理性的定位。1.对学科性质的解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人们利用这一工具,可以表达思想、沟通感情,可以搜集、处理、储存信息,可以传承文化;而且,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工具;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的性价值:探求人生意义、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价值、感悟人文精神。语文的人
12、文性是指语文课程承载着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泛指人类文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两种财富对人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相比而言,精神财富更为重要。它不但使人称其为“人”,而且,它又是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和源泉。在人类精神文明的积累、传递、创造方面,语文担负着主要的责任。就语文学科而言,它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儿童的天性,启迪儿童的灵性,诱发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创造性,以及培养儿童对人的理解、关心和信任。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教学中那种“目中无人”、“目中无儿童”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
13、的活力、充满智慧的挑战。语文课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不带入文承载的“工具”,也没有不需工具承载的“人文”,在人文精神传承的长河中,工具性的“水”和人文性的“舟”共存互动。2.语文学科演变的历程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有时片面注重工具的训练,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甚至,有时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仅仅理解为德育或思想教育,有时片面注重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缺少应有的认识和理解,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少的负面效应。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建国以来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演化的历程。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
14、渗透文学教育因素,重视思想教育。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突出了汉语教学要求。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种性质定位,带来了加强“双基”训练的教学发展。1966年起的“十年动乱”,语文教学突出政治,“左”的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教学方法上的“请进来”、“走出去”、“开门办学”等,使语文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978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用了“基础工具”的说法;提出了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
15、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把学科性质定位于“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2000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说明了语文是“交际工具”、“基础学科”,但未能在学科性质上明确定位。3.学科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中国的语文教学,从“思想性”到“工具性”,再到现在
16、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历着自身变革的“阵痛”,不同时期的学科性质特点影响着不同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与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在特点上有明显差异,有人曾简要地概括过下述教科书的特点: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点。十分强调学好语文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意义,十分重视听说读写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从发展语言入手,编写低年级教材。(2)增加词、句方面的训练项目,优化读写方面的训练项目,放缓坡度,由中年级开始循序编排。(3)内容安排体现弹性:汉语拼音提出拼读音节和直呼音节两种要求;识字下要保底(2500字),上不封顶;可将自读课本中的课文引进课堂教学。(
17、4)实现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与教科书配套的品种有:教师教学用书、自读课本、教学挂图、汉语拼音卡片、生字生词卡片、录音带、录像带、教学投影片等。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6年级)的主要特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6年级),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为依据,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着力克服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和过分注重知识传承、机械训练的倾向。其主要特点是:(1)教材内容新。课文体现时代精
18、神,反映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进一步拓宽选材范围,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充分利用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2)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从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着眼筛选若干训练点,形成由低到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训练序列,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持续培养与提高。(3)方便学生学习。低年级教材体现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各年段教材都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教材的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4)综合性强。把专题性学习的设计纳入到教材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收集
19、、筛选、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实用的写作能力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一定的弹性。实验教材注意适合我国国情,针对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内容兼顾城乡,难度适中,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拓展和创造的空间,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6)配套齐全。教材以语文教科书为基础,配有教师教学用书,自读课本,教学挂图,汉语拼音卡片,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教学录像带及多媒体光盘等。由于对语文学科性质和课程本质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不同时期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50年代初,所谓“红领巾教学法(文学分析式)”风靡全国。我国的语文教学
20、向苏联的文学课学习,堂堂课都要讲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或艺术风格等,加之凯洛夫教育学的“五原五环”(五条教学原则和五个教学环节)被广泛采纳,使语文教学中烦琐分析之风越刮越烈,并陷入了僵化模式的泥潭。之后,在语文学科的性质上老是争论不休,主要集中在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关系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过分强调思想性,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性,隐藏了本体,变成了政治化了的语文,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结果是语文淡化了,政治也落空了,这种教训是很深刻的。20世纪80年代初,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又重提工具论,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出“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应
21、该说,在一段时间里,这样做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强化训练”和“应试教育”一拍即合,并集合在“应试”的大旗下,使“训练”变成了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语文课上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是美的、诗意的、充满童趣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应有的魅力,从而陷入了西方早已批判过的“形式训练论”的误区。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等问题,加之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估不够科学等,导致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偏低,其主要原因是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一篇课文,
22、在不同的时期教学,由于受课程特点与教学理念的影响,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语文教师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教学的创新。福州市福师二附小何捷老师从1992年到2004年十余年间三次执教蛇与庄稼一课的案例,就体现了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创新的思想。【案例1】1992年蛇与庄稼第一课时教学流程片段1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并将读音注在书本上,扫清阅读障碍。3精学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提示“风调雨顺、歉收、糟踏”等词语的解释。(2)数一数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讲什么?句与句之间怎样联系在一起?(3)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创新 小学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