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qwajc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bs-qwajc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s-qwajc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我们打败了敌人。 我们把敌人打败了。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1、世界各国人口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分布:现存于少数落后生产方式的原始群体 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 原因:受灾害、战争、疾病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营养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过渡”模式: 分布: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特点:高增长阶段和增长下降阶段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三低”模式:分布:多数发达国家 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
2、长率 原因:主要是推迟结婚、减少生育。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1)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国防兵力不足;3)社会经济负担加重;4)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4、大部分发达国家(欧、美)为“三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过渡”模式,中国为“三低”模式,世界为由“过渡”模式转向“三低”模式的过渡阶段。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指_人类改变定居地的行为。2、某一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3、和生活水平。例如: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2)、政治因素:战争:破坏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引发迁移。例如: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政治迫害;例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国家政策;例如: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复原军人建设农垦兵团。3)、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印巴分治,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4)、生态环境因素:资源分布和开发产生人口迁移;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使人口迁移。例如: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的水灾使粮食大量减产,引发饥荒,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5)、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 、教育、年龄、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迁移)。4、我
4、国国内人口迁移 1)20世纪50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支援内地和边疆建设。(政策因素)2)改革开放后: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内地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经济因素)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不利:造成人才流失。2)、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
5、市化进程。不利: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社会问题。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一、 概念:1、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3、两者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二、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科技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
6、相关;地域开放程度与人口合理容量成正相关;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成负相关。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一、 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 中心商务区:位于城市的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大,人口昼夜差别大。 商业区:位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 住宅区: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因经济原因分为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地带。功能区分布特点中心商务区(CBD)城市的_中心_部位经济_发达_;建筑物_稠密交通_便利_;人口数量_多,流动量大_;地价高_商业区多分布在城市的_城区或交通干
7、道旁交通_便利_;人口_流动量大_、地价高_;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_文化区_;低级住宅区:_城市的工业区是城市中最_普遍_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_边缘_趋向于沿_交通线_分布工业企业之间_集中_布置来集聚效益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早期功能分区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2、经济原因:经济区位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和 交通的便捷程度。3、社会原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4、行政原因: 政府政策、城市规划等。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一般以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1、 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规律:城市规模越大,
8、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2、 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规律: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一些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某一方面的功能很强。例如:桂林。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服务范围服务功能数目距离大大多少远小小少多近城市化一、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远远早于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2、发达国家和
9、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放慢,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超过发达国家,城市化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3、特大城市迅速发展世界大城市数量增长很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国家趋势更加明显。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共同特征:(自然条件)位于中纬度、平原地带;(人文条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呈带状延伸,通过交通线、通信网络连接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达国家是_二战前最快,发展中国家是二战前_慢
10、_、二战后_加快_大城市化趋势明显_特大_城市和_超大_城市数量增加,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_增大_;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_城市群_或_城市带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_逆城市化_、_郊区城市化_和_产业空心化_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以_农村_向_城市_迁移为主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bs qwajc 地理 必修 复习 提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