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画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2023年画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画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画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画教学设计 “课内比教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画是整个教材体系中出现的第一篇古诗课文,因此要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主。本课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课堂是应该书声朗朗。古诗的背诵是一种必要的积
2、累,学习古诗,最后做到熟读成诵是整堂课的最终目的。本课的四个生字有个鲜明的特点,即是两对反义词,教师可以集中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对比较集中的识字教学。 【学情分析】:进入小学三个星期,我们初步训练了学生的听,集中注意听老师提问,同同学发言。听录音的内容:“说”复习老师的体温,说清楚图意,说说答案,说完整话:“读”:正确的饿朗读姿势,字字过目的朗读习惯,朗读做到“七不”:“写”: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的坐姿。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能比较连贯的回答一到两个小问题,因此,这堂课的要求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领会古诗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体验祖国文字的美好。新学生字,巩固所学笔画,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间通过
3、儿童的吟诵,榜样示范,游戏巩固等形式,激发小朋友学习语文的兴趣。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有,去,无,来”四个生字的音,了解“有”和“来”意思相反 2能正确的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在教师
4、的知道下,大致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初步感受诗歌的优美语言。 【教学要求】 、巩固四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课件 录音机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课件,引出古诗 1,播放课件,学生看图,说说这幅画上面都有什么?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
5、画”) ()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2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 有 无 去 来 3 教师指导学生书空:了解有,无, 去, 来的笔顺。(小老师,小书空,开火车书空) 【由于是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为了适应底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让学生看课件,体验画上的内容,有比较形象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有序的展开观察,初步建立画与诗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这两句诗里,有两对
6、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 圈出来,指名回答。 教师利用投影 并圈出: 有 无 去 来(勾画便于 学生识记) 、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让学生领会) 、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找出反义词:有和无 去和来 【低年级学生刚入学,第一次学习古诗,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学习古诗最后做到熟读成诵是整堂课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来理解诗歌的意思,本课的生字教学是两组反义词,因此生字教学更为集中】 三:朗读古诗 本课是韵文形式的谜语,诗句节奏鲜明,讲究对仗,读来琅琅
7、上口。可让学生边读每一行诗边看图,通过读和看图,体会诗中的“山、水、花、鸟”有什么特点,从而猜出谜底。然后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打开语文书读(注意翻书习惯) 左手轻轻按 右手慢慢移 2看手势,注意停顿,注意哪个字是重音。(手势打底,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展示出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听录音(听清楚读的语气,训练边听边记) 4分组朗读,各小组进行比赛评选出读的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古诗的学习重在朗读,课堂上应书声朗朗。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通过范读给学生的朗读指明了
8、方向,通过潜移默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正音,指导他们读正确,并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意境,帮助学生体验感情】 四:复习生字和古诗 开火车游戏(S形小火车,叫号游戏)叫小朋友们分别朗读诗歌,检查朗诵效果,熟悉字词。 【古诗的背诵是一种中要的积累,学习古诗熟读成诵是水到渠成的关键环节,简单机械的重复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从节奏,韵味等环节上慢慢渗透,既是读古诗语言美的享受,又增强了学习古诗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口头作业布置:朗读课文中新学生字 向家长表演一下这样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回家复习也是一年级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向家长朗诵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课堂学习效果,是积累学习的好方法】 推荐第2篇:画教学设计 一、激
9、发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猜过谜语吗?你们猜个谜语(出示古诗),它是一首谜语诗(板书:古诗诵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完古诗,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大家翻开书92页,自由读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出示小黑板)这六个字你们会认吗?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吧! 3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自主选择读宇,重点指导读好前鼻音“近”、后鼻音“听”) 4读得很好,去掉拼音朋友也能读这么好吗?咱们开火车比赛来读一读吧1 5猜字游戏:老师藏一张字卡在身后,让学生猜是哪个字宝宝这么调皮,在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再读古诗,读通诗句
10、1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再读古诗时一定能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自己在下面读一读。 2同座互读、评,指名全班读、评。 3全班齐读。 四、品读词句,领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座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
11、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四行诗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4让学生猜出谜底:画。(板书课题,齐读)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五、积累诗句,熟读成诵 1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12、2学生在学习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 (小组合作多种形式练读) 3小组学习成果展示。 4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六、课外延伸,再现情境 1师:(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并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二、初步感知,读通古诗。 1、听教师配乐感情朗读古诗。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3、教师标注停顿,再次带领学
13、生朗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相听一听。 5、男女生对读,齐读。 说明: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这种美体现出来。大量事实也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逐句串讲,事倍功半,也扑灭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从读中体会古诗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意境,帮助学生体验感情。其次,读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变换,
14、如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全体读等。再次,不要让学生变成“盲读”,因为学生有些字不认识,有些学生就有可能不是看着字读,而是背诵诗句。因此在起始阶段引导学生字字过目,帮助学生掌握指读的方法,左手按书,右手点字,跟着老师的速度指着字读。 三、了解意思,学习生字。 1、教师对照课文插图,讲解古诗的意思:远远看去,山是那样绿,走近一看,溪水从山上缓缓流下,却听不到一点流水的声音。春天已经过去了,可是花儿仍旧开放着,小鸟在树上站着,有人走到它的身旁,它也不惊慌、不害怕。 说明: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如让学生先理解诗句中一些字的意思,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逐字逐句的理解割断了诗
15、句的意境,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诗的乐趣。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2、学习“有”、“无”。 (1)指名读古诗的第 一、二句。 教师板书:有、无。 跟老师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说话练习:同学们,你有什么? (3)教师解释“无”的意思:“无”在这里就是“没有”的意思。 (4)思考:为什么看到小溪从山上流下,却听不到一点流水声呢? (5)再次感情朗读第 一、二句诗。 3、学习“来”。 (1)指名朗读古诗第 三、四句。 教师板书:来。 跟老师读,开火车读,齐读。 (2)端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做做手指操。 (3)复习田字格。 (注意:中心点、横中线、竖中
16、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4)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笔画? (5)指导描摹“来”。 先看老师写一写,再自己书空练一练。 (注意:“来”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是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一竖在竖中线上。) 说明: “来”这个字笔画虽然比较多,但所有的笔画都是学生学习过的,正好借此机会把学过的笔画进行一个小复习。在写字的过程中,要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的训练。 (6)思考:为什么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开得那么鲜艳;有人走过来了,小鸟一点也不惊慌、害怕呢? (7)感情朗读第 三、四句诗。 (8)教师小结并揭示诗的名字画。齐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挑战读古
17、诗,师生一起评一评。 2、学生表演读古诗。 3、对照课文插图,试着背诵古诗。 说明: 采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使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从中自然地接受了古诗语言美的熏陶,也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结合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语应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并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当当小老师评价同伴,训练学生一起认真听、仔细评。 五、做游戏,复习巩固。 1、游戏:“照镜子”。 2、动脑筋:在这首古诗中,“有”与“无”是意思相反的,那么与“来”的意思相反的又是哪个字呢?出示:去 模仿着找一找:远近 学生交流,教师圈出这6个生字。 3、齐读(背)古诗。 说明: “照镜
18、子”游戏目的是复习巩固生字,培养同伴意识。具体方法是同桌一起抽读生字卡片,互相纠正。 设计的动脑筋题,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再认识几个汉字,而是初步体验一下古诗的对仗,感受到古诗的有趣。 画教学设计 企石镇东山小学 作者:史瑞兰 通讯员:姚礼光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19、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
20、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 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 忄”叫“竖心旁。 三、 背
21、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 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画 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2023 年画 教学 设计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