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乡民俗文化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家乡民俗文化简介.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枝江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西缘,因长江在此分枝而得名境内长江与清江、玛瑙河、沮漳河交汇,是宜昌三峡的门户,也是一片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 枝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如枝江民间婚嫁习俗十礼、丧葬二十七礼、诞生祝寿八礼、民间歌谣和极富地方特色的枝江楠管等等。本文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收集并记录了枝江的婚嫁习俗十礼、人生礼仪习俗四则、节令习俗五则、丧葬习俗、枝江民间歌谣和枝江楠管的产生、发展以及皮影戏。 婚嫁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因而隆重热闹,民间俗成的礼节也是名目繁多。 枝江婚嫁习俗可谓十礼: 一、说 亲 俗话说“天上无
2、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婚女嫁总得有人撮合,这撮合的人叫媒人,也叫红娘、红人先生、媒婆、月老、介绍人等。过去曾有以此为职的媒人,当地人说:“好吃好喝的捞媒做”。媒人说亲一般先“量媒”,即双方情况、要求先摸摸底,当媒人认为双方条件相当或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就再邀一个同行,分别到男女方去提亲(即说媒),男女双方上门提亲的人热情接待,媒人也尽力地介绍对方的情况,使他们能达成共识。只要各方父母允应了提亲人的意思,这提亲人就正式成为这桩婚事的媒人,此桩亲事(即婚姻)就会称为是明媒正娶,说亲的程序就算完成。 二、合“八字” 男女双方父母同意了提亲,男方就要请算命先生来合男女的“八字”。合八
3、字即算命先生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合起来是八个字,再根据这生辰八字来推算这个人的命运好坏。如果双方八字合上了,这桩亲事就可以定亲,如果合不上,一方缺什么又有解也可以定亲,如果双方八字相克无解,比如一主“火”热,一方“水”深,水火不相容,那这桩亲事就因“八字”不合而告吹。合“八字”封建迷信色彩浓,现在都不用了。 三、过 门 男女八字合上了,双方父母要互请对方来对象,叫“过门”。男方接女方过门,女方一般由嫂子姑母陪同,在媒人的带领下到男家。过门一是让父母看看对方的长相使其落心,二是让过门的人了解对方的家境。“过门”回家时,父母还要给未过门的媳妇(或女婿)“打发”(即见面礼)。过门后
4、,男女双方就可以自由来往了。 四、订 亲 双方过门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往来了解,男方父母就要择吉日,请女方及女方能代表父母的有关人员到男家来作客,并请自家的堂亲,姑、舅、姨等直系亲威来陪,即“订亲”。订亲虽不比结婚的热闹,但也隆重,有的还杀猪宰羊,请吉长(即厨师)开生案,当着众亲友拟订婚约。订亲这天,女方来客要在男家歇宿,次日返回里男方要给订亲礼,一般是衣物布料、金银首饰,有的公婆还交给信物。 五、求 恳 结婚日期由女方的父亲与叔父、姑父等人来确定。男方如果要娶亲,必须将女方的父亲、叔子、伯爹接到男方家商定婚期,这叫“求恳”。求恳这天,男家人特别讲礼性(即礼貌),俗话说:“低头娶媳妇,抬头嫁姑娘”
5、。女方对男方“过礼”等方面的要求都要说出来,并向男方介绍他们的“陪嫁”物品。男方要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有达不到的要求,也只能低声下气地请对方谅解,否则女方会以推迟婚期来要挟男方。一般情况下双方都是和和气气地达成协议,互不为难。 六、开 剪 婚期一定,男方就要积极为对方准备“过礼”的东西了,比如养猪、养羊、扯布料。请裁缝为新媳妇做衣裳,缝衣服这天叫“开剪”。这天还要把新媳妇接来,一是要量比子(即尺寸),二是来帮忙做饭。开剪还要给裁缝师傅封“利市”(即小费),裁缝师傅还要吃喜糖。这天开剪后,男女方都要缝衣裳,一般给女方缝 12、18甚至20多件新衣,至少要保证结婚那天新娘从头到脚穿的戴的都是男方
6、的。而女方家缝的衣服是装箱子的。 七、过 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将求恳时答应给女方的物品都要送到女家,这叫“过礼”。过礼的礼品要有整猪整羊,鱼一定要是2条,还有专为女方长辈订做的喜饼,称“粑粑”,常言说“嫁姑娘是要吃粑粑的”。还有烟、酒、糖果、衣物。衣物也有讲究,大的从过冬穿的棉袄大衣,小的到裤腰带,都必须齐全。一般“过礼”是用挑担挑去的,女方会给这挑夫利市钱(即小费)的。除食品外,其它物品都会作为嫁妆结婚时送回。 八、成 亲 成亲即结婚,成亲时也有各种礼仪 。 1、上头:即成亲头一天,女方要给新姑上头。枝江一带的黄花闺女是不准将头发全部往脑壳后面梳的,前额都要留“达达”(即刘海儿)。结婚后再不
7、是黄花闺女了,必须将头发全部向后梳,称为“上头”。乡间“上头”时先扯脸,即用“索子”搓后,一头用嘴含着,一头用手拉着,另一只手的手指将“索子”(即一种稍粗的白棉线)搓后的那端分开,利用上劲后一正一反地在新姑的额前颈后将汗毛、短发扯下来,边扯边用地灰抹,再将头发往后梳。上头是女人一生的转折点,预示着自己由少女变为少妇。 2、陪郎(陪姑):此项仪式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开席时,厨师安排有供十人一桌的宴席。男方(或女方)要请9个童男儿(童女儿)陪新郎(新娘)吃饭。此席上下席各坐3人,旁席各坐2人。新郎(新娘)坐在上席的中间。出菜后,厨师要请“迎台师傅”打鼓吹号将一盘带花的菜送到新郎面前叫“迎榜”,
8、新郎不出钱这碗菜就不能揭开。厨师得到新郎的“迎榜”钱后,迎台师傅也对着新郎吹喇叭,新郎也要给“利市钱”。陪姑不“迎榜”,只“迎花”,枝江一带把陪姑叫坐十姊妹。 3、放压箱钱:女方陪姑之后,父母要请同族长辈兄嫂及姑舅姨进房看新姑的花衣裳装箱,并带头往箱子里放钱,因为压箱钱放的多少既能表示亲友的大方,又能显示娘家的富裕,可抬高新姑到婆家去后的身价。有心计的新姑还故意以舍不得这些人为借口,用哭嫁的方式激起长辈们多放点钱。一般来讲,这些亲威都要放压箱钱,甚至有的凑成整数或几佰几仟的。 4、娶亲:娶亲一般是轿抬马骑。娶亲队中有几位必不可缺的人物。一是新郎先生,如有特殊情况,新郎可由本族的未婚姊妹代替;二
9、是男方媒人;三是2名大炮手,称为“投贴的”;四是一对童男称“男伴郎”,一对童女称“女伴郎”;除此轿夫马夫乐队及“喝泡打杂”的若干人。新郎到了女方家,要喊“给爹、妈送恭贺”,要与所有亲戚打招呼后,在堂屋坐下,此时有一小孩(一般侄儿类)打来洗脸水给新郎洗脸,新郎洗脸表示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来接人,洗完脸要给送水的小孩一个“红包”。 5、哭嫁:“哭嫁”也叫新姑“打榨”。即新姑在上轿之前要在闺房啼哭,一是舍不得爹妈,哥嫂弟妹;二是嫌嫁妆太少,压箱钱不够,用哭嫁的方式最后“榨”一点娘屋及亲友们的银钱;三是民间常以姑娘哭唱水平的高低,作为该姑娘智慧和能力的大小,其实真正舍不得父母的新姑很少,大部分的心早已
10、飞到新郎的怀抱。 6、送亲:送亲一般由下列人员组成,一是女方介绍人;二是2个女送亲,这两人一般是嫂子或姑姑,称为“亲客”;三是2个男送亲,由新姑的兄弟担任称为“小亲家”;再就是扛帐子的、挑镜桶脚盆(称小家业)的,抬亮盒的、抬嫁妆的都称为“来亲”。发亲后,娘家还将小家业中的“劈柴”拿转来,只留给2块或4块,否则把娘屋的“财”都带走了。发亲铳响,娶亲的送亲的一起上路,返回时不能走来娶亲时走过的路,这就叫“新人走新路”。 7、铺床:娶亲回来是“小家业”嫁妆先到屋。帐子被子到屋后,新郎父母安排人铺床。铺床人必须有资格,一般要求该妇女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夫妻健在。只有这样的人铺床才会使新郎新娘婚后白头偕老,
11、儿孙满堂。铺床人在为其铺床时,会得到新娘子事先放在被子里的“利市”红包。 8、拜天地:接亲归来,堂屋里已是灯火辉煌。拜堂上方的春台上点有两支红蜡烛。亲友来宾坐两旁,媒人、父母双亲、小亲家坐上方。新郎新娘站在拜台上,支客先生做司仪举行拜堂。拜堂施大礼(磕头)先拜天地,再拜公堂,三拜父母,四拜媒人,五拜姑嫂,六拜来亲,七拜亲朋,八是夫妻互拜。八拜也正合“要得发不离八”的吉利话意。夫妻互拜后一般还要互换信物,喝“交杯酒”,即新郎新娘各端一杯茶水,以茶代酒,双方挽起胳膊,互送对方嘴边喝,意为二人百年合好。 9、抢房:抢房也叫抢床,其实就是新郎新娘争先恐后进洞房。据老人讲,谁先进洞房谁就占强些,以后不会
12、受到对方的欺负。所以拜堂之后,男方的母或嫂推着新郎、女方的亲客推着新娘,一齐往洞房里挤,“挤得赢的是哥哥”。有的新郎新娘愿意同时步入洞房。入洞房后,有一童男童女为新郎新娘各端来一盆洗脸水,新郎新娘双双洗脸洗手后,分别给童男童女“给包”。表示干干净净地结为伉俪。 10、闹房:新婚之夜闹洞房是最热闹的,主人取忌讳新婚之夜无人闹房。一般闹新房的都是男方的表兄弟及朋友,闹房时除了亲客能在房内,小亲家和来亲都分别安排专人作陪或休息去了。在枝江百里洲一带,送亲的人都要当天回去或者不能在男方歇宿。闹房者一是进洞房看亲客新娘、看嫁妆、看新房;二是来给新郎新娘贺喜、陪夜。闹房的名堂很多,一般进门先喊“喜”,一人
13、领,众人合例如“(领)楠木桌子,(合)喜呀;(领)四角四方,(合)喜呀;(领)上面摆的,(合)喜呀;(领)瓜子糖,(合)喜呀。”进门后入座,先喝一口常茶,抽一支常烟,再有头有脑地进行。比如要吃“鸦雀含柴”的糖,“喜鹊闹梅”的烟,“双狮抢球”的茶等等,这些都由闹房者事先安排好了的动作,要新郎新娘表演,其目的就是要新郎新娘拥抱、亲嘴之类。还有“小叔子”或者是侄儿用一竹竿,一端绑上线,线上绑一颗糖,用手拿起竹杆摆动,要新郎抱起新娘吃,称为“刷刁子”(比喻钓小鱼),吃到了糖,新郎新娘还要将“利市钱”再绑在线上,这样小叔子或侄儿才刷到了“刁子”。还有的把新郎的爹或伯佬哥哥拖进去闹房,因枝江农村喜讲“公佬
14、烧火”、“伯佬哥扒灰”等俗故事,所以爹或哥一般都早早躲起来,怕弄进洞房留笑话,有时为了不得罪客人,还是硬着头皮被拖进洞房“挨整”,这样就会把闹房掀起高潮。闹房一班人结束又接着来一班,直到五更。 11、交亲:闹房到五更,闹房的人,就会自觉地纷纷离去。亲客就要请新郎将他的父母姑舅姨等长辈请进洞房,由亲客们动手摆糖果瓜子,并倒茶递烟。待各位长辈坐定,亲客即代表新娘的父母对新郎的父母作些交待。一是感谢他们的热情接待;二是介绍新娘的有关情况;三是代表新姑娘家里对嫁妆办得不全表示歉意;四是要求新郎的父母要将新娘当作亲生儿女一样管教。同时也当面对新娘提些要求比如孝敬老人、夫妻和气等话。新郎的长辈也有一个代表
15、发言,对女方父母包括亲客表示感谢。互相客套之后,亲客将新娘陪嫁的箱子钥匙当面交给新郎的母亲,并向长辈们介绍有多少件衣服、多少压箱钱等。新郎新娘也要当面相互表态,比如怎样孝敬老人,互相帮助把家庭搞好等。这就是“交亲”。 12、传茶:交亲结束后,新娘将自己在娘家为男方的长辈们做的鞋拿出来,送给各位长辈,一是表示尽孝道;二是在长辈们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针线活本领,三是可以得到比这双鞋高几倍的“利市钱”。长辈们接到鞋后,连忙掏出钱来给新娘。这就是“传茶”,那鞋叫“传茶鞋”。 13、揪脑壳茶:天亮了,新娘要早早下厨,在嫂或姑妹的帮助下做元宝打鸡蛋,这元宝面(即汤圆粉)、鸡蛋都是娘屋为其准备的。煮好后由新郎
16、新娘端着送到所有直系长辈的床面前,让老人们从床上一揪脑壳就可以吃到鸡蛋茶,这就叫“揪脑壳茶”。长辈们接到鸡蛋茶,也要给新娘利市钱,一般给的钱很多。因为不是亲嫡嫡的亲戚是吃不到这“揪脑壳茶的”。同时也表示新娘娘屋的父母很讲礼性。 14、回门:婚礼的第二天,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第一次回娘家,称为“回门”。为了迎接新姑爷的到来,娘家一般在这一天过客,叫“回门客”。因为新姑爷从此就是娘家的“门外娇客”了,任何岳父母是不会轻易怠慢的。不过作为新女婿首次去做“姑爷”也必须讲礼性,一般回门去要带上几样“茶”(即礼物),至少是四祥表示“四季发财”,也是对岳父母的一种答谢。中午入宴,娘家要给新姑爷“回门饭”吃,这
17、碗饭要用“头子碗(大碗)盛一堆碗饭,碗底放上一枚硬币,但是不管新姑爷肚子有多饿,是不能吃完的,碗里要剩一些饭和硬币,对新姑来说,是不能把娘屋里吃空,对新姑爷来说是祝岳父母家“连年有余,吃不完,用不完”。下午新郎新娘不管岳父母怎么挽留,也得趁早回家,而且越早越好。因为父母在盼着儿媳早点回来,否则父母的眼睛迟早会瞎,是因为他们望儿媳妇归来望穿了双眼。 九、打花脸 新郎新娘“回门”回家时,就是“打花脸”的时候。在家里的表兄弟姐妹或亲友已备好锅灰、墨、红土之类,随等新郎新娘“回门”归来,归来的鞭炮一响,表兄弟姐妹们一拥而上,抓住新郎新娘,给他们脸上抹黑抹红。父辈的亲友也如痴如狂地逮新郎的父母画“花胡子
18、”,有的还在他们背部乱抓即“刨背”。“打花脸”意味着“打发、打发”、“刨背”是祝他们早日抱孙子升辈。“打花脸”从表面看来很“武野”,实际上气氛热烈和谐,意义深长。若没有来“打花脸”和“刨背”对过喜事的这家人来说,就是很不吉利,好象真失去了“发财”或“升辈”的运气。 十、亲家过路 婚嫁的最后一礼为“亲家过路”。亲家过路即男方择一日子,请女方父母到家里正式做客,以方便双方亲家日后的往来行走。乡间流传的“亲家母的茶,一礼还一答”也是这个意思。男方这到也要请姑舅姨来作陪,借此机会让女方父母放心,并共同喝一次“安乐杯”酒。 人生礼仪习俗有添生、逢生、报喜、洗三四则: 一、添 生 添生是生儿生女的事情,人
19、们把它当作传宗接代和养老送终的头等大事。 临生里,怀生妇女和家人非常紧张,常言道:“儿奔生,娘奔死,只隔阎王一张纸”。 建国前,人们相信“婆婆经”,怀生妇人,一旦发作,房屋的门、窗、柜门都打开。缸、坛子和罐子的盖子也要一个不漏地揭开。遇到难产,紧口坛子,罐子要摔成碎片,房前屋后的石板也叫它翻身。 添生时,婆婆要仔细观看娃子落地的姿势。偏着身子落地,家人才会放心,娃儿落地屙尿,是不祥之兆,要用手捧住,让尿滚到娃儿身上,俗话说:“落地屙尿一举枪,不死老子就死娘。“ 娃儿落地后,总要先放鞭炮,因为这样可以为生命壮胆,长大后胆子就会大些,也可把喜讯告知邻里乡亲。 二、逢 生 第一个跨进添生大门的叫逢生
20、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主人都要以礼相待,弄些东西逢生人吃,老人们甚至认为:逢生人的思想、才华、德行、气质等就是新生命的未来模样。假如是好吃懒做、叫化子、小偷逢生的话,这对主人来说就是一大忌讳和心病。 乡邻得到添生的消息,要前来关心和捧场,说一些送恭贺的话;什么“恭贺您落了心啊!”“添了一张嘴啊!”“是放牛伢子还是个酒坛子啦?”人们把生女娃子说成“酒坛子”,把生男伢子说成“放牛娃子”。 三、报 喜 添生后,娃儿的爹要尽早去给家家报喜,让家家放心,俗话说:“婆家不报喜,娘屋里无碎米”。报喜一般要准备四样茶礼。如果生的是女娃子,礼品中就要有白酒;如果是男娃子,礼品中就应有嘎嘎儿(猪肉)。 报喜
21、后,家家定下洗三的日期,不过逢三不洗三,如日期有违,当另择吉日。 四、洗 三 洗三,又叫吃三朝饭。三朝是说奶巴子存活三天的好兆头。洗三是对新生命的一次重大洗礼,也是人生的第一个节日。 洗三的主客是家家、舅家家、姨家家和接生员,陪客是自家直系亲属的长辈们。客人不多,总共不过两三桌。因此,又叫吃“三桌饭”。 这天,家家要送来鸡子、鸡蛋、猪蹄子、猪心肺等营养品,为的是给月母子发奶和补养身体。 洗三严肃而慎重。把艾蒿和蒲草加清亮水放在清洁锅里煮开,去渣后加上金银铜铁锡,就成了洗三用的水。老人讲,用这种水洗澡,可以消毒、治病和去邪。洗三,是奶巴子和月母子同时进行。不过,对奶巴子特别讲究。冬天里,室内要生
22、火,防止感冒。开始由接生员接过奶巴子,用新盆子新袱子装上洗三水给奶巴子洗澡。洗的方法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内向外按序进行。边洗还边说一些吉利话,洗到眼睛时说:“眼睛长得亮,看了东方看西方,看了南方看北方,方方多明亮。”洗到耳朵时说:“官大耳朵大,长大好听话,你八方听得见,做个乖娃娃。”洗到手板时说:“手板长得白又嫩,指嘎儿也长得伸,给你双手洗干净,长大正乾坤”。这些词有随口编的,也有约定俗成的。 奶巴子洗净以后,还要拿剥壳后的石磙鸡蛋磙脸和磙身,娃儿长大后皮肤就会变得白净可爱。 奶巴子穿上新衣后,先给室内四个门旮旯作揖,求“偷生官”保佑奶巴子平安。然后给家家和长辈们作揖。 洗三后的
23、水叫“太水”。洗三完毕后,要把太水泼在人迹不到的地方,一般倒在自己的床底下,免遭人的践踏。 接着,便是打发送生娘娘。神龛前供有全鸡、槽头猪肉、三杯酒和三杯茶。娃儿的爹三叩头,娃儿三作揖,以表对送生娘娘的感谢。 中午,主人摆上丰盛的酒席,“烧三桌”的仪式开始。作法是主人在每桌酒席下烧香化纸,请各位长辈亡灵坐席,最后呼叫:“三代公祖、老少亡人、没叫到的都来喝喜酒!” 席间,家家要定下洗九的日期,女婿就可接客和准备了。 节令习俗有五则: 一、过 年 枝江一带人们称“春节”为“过节”。枝宜地区“过年”的时间长,从头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经过“小年”、“大年”、“上九日”、“元宵”、直到二月初二“过
24、把把年(也叫尾巴年)结束,甚至还可以延长到麦子黄,俗话说:“拜年拜到麦子黄”。“过年”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寿年丰,如意吉祥不倦的追求。 1、祭“司命老爷”(祭灶神)。腊月二十三日是“司命老爷”的生日。传说司命老爷原是凡人,有的说因其贪财,有的说因其贪色,于腊月二十三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堂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封他做了灶王(即司命老爷),能主宰吉凶祸福,人们把腊月二十三作为他的祭日。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为盼在“过年”期间一切吉祥如意,便在此日为“司命老爷”烧纸敬香,求其保佑。也趁此机会将灶前、灶后、壮上、灶堂打扫干净,使灶屋里清清爽爽。也有的用大鱼大肉做贡品,为次日“过
25、小年”作好准备。 2、过小年。每年“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腊月二十四称之为“小年”,民间把“过小年”当作“过大年”的准备阶段,在外面的家人要准备回家,年前的准备工作都要从这天开始,大户人家还要在这天酒后发放“长短工”的工钱或安排次年的去留,一般家家都要做几道好菜摆上桌,以示过一个美满的小年。 3、滥水节。从腊月十四到腊月二十七止为“滥水节”。传说“滥水节”期间,没有风水禁忌和动土的禁忌,人们就可以趁此期间,挖阳沟(实为阴沟)、填阶沿(台阶)、打阳尘(室内用长把扫帚打扫丝网子灰尘之类),以干干净净新面貌迎接大年到来。其间还要在腊月二十八以前,炒炸豌豆,炒苕金果,炒米子,摊“绿豆皮”(即用五谷
26、杂粮闷湿后,磨成糊状,再将糊浆用锅摊成饼之类,切片晒干后食用),还要打豆腐等等。俗话说“炒(吵或闹)七不炒八,炒八过刀杀。”意思是腊月二十八结束一切准备工作,以图吉利。 4、辞年。在腊月二十八日以前,一般下辈要给上辈、姑娘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去糖果、烟酒之类的礼品,给上辈“辞年”,意表与前辈一起以礼福辞旧岁。 5、团年。腊月三十,是全家欢乐的大喜日子。这天,全家人在一起团圆吃饭称“团年”。这日清晨,人们放“爆竹”(鞭炮)称为“接年”,“接年”后,妇人进厨房做菜做饭。男人们就要贴对联,贴门神,在室内贴年画,据说“门上贴红”能避邪恶,使室内室外焕然一新。这一天禁忌大得很,凡是不吉利的话都不能说,如“
27、汤圆”要说“圆宝”,“龙”要说“包”,“蛇”要说成“溜”,“完哒”要说成“圆哒”, 饭菜做好后即开始“团年”。“团年”开始时,要放鞭炮,有铳的还放铳,随即烧纸燃香敬菩萨,敬“天地君亲师”灵位,席间先用酒饭为这家祖先“叫饭”,请已故的祖先回家团圆。“叫饭”即用酒杯斟上酒,把筷子的一端搁在碗上,家里的主人口里振振有词“三代公祖,老少亡人,列祖列宗回家过年”,还用各自面前的筷子在各菜碗里点一下,以示“奉菜”。最后给每碗添上一勺饭,少顷,将酒点洒于地,将饭倒在一起后喂鸡,饭桌四周拨洒一口茶水,“叫亡人”结束。全家人便上桌“团年”了。团年的席上有鱼肉剁成的“年糕”,取意“年年高”,有鱼或肉丸子,取意“团
28、团圆”,鸡肉鱼应有尽有,满满盛席。团年时,最忌讳的是缺人或说些不吉利的话,如果这里有个外人进门,则皆大欢喜,一定请人上席。传说团年时添人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不是添子添生,就是添财进喜。团年结束后,家庭主妇还要用“团年饭”喂鸡,据说鸡说了团年饭能多下蛋,猪吃了团年饭长得快。如果家中有三弟四兄的,有的头天就开始“吃团圆饭”。 二、清 明 节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传统称之为清明节。清明期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人们常以清明的“清”字引起怀念已故的亲人,将清明前后定为“挂清”的日子。人们用红绿黄纸做成“清明吊”于此期间到亲人坟上去“插青”,“插青”时也要烧纸烧香放鞭、叩头,并带
29、有食品贡奉,对坟有损坏的地方赔上土,整修坟地环境。坟上插的“清明吊”多,表示亲人多,子孙发达。如没有人“插青”的坟,称之为“孤坟野鬼”,好心人也会给插上一束“清明吊”,以求互相照顾。人们还趁此机会带着孩子去观赏风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祭扫的风俗,并限定祭扫期为清明的“前三(天)后七(天)”。 三、端 阳 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本地人叫“过端阳”。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端阳节是纪念屈原等说法不一,因而节庆方式也不尽相同。五月份正是农村大忙季节,传说端午期间,各类野鬼出来危害人类。天气回暖,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毒虫开始危害人们。人们利用过端阳节纪念屈
30、原并慰劳自己,也从各种文化形态上达到避邪驱毒,而构成隆烈的节日气氛。 1、划龙船。划龙船是一种自发的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并通过活动中的锣鼓鞭炮,借助龙的威力驱赶瘟神。在枝江县内,白洋、董市、江口等地都有划龙船的历史。其划龙船的人员喜单不喜双,以7人9人11人为宜,一锣鼓、一舵手、一指挥,渔船两边坐人划桡,随着“呼锵”的锣鼓声,夺标定输赢。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2、吃粽子。过端阳节的主要食品是粽子,粽子是把糯米用芦苇叶(粽叶)包成菱角形,蒸熟后伴糖食用。据说最先是把粽子投进河里,让河里鱼虾吃粽子,不伤害屈原的尸体,表示人们对屈原大夫的厚爱。除此以外,过端阳还吃“盐蛋”、“卤鸡蛋”、“包子”、
31、喝雄黄酒、吃大蒜以达到消毒解毒之作用。 3、插艾蒿。过端阳这天,人们都要在野外割来艾蒿、菖蒲草插在大门两旁,其意是门边两束艾蒿,菖蒲形似两把利剑,能驱避外来野鬼,以青迎亲鬼,还因艾蒿、菖蒲是一种败毒的中草药,用此药煎蛋可治感冒、咳嗽,用此草烧水薰蒸洗澡,可为“月母子”发汗,驱寒解毒;攀烧此草的烟雾可以驱赶蚊虫。 4、戴香包。香包在本地叫“香荷包”,糨是给小伢们戴的一种具有药用性质的“荷包”。“香荷包”既是一种民俗习惯,也是一件美的工艺品。“香荷包”的形状各异,似红辣椒、似菱角、似猫、似狗、似鸟、似鱼等。包内装有丁香、桂皮、茴香、艾叶、花椒之类,其味香,给小伢们戴上,孩子们喜欢戴, 并爱放在嘴里
32、吮,吮后具有生津败毒之药用功能。故当有“香包身上戴,伢们逗人爱”之说。 四、月 半 七月十五为“月半”,(也叫中元节,大多叫鬼节),枝江一带称“过月半”。传说七月十五开鬼门关,从这天起,阴间鬼门大开,大鬼、小鬼、恶鬼、善鬼都可出来,各家亡人也会回来过“鬼节”。 人们出于尊天敬祖的传统,十分担心先祖在阴间成为饿鬼,一般都要准备丰富的饭菜、烧纸钱、扎“灵屋”、做“纸箱”制冥衣、烧包袱祭祀祖先,打发亡人。富贵人家还要摆道场祭祀祖宗,操度亡灵,并以此求得惩治恶鬼,保举家人平安。 五、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期间,各种夏秋作物均已成熟,临近收获,民间利用此间休养生息,并家人团圆,准备收获。 中秋
33、节这天晚上,全家人在高悬的明月下吃月饼,守月花,传说十五晚,观看月亮,可以看到张果老砍桂花树,嫦娥穿白衣,乘白鸾,舞于桂花树下的奇观为“月花”。 另外,这天晚上还有“摸秋”的习俗,“摸秋”就是到别人果园或瓜园“偷摸”瓜果,传说如果久婚不育的夫妇,这天亲友会摸别人的瓜果送来,给他们吃,便可以得子。在我们这里,被摸秋的人家对摸秋者不会骂,据说,骂了别人自己就会“被时”(倒霉的意思),所以有的人家对瓜果园严加看管,有的则希望别人在他的瓜园里“摸秋”,以求好运。 枝江的丧葬礼仪混杂变异,既有楚俗根基又有巴俗影子,更有枝江的地域特色,奇特而丰富多彩。 枝江一带对死人有特定名称:未满3岁而夭折的称为“化生
34、子儿”,意在这儿是父母的前世孽债,葬时应火化却又不忍心,只是施行葬事的人将其锤破,以免再“脱生”害人;未满12岁而死的称为“短命鬼”;未满30岁而死的称为“少年亡”;兄弟夫妻之间称先死的为“死鬼子”;年过六旬而过的才视为正常,对此不说死,一般说“老了”、“过了”、“拿了脚”、“走了路”,或说“已故”、“逝世”、“仙逝”等。 枝江人在葬事活动中多有禁忌,这里称丧葬为人生礼仪中的“白事”,对长寿者去世称“过白喜事”,也有称“红事”的,故有“红白喜事”之说。 人死后,孝家要请人到远处亲友家接客报丧,称之为“把信”。把信的人也只能告诉对方:“某某人几月几日几时拿了脚,于某月某日安葬”便罢。得到信的亲友
35、还要弄点东西给把信人吃,至少要给杯水把信人喝,据说只有这样,亡人才会保佑把信人万事顺喜,否则把信人将会不高兴,甚至与得信人闹出矛盾。 丧葬办桌席时,若找隔壁邻居借桌椅等物,不得说“借”,只能说“讨”,孝子跪在被借主门外,由帮忙的人叫出主人,孝子再向这家主人说“讨”什么东西。平时找别人借东西是要还的,死了人找别人“讨”的东西不用讨主还,一般由被借主自己来拿,或由帮忙的人送去,否则被借主也会不顺喜。给别人送东西去里,一般由孝家回敬一些肉糕、烟糖之类的礼物。民间流传:“一个人埋不成爹”、“众人抬一”、“谁家不死老子娘”等俗语,也正是办葬事靠大家互帮互助的缘故。 人生礼仪活动中,支派掌管事务的人叫“支
36、客先生”,而死人的场合中叫“督官”。据说“督官”火气大,能驱鬼压邪。仔细分析,丧葬礼仪中的事务性繁多,没有“督官”掌脉支派也是不行的。 父母死后,孝子一个月内,五七内(即35天内),不得进别人的家门,据说在这个时间内,孝子身上带有死鬼的阴魂,进了别人的门会给别人带去“麻烦”。 参加吊丧的客人来到孝家也很讲究,如果碰到死者的晚辈,则说“恭贺您忠孝尽到哒”,答日“不忠不孝”或“他(指死人)跟着我们磨不来哒。”如果见到死者的兄弟及配偶等平辈,则说“把您的伴儿拆哒!”答日:“他自己要抢黄土呗!”如果见到死者的长辈则说:“把您急着哒!”答日:“只怪我的命苦”,“命不好”之类等等一些客套话。 枝江丧葬习俗
37、事象中,虽有沿俗信巫的现象存在,但总的来看,还是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哀思,对存者未来生活的安抚祝福,构成了枝江地域特色的丧葬习俗文化。 枝江丧葬习俗其程序如下: 一、推帐子 枝江人习惯于睡木雕花架子床;如“对子匾”、“满穿”、“百铃”床之类,雕龙刻凤、花木鸟兽。也习惯于吊蚊帐。人在死之前反映出一种预兆,此预兆除了病危之外,还会出现“人死还阳”或“造命”的征候。有经验的老人或郎中都有预感,发现病人出现以上预兆时,就很快将他床上的蚊帐推掉。乡间人说蚊帐在阴间叫“锣丝网子”,如果人死时不推开“锣丝网子”,死人就不能出去,就不能“拿脚”,这最后一口气就不能断,忧得“遭孽”(可怜)。后人也不忍心看到病人“忧
38、”的情景,只得推开蚊帐让其尽快“落气”。待病人“落气”之后,还要将床架子都拆开搬出来,疏通道路,让死人“上路”。 二、烧落气纸 人死落气后,家人在死者床前放一个陶钵子,便在这个钵子里烧纸钱,称之为“烧落气纸”。俗话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死人和出生时一样,赤赤条条地回到阴间,死者死时一无所有,走路过关样样要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据说纸钱烧成灰后,就成了阴间的钱,亡人有了这笔钱,才能疏通各种关系,顺利到阴府去报到。一般情况下,落气纸在死者病危之前都准备好了。 三、抹 澡 给死人洗澡叫“抹澡”,给死人穿衣叫“装老”。民间都有专门为死人抹澡、装老的人,男有男伴,女有女行,一般同性2人,多为中老年
39、人。有的是世代相传。 抹澡人来到孝家,先到亡人床前烧纸讲礼,孝子施大礼相迎。待清点“装老衣”后,抹澡人请其帮忙者打来洗澡水,抹澡人用“抹澡袱子”先自己洗脸,再给死者洗,意表同洗一盆水,让死者在阴间多多保佑他。根据男女不同的死者,抹澡的方式也就不同,“女者有三,男者有七”。一般死者是女人只抹三袱子,即从头到脚一袱子,左右上下肢各一袱子;死者是男人则要抹七袱子,即面部、前心、背心、右右上肢、左右下肢各一袱子。抹完澡后将死者指、肢弯曲的部位揉搓直,再“装老”。 “装老衣”一般是人死之前就准备好了的,喜单不喜双,一般7件、9件、11件不等。如果死前无准备,那得赶缝装老衣。赶缝的装老衣其裁法和普遍衣服一
40、样,只是在缝时稀针稀线,连拢为止;赶做的装老鞋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做鞋人(多为姑娘、儿媳)不做起不能吃饭,必须一气呵成地做好。 在装老时,先由孝子将装老的内衣穿在自己身上,使之“热乎”,再脱下来给亡人穿上,表示亡人是带着儿子的温暖去世的,儿子也借此表示自己孝心。 四、收 敛 将死者装入棺材里称为“收敛”,也叫“入材”。收敛前,先把棺材抬进孝堂(即灵堂),抬棺材时必须大头在前,小头在后。据说,人死入材脸朝天脚朝外,是要出去的,如果小头先进屋,就得在屋内转一圈,才能使小头朝外,这就留下一个不好预兆,预示这家可能还有人死,这是大忌大讳。将死者从房中抬出,也必须是脚在前、头在后。 棺材抬进孝堂后,棺材桶
41、子用两条板凳搁放在孝堂中央,棺盖也用两条板凳搁放在死者抬出的一侧。收敛的人先将棺材桶子里放进草木灰或石膏粉等物,作底垫层(因为草木灰、石膏粉吸潮性强、有防腐功能),再在垫层上铺一层草纸,并使草纸的一端搭在棺村墙板外,在草纸上再铺上垫絮。死人从房内抬出,先放在铺有垫单的棺盖上,再由收敛人从两侧提起垫单,将死者装进棺内,再将棺盖盖上,即收敛完毕。 枝江民歌荟萃,恒河沙数。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枝江历史进程中,释放着灿烂的光华。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作品。他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他们现实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愿望在有节奏的、音乐性的口头语言中的真实反映。枝江地区这些由民众口编、口
42、传,凝聚着群众集体智慧、蕴涵着劳动人民丰富情感的民歌,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民间歌谣在这一地区大量产生,其原因有三:一是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民歌的产生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二是楚风余韵的影响。枝江民歌继承了楚歌音韵清切,哀婉凄绝的风格;三是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枝江民歌,属“南音”,是典型的楚地民歌,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枝江民歌的声、韵、调三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三声腔”、和歌、五句子。“三声腔”,又称“三音歌”,指全曲仅有三个音组成。和声,简单说就是一人发唱,众人和歌,是荆楚民歌的主要歌唱方式。枝江民歌最突出的“形体”特征就是绝大多数枝江民歌都是“五句子”歌。因为一般以七言为一句,以五
43、句为一节,所以称为“五句子”歌。最长的“五句子”歌有十二节 枝江民歌,历史悠久,数目庞大,以枝江民歌中数量最大,种类、样式最为繁杂的习俗礼仪歌为例。仪式歌是在民众各种礼俗活动或祀典仪式上吟诵、念唱的民间歌谣。枝江民间习俗、婚丧嫁娶礼仪众多,每举行一项仪式,一般都要唱相应的仪式歌。枝江民间婚嫁习俗十礼、丧葬二十七礼、诞生祝寿八礼,基本上每行一礼,都有相应的仪式歌。除这些形式外,枝江民歌还有儿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革命歌谣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枝江新的思想观念的确立,人们都提倡简单、喜庆。所以,这些名目繁杂的礼仪,也失去了它生存。发展的环境,在城镇基本上已经消失,只有在极少数的山区农村,才可以
44、看到它的身影。 枝江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门类众多。楠管是枝江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魄力在枝江民间广为流传,并播及湖、广、苏、皖广大地区。枝江楠管于1988年经过全国曲艺研究专家的审核认可,编入了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从而跻身于中国民间曲艺之林,枝江也因此在中国民间曲艺中占有一席之地。 枝江楠管,源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它成为枝江的地方曲种,始于清朝末年。楠管多为单人行艺,因此演唱十分灵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田头稻场、农舍厅堂,只要一张桌即可开场。楠管以演唱叙述历史故事的中长篇书目为主。长篇无固定文字唱本,只有纲口,演出时全凭艺人的口头“套数”,可因时间、地点不同和听众情绪
45、的变化而酌情增减。有时演唱小段,一人一事,内容集中,结构紧凑。不论中长篇或小段,演唱时大多采用定场诗(或称押韵文)开场,借以揭示主题,泻染气氛。 楠管表演的基础是说和唱,它承袭了渔鼓以唱为主,唱、念(包括白表)结合的形式。曲目情节发展、人物感情、景色描绘常用唱技表达;凡对话、旁白、武打,多用念技表述。楠管艺人重唱,提倡少念多唱,“能以唱代念者为杰”。 楠管唱词词格大体以七言四句为主,每句以 二、 二、三音节组成,也有十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一般在四句一段的唱词, 一、 二、四句押韵,但也有两句一换韵的。 在说白技巧上,艺人常用编“套话”、加“水词”和“卖关子”三种手法以增加艺术魅力。套话,是具有
46、一定程式的、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在说表时,按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事件、景象,灵活运用,随口而出;加水词,是说表中的又一手法,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中,添枝加叶地进行渲染和夸张。由于艺人阅历丰富,对社会各阶层人物接触广泛,说表时往往信手拈来而形象逼真;卖关子,是在情节高潮处或生死攸关时,演、唱戛然而止,另起他题或即刻收场,使听众欲罢不能,造成心理悬念。 在表演上,楠管艺人非常注重神态和情感的表达。由于演出场地和艺人双手执乐器的限制,表演动作幅度不大,主要靠眼睛和面部表情相配合,尤其注重眼神的作用,即用正视、斜视、凝视、圆眼、细眼、瞪眼、皱眉、锁眉、展目以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感情。 楠管曲种原无丝弦伴奏
47、,只用楠管、云板、单面钹三件击奏乐器(艺人称之为三样家业)。楠管,又称楠竹筒子鼓,竹质,长2.2尺,直径约三指,筒身两节,接头处刻槽,用车内胎护其缝,用时斗榫合拢,筒首蒙蛇皮或猪油波。演奏时,左手抱楠管于胸前,右手三四指轻击鼓面,即发“砰砰”之声。云板,即筒板,在演唱中,云板一般只用于唱腔伴奏和前奏。单面钹,又称铃子,即戏曲伴奏中所用小钹、铜质,面薄、音沙,余音少。演奏时将钹带系左手小指上,右手持签敲击钹面边缘。钹一般只用于前奏、间奏中,与楠管之声相配合。在过板、唱腔和说白时,都用击节伴奏。现在,楠管常在舞台上演出,又移植了许多戏曲表演程式,其伴奏也常使用小型乐队,乐器性能多样,表现手法多变,因而更显丰富多彩。 楠管演唱内容广泛、丰富,包括大量中、长篇书目。如南路艺杨安新,一人可演唱中、长篇书目20多部。长的如三侠五义可唱90多场;短的如秦香莲,也能唱3个多小时。由于艺人学艺全凭口传心授,无文字唱本作依据,故部分曲目相继失传,书目也无法统计。按其题材,传统书目大致有如下几类:历史人物类、侠义传奇类、神话故事类、民间故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