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8-8 信息来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湖州作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之一,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如何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迅速行动,做大做强略性新兴产业,对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湖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来受到各国重视,
2、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从全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2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
3、新增长动力。总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战胜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二)国家加快启动。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其中将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三)浙江加快部署。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23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吕祖善省长要求,明确重中之重,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规划的抓手、突破口和载体,将政府意
5、图转化为企业行动。11月10日,省委赵洪祝书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汇报会上要求,全省上下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进一步增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要注重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符合浙江经济发展特点,还要契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做到五个“有”和五个“结合”:有创新平台、有龙头企业、有领军人才、有服务支撑、有研发基地;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资本投入相结合、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与军地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加大宣传力度相结合。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
6、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区域集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二三三”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至2023年末,全市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8.8亿
7、元,同比增长3.5%,比规上工业低6.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3%;实现利税42.3亿元,同比增长8.5%;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13.5%。 1、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实现规上产值114.8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合成原药及制剂、药用辅料等门类组成的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生物芯片、生物农(兽)药、药用辅料等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具
8、有一定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继建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近10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起步晚,发展快,2023年全市规上企业69家,实现规上产值125.3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52.44%。蓄电池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优秀企业;太阳能利用产业迅速崛起,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技术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光热利用产业起
9、点高,居民、工业应用逐步普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在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产品研发、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方面都已具一定规模,且风能资源较有优势,有利于推广风能应用产业。 3、先进装备产业。“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全市规上企业288家,实现规上产值161.53亿元,其中成套整机类产值85亿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大批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重大部件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辛子精工、镭宝机械、巨人通力
10、、中机南方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宽幅皮革机械,仓储搬运设备,分拣成套仓储设备,高速插秧机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功率汽车发电机、电梯及配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水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利用、光热利用、污水处理、节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等领域走在全省前列,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服务方面开始逐步发展。水处理设备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在全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中,两家企业建成生活垃圾焚烧
11、发电项目;绝大部分水泥回转窑新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方面全国领先;地温空调设备、蒸汽循环锅炉、新型垃圾焚烧锅炉、污泥处置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5、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值一直位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首位。2023年全市规上企业206家,实现规上产值153.13亿元。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行业,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电磁线、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在建材产品更新换代、纺织产品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长兴无机非
12、金属新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吴兴金属管道、南浔特种不锈钢和安吉竹精深加工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4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较快。 6、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经过培育和扶持,以光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23年全市规上企业 家,实现规上产值51.7亿元。其中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专用材料在国内相对领先,功能晶体、声表器件、特种电磁线、石英制品、IC用锡球、专用接插件、IC测试夹具、特种电缆等电子信息用器件材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
13、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2.3%,工业增加值率为 %,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少,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2、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
14、,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等,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3、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湖州缺少大院大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尽管08年开始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但是每年引进的领军团队和人才还十分短缺。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
15、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 %左右。与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相比,湖州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4、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湖州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创业投资体系不完整、不完善。湖州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有“闲钱”、有投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但普遍存在着“重短轻长”短期行为和
16、“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缺少战略性投资决策和冒险精神。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融资需要,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之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化解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市实际,抢抓重大机遇,明确发展方向,突破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湖州市 战略性 新兴产业 调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