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模拟卷写作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模拟卷写作课程教学大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模拟卷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 课
2、程名称:写作(1)、写作(2) 总学时数:40+4080学时 实验学时:15+15=30学时(另见“实验大纲”)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传授写作理论(含传统与现代),指导写作实践,培养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 “写作四体”、“写作过程”和“写作技法”;讲授并训练写作的基本文体“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
3、四大类型。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 4.教学重点、难点 上学期,即写作(1)着重讲解写作“四体理论”,即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写作过程”理论,涉及到思维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下学期,即写作()着重介绍各大类型文体的特征以及写法,着重训练各大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应用文的实用性操作也是教学的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
4、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23年6月版 主要参考书: 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刘孟宇,诸孝正主编.写作大要(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姚承嵘著.写作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
5、023年10月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版。 张德实主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7月版 尹德刚,周胜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康贻祥编著.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2023年1月版 江少川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 江少川,张泽萱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7.其他 (1)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严格按照合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规程(试行)编写,以“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为本大纲的教学体系,并注意运
6、用“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为非师范类学生,因此,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中的“写作教学论”等章节未被纳入。在具体使用中应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写作新现象、新规律以及写作学的新理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写作技能的需要。 (2)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课时为96,周学时为3。考核方式为“N+2模式”: 3N5,占50%;1为课堂笔记,占10%;1为期末考查占40。 二、正文部分 上编 写作基础原理(40学时) 绪 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写作课的任务、目的、意义。 掌握写作的特性和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
7、的含义 知识要点:写作的含义,“写作学”与“现代写作学” 第二节 写作的特性 知识要点:写作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 写作课的任务、目的 知识要点: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法,学会阅读分析,写出正确文章。 第四节 写作的意义 知识要点:写作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是开发社会智力的钥匙。 第五节 学习的方法 知识要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实验教学(2学时) 实验内容:讨论“写作的意义”等。 四、本章学时数:4学时 第一章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一、教学要求 了解写作主体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写作客体的构成。 掌握写作主体的观察、感受、思维、想象等基本技能,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关
8、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主体及其基本素养 知识要点:主体和写作主体,写作主体的主导作用。写作主体的思想意识,生活积累,知识修养,写作技巧。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基本能力 知识要点: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的积累与锤炼。 第三节 客体与写作客体的构成 知识要点:客体与写作客体;对象化的自然景观,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生存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第四节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关系 知识要点:对照关系,同型关系,双向建构关系,思维中介作用。 三、实验教学(3学时) 实验内容: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四、本章学时数:10学时 第二章 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一、教学要求
9、了解写作载体的四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不同文体的语言特征;写作受体的解读需求、原则和方法。 掌握提炼主题的方法、结构的基本形态,学会分析写作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载体及四要素 知识要点: 写作载体;材料的分类以及选材的原则;主题的要求以及提炼主题的方法,主题与标题;结构的基本形式,结构的基本单位,结构的基本要求,结构的常见形态;语言的要求。 第二节 写作受体及解读需求、原则和方法 知识要点:“接受美学”观;解读需求之满足求知欲、获取有价信息、再度创造。解读原则之分类原则、整体原则、精思原则;解读方法之笔读法,声读法,比较法,圆识法等。 第三节 写作载体与写作受
10、体的关系 知识要点:理解与超越。 三、实验教学(3学时) 实验内容:材料分类;提炼主题;分析结构;语言积累等。 四、本章学时数:8学时 第三章 写作过程 一、教学要求 了解写作的过程。 掌握“相似建构性”理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写作过程论 知识要点:“准备阶段写作阶段修改阶段”,写作阶段论;“物意,意文”,两级飞跃论;“感知运思行文”,写作过程论。 第二节 感知(动五官) 知识要点:感知,感知的特性,感知的方法。 第三节 运思(动脑) 知识要点:运思,“物我”化一的心理过程;运思的特性;运思的方法(写作思维学) 第四节 行文(动笔) 知识要点:行文,行文的特性,行文的方法(相似建构理论)
11、,行文的过程。 三、实验教学(3学时) 实验内容:感知, 运思,行文。 四、本章学时数:8学时 第四章 写作技法 一、教学要求 了解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的差异。 掌握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写作中的辨证技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表达方式 知识要点:叙述的要素、要求及方式;描写的分类、要求及表现;抒情的方法与要求;议论的要素与方法;说明的分类与方法。 第二节 传统技法 知识要点:聚焦,立骨,设悬,那碾。 第三节 现代技法 知识要点:意识流,蒙太奇,黑色幽默,变形。 第四节 辨正技法 知识要点:开合法,虚实法,抑扬法,张驰法,断续法。 三、实验教学(4学时) 实验内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12、、说明。 四、本章学时数:10学时 下编 文体写作(40学时) 第一章 文体分类概述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体的基本分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常见分类 知识要点:四分法,体裁法,语体法,表达法,内容法,两分法。 第二节 学科分类 知识要点: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文学写作学。 第三节 课程教学体系分类 知识要点: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应用文体。 三、实验教学(1学时) 四、本章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 新闻文体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新闻写作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新闻文体之间的异同。 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概述 知识要点:定义,新闻的要素,新闻的分类。 第二节 消息 知
13、识要点:定义,特点,分类,结构及写法。 第三节 通讯和报告文学 略讲,以自学为主。 三、实验教学(3学时) 实验内容:拟写新闻标题,撰写新闻稿件。 四、本章学时数:8学时 第三章 文学文体 一、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文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能运用文学文体的相关理论分析欣赏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作品。 掌握散文的特点和写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散文 知识要点: 散文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散文的特点;散文的分类;散文的写作技巧。 第二节 小说 知识要点:定义,特点,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写作技巧 第三节 诗歌、戏剧、影视文学 略讲,以自学为主。 三、实验教学(3学时) 实验内容:散文写作;短篇小说写作
14、。 四、本章学时数:8学时 第四章 理论文体 一、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评论的基本特征,能区分新闻文体和社会评论的异同。 掌握文学评论的写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评论 知识要点:“社论”和“短论”的类别、特征和写法。 第二节 文学评论 知识要点:含义,类型,写法。 第三节 学术论文 略讲,以自学为主(留待高年级“论文写作”选修课讲解)。 三、实验教学(4学时) 实验内容:社会评论、文学评论的写作。 四、本章学时数:10学时 第五章 应用文体 一、教学要求 了解公文和其他应用文的特点和格式,经济合同的主要格式和条款。 掌握报告、计划和总结的写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行政公文 知识要点:行
15、政公文的含义与作用,分类和格式;报告的写法。 第二节 机关事务文书 知识要点:计划、总结的含义及写法。 第三节 经济文书 知识要点:经济合同的含义、分类、格式和主要条款。 三、实验教学(3学时) 实验内容:公文格式,报告、计划,总结的写作。 四、本章学时数:8学时 第六章 电脑写作 一、教学要求 了解信息时代的特点 掌握电脑写作方法。 一、教学内容 不分小节讲授。 知识要点:信息时代;电脑文本的特点;电脑写作的特点。 三、实验教学(1学时) 实验内容:电脑写作。 五、本章学时数:2学时 总结、训练:2学时 教研室:人文素质教研室 执笔人:王玉琴 系主任审核签名: 2023级汉本写作课程实验教学
16、大纲 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 课程名称:写作(1)、写作(2) 实验学时:15+15=30学时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本大纲为该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分两学期,即写作(1)、写作(2)进行。它对理解和巩固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和消化写作理论,使之能通过写作理论分析、归纳写作现象、运用写作理论鉴赏文章的优劣,并将所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和文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
17、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着重实验理论教学和文体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上学期,即写作(1),实验内容为:写作主体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引导和训练;载体的四要素训练;学生在感知、运思、行文过程中的作用、能力是训练;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以及辨证技巧的分析、训练等。 下学期,即写作(),实验内容为:训练“新闻文体”、“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应用文体”四大类型中各类基础的文体如散文、社会评论、文学评论、公文和事务文书等。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在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
18、和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符合文体需要的文章和材料。 4.教学重点、难点 上学期,即写作(1)实验重点是训练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表达的基本方式;实验难点是“写作过程”中感知、运思、行文三阶段的交叉、包容和整体性的体会的训练,因为该实验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感受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并加以综合运用。 下学期,即写作()实验重点是各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的写作。其中,评论类文章的写作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而学生处于大一学习阶段,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相对滞后,因此,对学生写作来说是难点;另外,应用文体有很强的实用性,实验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环境作
19、保证,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讲授时可适当结合学院网站公布的文本进行分析引导。 5.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23年6月版 主要参考书: 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
20、出版社.1990年1月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版。 尹德刚,周胜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康贻祥编著.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2023年1月版 江少川,张泽萱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版 7.其他 (1)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为写作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写作新现象、新规律以及写作学的新理论,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写作技能的需要。 (2)本实验课程总课时32学时,上学期16学时,下学期16学时。考核
21、方式为“N+2”中之“N”的部分,实验分数占课程考核总分数的30% 。 二、正文部分 上编 写作基础原理 绪 论 一、实验要求 掌握写作的特性和学习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写作的特性和写作的意义。 三、实验方式 以提问的方式,讨论写作的特性和写作的意义; 课外布置“寝室卧谈会”将讨论延伸。 四、实验学时:2学时 第一章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一、实验要求 掌握写作主体的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技能。 二、实验内容 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的积累与锤炼。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图片、文字、声音、声像等形式为材料,展开训练,并要 求写作“观
22、察笔记”等类型的文章,计实验分。 四、实验学时:3学时 第二章 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一、实验要求 掌握写作载体的四要素即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的相关技能。学会分析写作材料的性质和用途、提炼主题的方法,能正确结构文章,语言运用恰当。 二、实验内容 材料分类;提炼主题;分析结构;语言积累等。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引导学生运用写作受体解读的方法,即笔读法、声读法、比较法、圆识法等分析写作材料的性质和用途,领悟提炼主题的方法,体会正确结构文章的技巧,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同时要求大量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3、布置课堂作业或课外作业并讲评,计实验分。 四、实验学时:3学时 第三章 写作过程 一
23、、实验要求 掌握“相似建构性”理论。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感知、运思、行文的特性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感知, 运思,行文。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课堂或课外练习。 3、课堂讲评习作。 三、实验学时:3学时 第四章 写作技法 一、实验要求 掌握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写作中的辨证技法。 二、实验内容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课堂或课外写作。 3、拟写相应的片断或文章,计实验分。 4、课堂讲评习作。 四、实验学时:4学时 下编 文体写作 第一章 文体分类概述 一、实验要求 了解文体的分类。 二、实验内容 文体概念和分类的意义。 三、实验方式
24、讨论:文体作用及特征等。 四、实验学时:1学时 第二章 新闻文体 一、实验要求 掌握消息的写作。 二、实验内容 拟写新闻标题,撰写新闻稿件。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课堂写作。 3、课后新闻标题大搜集与评比(以寝室为单位)。 4、写作消息一篇,计实验分。 5、课堂讲评习作。 四、实验学时:3学时 第三章 文学文体 一、实验要求 分析欣赏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作品。 掌握散文的特点和写法。 二、实验内容 散文写作。课外观赏戏剧、影视作品,课外自练短篇小说的写作。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和课堂讨论。 3、写作散文一篇,计实验分。 4、课堂讲评习作。 四、实验学时:3学时 第四
25、章 理论文体 一、实验要求 了解社会评论的基本特征,能区分新闻文体和社会评论的异同。 掌握文学评论的写法,为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 二、实验内容 社会评论、文学评论的写作。 广泛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并主动从报纸、杂志、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选择可供评论写作的对象进行写作自我训练。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课外作业。 3、写作文学评论一篇,计实验分。 4、课堂讲评习作。 四、实验学时:4学时 第五章 应用文体 一、实验要求 了解应用文的特点和格式,掌握报告、计划和总结的写法。 二、实验内容 公文格式,报告的写作;计划,总结的写作。 三、实验方式 1、范文解析。 2、课外自学。 3、课堂讨论。 4、课外练习计划和总结的写作。 5、课堂讲评报告、计划和总结的写作情况等。 四、实验学时:3学时 第六章 电脑写作 一、实验要求 了解信息时代的特点,掌握电脑写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电脑写作。 三、实验方式 交电子邮件作业,过电脑写作操作关。暂不计实验分(作参考)。 四、实验学时:1学时 教研室:人文素质教研室 执笔人:王玉琴 系主任审核签名: 模拟卷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公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导游课程教学大纲(全文) 德语写作1课程教学大纲 秘书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