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植树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植树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植树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植树教学设计 道口镇第二实验小学 陈素丽 学习目标: 1、看图写话,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按一定顺序进行说话,并写一写。 3、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并会使用正确的格式。 教学重点:能按自己看到的顺序来进行写并用正确的格式。 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课:利用猜一猜的形式进行,根据我的动作那孩子们说出:看、听、想、说、写。 今天我们写话练习这些是缺一不可的。我们要用眼仔细看。用你聪慧的耳朵来听,用你聪明的大脑来想问题。用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来说一说。再用你勤劳的小手来写一写吧!这几步你们能做到吗?能啊?老师可要测试一下
2、啦! 小草为她身穿绿衣裳。绿山绿水是花裙,梨花为她出白裙,桃花为她穿粉装,燕子为她来歌唱。 孩子们你们谁能猜出是哪个季节? 生说:春天 师说:谁能说出咱们课本上描写的春天的词语 生说: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师说:谁能说出几个描写天气晴朗的词语 生说:万里无云、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阳光明媚 师说:请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板书:看 用眼仔细看,看谁看到的内容最多? 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和谁都在干吗?天气怎么样?课件出示: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等词语。 挑一个你喜欢的词用上。说一说 今天是()三幅图画了哪些景物,引导孩子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先观察,由远及近、并用上我出示的词语。把句子说流畅。先让个
3、别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然后在连在一起说一说。板书-听 师说:那么咱们一起把这幅图画连起来说一说吧! 生说: 师板书:说 师说:那么我们再想一想小鸟还会对他们说什么 生说:谢谢您们种树,为我们造了一个美丽的家等等。 师板书:想 师说: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出来所有的内容。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巴,老师还想让小朋友认真的想一想。用上自己的话再连起来说几句通顺的话。 并板书:想 师说:那么我们行动起来吧!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到的、想到的。一起写下来吧!写过后让大家也欣赏一下你的写作内容。行不行? 生说:行 师说:开始吧 孩子们一边写,我一边指导。特别强调开头要空两格的写作要
4、求。并要求大家学用正确的标点符号。 师说: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吧,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用不同的语言来表扬孩子们内容,主要是提高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尽管有的孩子写的没有一定的次序,但是,表扬孩子还是有必要的。 师说:看图很简单,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说:先看、再听、再想、其次,再说,最后,再写、师说:通过这节课, 你学到了什么?回家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吧! 最后老师还有告诉大家,以后要保护小树苗,小树苗能为大地增添一份绿色,也能为小鸟建造一个美丽的家。我们要积极的植树,争做绿化小朋友,使我们的家到处都充满了绿色,到处都是春天。 推荐第2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 官道镇田
5、市小学 田福 教材依据: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级上册第四单元“乘与除”教材(第36-37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除整十或整百数口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
6、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PPT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生回答) 【数学课标要求:提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
7、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 2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
8、上。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课标要求: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
9、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1)、教材第10页第2题2 。 (2)、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10、。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同桌相互说一说。 五、作业:37页练一练 3、4题 六、板书设计 植树 303=10 63=2 102=12 教学反思 推
11、荐第3篇:植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 1、例2。教材简析 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视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市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线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划
12、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设计思路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通过课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孩子们自己的双手五指间的空格引出“间隔”,并举例说出生活中的
13、“间隔”到处可见,从而引出课题。其次,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最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和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尝试探索、实验、直观演示、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
14、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15、。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课前活动中,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问题情境“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新课。】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
16、们镇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师:现在出
17、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18、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
19、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20、?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
21、树用段数+1; ;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 1、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按老师要求画。 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环节: 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3、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22、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做一做。 a、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b、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
23、“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
24、学的信心。 2 独立操作,探究规律。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课件出示(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 推荐第4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看图写话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主题:语文百花园二中“看图写话”栏目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
25、:一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义: 植树看图写话是语文S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百花园二里的内容。如果我们把这次写话运用一般的训练模式(先看图再写话),那么学生很难进入植树的这种活动情境,也很难激发学生写话的激情。因为对于城里的学生来说,图中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没有亲身植树的感受,而是凭借图画上的情境去想像,去捕捉别人的植树感受。这样学生在写话时便是空洞无语,无真情实感,尽管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把无生命图片写得较生动,这也是学生凭空“造假”。我们为了让儿童去感受生活馈赠,发觉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情愫,建立起
26、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让学生有话可写,摆脱昔日畏惧写话的心里障碍,从生活中触发创作灵感,特开展一次312植树活动。在此基础上,并运用现代技术媒体将学生的劳动场景录制下来并从不同的角度再现活动中的某一场景,实现动态教学效果,使学生加深对某一场景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其教学模式为:走进生活借助媒体快乐写话。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语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此设计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27、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进行快乐写话。此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生活,感悟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儿童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写话素材。 2.能力目标:看图写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次看图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根本。 3.认知目标: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知识迁移,从而积累写话语言经验和语言表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触发情感 1.3月12日带领学生在学校植树造林的基地上进行植树活动。 2.在植树活动中教师有组织的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分工合作
28、(打水组、扛树苗组、浇水组、挖坑植树组等)。 3.在活动时,我有意地请学校摄影教师把所有的活动场景摄下来,并制成课件。 3月12日是植树节,这样的日子进行植树有其特殊意义,学生既受到了教育又获得了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触发其真情实感,才能消除学生写话的素材屏障。科学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把写话的难点制成电视特殊镜头(课件),再现学生生活是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唤起学生写话灵感的“法宝”。 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 1.播放植树活动过程中的实况录像,让学生在音乐与图像中再现自己的劳动场面。 2.提问:这是什么季节?图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教师板书:植树)
29、任何一幅图都有它的主题(中心),在儿童刚涉入看图写话的大门时,教师必须引导儿童抓主题入手,只有当孩子抓住了主题,他们才能围绕主题去进行观察,在观察时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鲜明的画面前,情感的思维被激发。 三、知识迁移积累语素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录像,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如描写春天的词语,表示高兴的词语,劳动场面的词语等。) 这一环节主要是给学生一个知识迁移的途径,从而唤醒学生过去学过的词语,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为以后的写话设下铺垫。 四、仔细观察拓展思维 1.分步出示五幅投影片:先投影天气晴朗、春暖花开的图片,意在指导学生在文章的开始要交代植树的时间、地点、并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
30、接着分步加投植树挖坑的图片、培土的图片、浇水的图片。并问:你们在植树过程中是怎样做的呢?遇到了哪些困难?最后投影植树后孩子们同小树比高的图片,并问:看到自己亲手植的树,你们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 2.合作探讨(四人一组)植树的过程。 3.分别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创造的“眼睛”,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识和抽象概括。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媒体独有的优势,把图中的事物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有计划、有目的地分解投影,或根据画面补充相应的投影片,让学生有效突出、突破教学中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实践逐渐掌握观察
31、的法则:细致性、顺序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独特性。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充分的运用了知识的迁移性,为他们学习中排除了一个又一个语言思维上的障碍。学就是为了用,这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最终目的。今天,我们培养的是素质人才,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人才,是实用型人才,而不是昔日的“书呆子型”的学生,而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践中的种种困难,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另外,在学生观察清楚画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因为只有丰富的想像,才能描写得生动形象;只有根据画面进行扩展,才能使画中的人物活起来。 五、整体感悟,体验成功 你能按什么时候,谁在
32、什么地方干什么的顺序将这幅图说完整吗?在说话时可以用上这样的句式: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学生先自己说,接着小组互说,最后指名说。) 通过这种四要素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能让学生对图的整体感知,又能培养学生说完整句子的能力,当然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挥想像,只要符合图意都可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求异性。这样的训练就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写作实践(写话),运用语言 请同学们用一句或几句话把刚才说的这几幅植树情景图写下来,你是怎样说的就怎样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也可以请同学或老师帮助。 写是看与说的最终目标,学生在看与说的基础上很容易也很乐意
33、把说的写下来,因为他们具有了写话的生活素材与语言要素,(即有话可写),这种写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他们也不会横眉冷对作业本,俯首苦思咬笔头。 七、品读作品,信息反馈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话读给自己听也可读给同桌或老师听,把读不通的句子改正过来,然后教师选择2至3篇优秀作品进行诵读。 读是一种最快最好的信息反馈,读可分为自读、互读、小组读等,学生通过读能品悟自己的作品,又能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这是学生自改习作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次升华。这一环节教师的诵读就是对学生劳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学生作品一次最佳评价。其实学生的习作就是由实践(阅读实践与生活实践)到认识(悟、构思)再到实践(习作实
34、践)再认识(读、改)的循环过程。 相关链接: 我国植树节的来历:树木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植树造林。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规定植树节、造林日、绿化周(月)的已多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也是开展植树节较早的国家之一。 1912年,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临时大总统后,积极倡导植树造林。他说:“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就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他不仅倡导植树,而且身体力行。有一次,他回故里广东省中山县里,特地将从檀香山带去的树籽亲手种在故居旁,长大后苍劲挺拔,为人乐道。在孙中山先生执政的19l5年7月31日,中华民国政府做出决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的我国的植树
35、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直到1979年,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正式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节的意义:植树节的意义不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在植树节这天去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的问题。众所周知:地球正在沙化,沙漠的覆盖面积正在逐年的增加可我们似乎觉得这些离我们还很远,但是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默默无闻地为这片大地播种着绿色,他们有的被称为“英雄、有的被称为“当代愚公”,有的甚至是外国友人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植树是全人类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 推荐第5篇:植树教学设计 植
36、树问题教学设计 吴忠市利通二小 苏少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理解掌握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会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植树问题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
37、间隔数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从植树问题中总结出的规律准确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准备:课件、板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我们这里经常会出现沙尘暴天气,你们都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天气吧?(经历过)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你们看,这是几张沙尘暴的图片。(教师依次播放:沙尘暴中头戴塑料袋行进的人群、沙尘暴中隐隐约约骑自行车的人、沙尘暴笼罩下的灰蒙蒙的城市、被沙尘暴袭击的表情痛苦的骑自行车的人群) 生:(被图片中的内容所吸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38、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你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现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每一个小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其实他们栽的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在研究植树问题之前,咱们先要理解一个词语,“间隔” 2、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而且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请
39、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 “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4根手指有中有几个间隔?3根呢?咦,那咱们同学站队的时候有没有间隔?谁愿意到前面来站一站? 指3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个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再来一人,几个人几个间隔?如果我们每隔一米站一个同学,也就是说一个间隔长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6个人呢?现在假如说这列队伍有8米长, 同学们想想有几个同学在排队呢?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栽树的规律 1、学习例1: 课件出示: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
40、。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自由小声读题,理解题意;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 (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 (生汇报数学信息:长20米、每隔5米、两端都栽。) 师:还有补充吗? 生:小路一边。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先来猜一猜,你认为需要几棵树苗? 师:到底需要几棵呢?需要验证一下,下面请同学采用简单又明了的方法,动手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画图来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 师(指图):我们来看一下,每隔5米栽一棵,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 (4段),也就是说有4个间隔,怎么列算
41、式呢? 生:205=4 (个) 4+1=5(棵) 师:205表示什么?(间隔数) 师:为什么还要加1?(因为两端都要种,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1、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为了绿化校园,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米种一棵(两端要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我们解决了两端栽树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三、引导学生发现另两种情况的规律。 1、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为什么两端不栽呢?当两端不栽
42、的时候,棵数和间隔数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四人小组内,发挥你们每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用举例子或画图的方法,大家共同合作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好,开始。 2、下面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得到的结论?(请两个小组)(学生汇报:我们小组用的方法是,得到的结论是) 3、我们已经知道了两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那一端栽一端不栽时它们又是什么关系呢,同桌俩一起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好了,刚才我们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出了规律,真了不起,什么也难不倒你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这几个规律。 四、记一记。 为了让同学们更容易也更扎实的记住这几个规律,老师想了一个好方法,我用指套代表
43、小树,(分别介绍三种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指套,用刚才老师的这种方法,快速的记一记这三种规律,比比看谁记得最快。 五、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师:植树问题学完了,其实在生活中很多现象和植树问题很相似,老师找了几个,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问题的关键词: 锯木头;钟表上;公共汽车站;电线杆; A、(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同学们,钟表上的这个问题和植树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每两次中间等待的时间就是一个间隔)自己试着解决一下。 B、(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C、(电线杆)从学校到电影院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学校到电影院大约有多远? D、(公共汽车站)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六、小结。 老师真心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了解了一些植树问题以外,更希望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课件出示5 米5米一直延伸) 每隔5米栽一棵树,将100米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