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摘 要:语文教学语言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发挥教学语言艺术的价值,用教学语言粘住学生,才是一堂精彩且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在语文课堂上,于漪充分调动个人的知识、能力、素养,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对教学语言进行艺术化运用的技能。她通过课堂教学语言传递情感、制造美感、启迪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在于漪的语
2、文课堂里,学生情绪愉悦,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求知欲强烈,学习如鱼得水。这样成功的课堂教学得力于于漪对高水平的教学语言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她被同行们赞誉“一讲课就能出口成章,精言妙语脱口而出”,其教学语言被公认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春风化雨般的魅力。于漪指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特别重要的作用。”2教师以舌耕为业,具有出色的教学语言艺术,常常能为课堂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否则,纵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只能“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优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漪结合自己的个性特
3、点,娴熟地运用语言技巧,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吸引力,不但向学生传授真知,启迪心灵,开发智力,提高思想水平,而且使他们获得审美体验,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 一、深于传递情感 情感是教育的根,也是师生之间重要的粘合剂,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打动学生。如果上升到语言艺术的层面,情感更是不可缺乏的内容。于漪 是语文教学情感派最具代表性的教师,常在语文教学中以情感人。谈及于漪的语文教学,几乎没有人不说起她对情感的渗透。她十分善于把自己对教育教学、对祖国语言文字、对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满腔情感熔铸于教学语言,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对
4、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滴灌学生的心灵。深于传递情感是她对教学语言艺术化运用最为突出的表现,最能反映其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这一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别的教师身上也许并不明显,而在于漪的教学实践中俯拾皆是。作为传情的高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于漪在教学语言中注入了高低起伏的情感。她在教学语言中滲透悲的情感,学生便潜然泪下;渗透喜的情感,学生便开怀大笑;渗透乐的情感,学生便忍俊不禁;渗透怒的情感,学生便义愤填膺;渗透爱的情感,学生便心旷神怡;渗透憎的情感,学生便嫌恶讨厌。这样的教学语言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在学生感情世界中发挥作用,掀起情感波澜,引领他们逐渐进入文本所展现的情
5、感世界。 (一)传递情感的导入语 于漪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很多导入语都富含情感,达到以声传情,以声激情的效果。对自然景物之情,对国家民族之情,对伟大人物之情,对事情物象之情,都在课堂一开始的导入语中尽情流露。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于漪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每个同学的图面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口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样庄严,那样雄伟,象征着革命先刻、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
6、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决心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3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垫伏状态,传递情感的导入语有利于唤醒学生心 1 底和谐的情感共振,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接通,同时,建立文本所需要的感情基调,营造一种课堂学习所需要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更快地进入作者表达的感情世界。在这一则导入语中,于漪通过一些富有气势的词语,如“巍峨”“高大”“坚硬”“庄严”“雄伟”,以及饱含深情的感叹句,渲染了浓烈的抒情色彩,大大増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她还动情地描绘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真
7、切的体验用语言传递给学生,激荡起他们必中的情感热浪,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众志成城的自豪感,必中升腾起对先烈们的怀念、景仰之情,向英雄学习保卫国家的民族责任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传递情感的讲述语 教师最容易在讲述过程中把情感渗透到教学语言之中,直接把情感传输进学生的内心。如何运用教学语言把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头,架起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真实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的水平。传情的讲述语就是要求教师讲述时情绪饱满、感情充沛,形成酣畅通达的情感气势。在教师传情的讲述中,学生的情绪易于被调动起来,逐渐上升、饱满,直到完全融入文
8、中情感境界,与作者的情感达成一致。于漪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必是哲学家、医学家,但应该是个艺术家、诗人,应该是善于情讲的高手。”4 二、精于蕴含美感 美是任何一门艺术学科的共同追求。教学语言的运用要进入艺术境界,也必须追求美。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美感的教学语言,不懂如何对教学语言进行美的修饰,就难以产生教学语言艺术。对语文学科而言,文质兼美是语文教材选材的关键要求。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思想美、形象美、性格美、语言美、情趣美、品质美、结构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元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审美教育功能。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语言理应与这一功能相吻合。于
9、漪说:“教育者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素质的过程中, 2 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把美感,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每个学生的必灵财富变为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5要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就要通过蕴含美感的教学语言把教学内容中美的元素展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使学生心驰向往那些赏心悦目的意境,给学生愉悦的感受和审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性灵,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蕴含美感的导入语 于漪常常利用这样的导入语,在上课伊始便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天地。在教授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的单元时,于漪这样导入; 继米开朗基罗之后的法国大
10、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是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更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壮美。然而,它似乎又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国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它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单元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情文并茂。我们要反复冷诵,分析比较,仔细推敲,理解它们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的情境美,培养我们用双眼观察美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6 这段导入语由名人名言开始,从大自然的美到祖国山河的美,于漪绘声绘色地进行了讲述。
11、其中,于漪加入了罗丹富有哲理的美学思想,使教学语言体现出哲理美的特点,通过对“巧夺天工的工艺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社美”的具体讲述,把抽象的美变为形象的美,进而突出了自然美和祖国山河美。导入语展现美的内涵,唤起了学生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体验,更容易区别和理解不同的美的特点,对美这一概念加深了认识,流露出对祖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导入语展现了美的表达形式,其中用词精美,使用了排比、对照、夸张的修辞手法。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创造出美的境界,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颇有兴味地进入课文学习中。 3 (二)蕴含美感的讲述语 在讲述过程中,于漪运用文采飞扬的教学语言
12、,尽情挥洒语言文字美的魅力,创造一种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使学生陶醉其中。如于漪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她对文章进行简介时的一段讲述语为: 全文緊和一个雨字,细细描绘。雨中的山風烟云,水墨画似的层恋叠峰,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换換挤拚,芋芋莽莽的野花野草,扎根悬崖峭壁和狂风争夺天日的化强松株灰蒙蒙,雾茫茫,水淋淋,湿漉漉,滴滴答答,使游览者饱尝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教学语言的内容美是首要的,但语言的内容美要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才能得到客观的反映,也就是语言的形式应蕴含美感。有了内容美的语言没有美的表达形式,不但影响内容的传达,而且失去艺术效果,称不上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语言的形式美,主要讲究词语
13、的推敲和适当句式的选择以及各种修辞方式的使用。这则讲述语中,于漪通过诗化的语言,细腻的讲述,展现出泰山烟雨的风韵。其中清词丽句极富有表现力,使教学语言在形式上添加了不少美感。 (三)蕴含美感的结课语 作为点睛之笔的结课语甚为重要。这一关键的句号有没有画好,收束之笔画得是否唯美,不仅会影响整节课的效果而且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开头精美,过程丰美,结尾草率,那就破坏了一堂课的美感,因此,不能因为一节课临近结束而草草了事。 教茶花赋一课,于漪这样结尾; 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优美,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以启发吗?能。为什么能?那是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开阔
14、读者的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乳交融意境不断深化,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的春色,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栽培者的身上,我们感到创业之艰难,任重而道远;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鲜红的脸,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无限希望。意境步步深化,而王幅构图又千分传神,像拨亮一盏灯, 4 7 使满堂顿时生辉;又似金线串起散落的珠子,完成了一件艺术珍品,促人深思,引人遐想。8 “水乳交融”“欣欣向荣”“任重而道远”“促人深思”“引人遐想”这些成语、四字词语和“美姿”“饱蕴”“乍开”“传神”等书面语使这则结课语以唯美、精辟的语言升华了主题,总结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境界。这些丰美、高雅
15、的语言如汩汩流淌之水浇灌学生的也心灵,比喻句极大增强结课语的直观性,排比句在气势上的逐层深入形成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久久回荡在学生的脑海,在课堂结束时使学生也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让他们课后回味无穷。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也能激起他们课后学习与文本相关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自觉的延续,扩展课外学习的广阔空间,对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连环效果。 三、巧于启迪智慧 智慧源于积极思维,源于对问题的质疑、思考、辨析、判断和解答。有问题才能激发思考,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通过巧设疑问来激活思维,开启智慧的门扉,使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想,若有所悟。于漪的
16、教学语言常常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善用提问的语言,常常精心设置问题,创造种种条件激发学生生疑,在有疑处提问,在不易生疑处却是关键的地方提问,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在生疑后,要善用点拨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牵线搭桥。 (一)启迪智慧的导入语 启迪智慧的导入语在上课伊始就围绕课堂主题设障布疑,就像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一样,给学生一种刺激,激活他们活跃的思维因子,形成一种思维涌动的课堂氛围。在孔乙己一课上,于漪设置如下导入语: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
17、儿的形象。 5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竞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9 悬念可制造一种阅读的期待,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撩拨人心。在这则导入语中,于漪通过多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巧妙设置疑问,步步紧逼,制造悬念,使疑团迭起。她凸显了主人公孔乙己和重要事件遭到社会凉薄,选准了制造悬念的关键点,引出学生的疑惑却不深发,使导入语富有余味。一个个问题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撞
18、击出一个个兴奋点,对学生头脑产生电击式的荆激,发动学生的思维器官的能动性,使学生在上课伊始便立即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核心问题上,产生一种浓厚的探索兴趣和迫切的学习欲望。在急切解决问题的心理驱使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进入学习巧态。 (二)启迪智慧的提问语 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10由此可见,正确、科学、艺术的提问、设问对提髙教育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手段,启迪智慧在提问语中最能出奇制胜。选准最佳的发问点,再三设计发问的教学语言,才能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于漪在不疑处设疑,在矛盾点设疑时,常常运用
19、启迪智慧的提问语。 1.在不疑处设疑的提问语 在教二六七号牢房一课时,于漪选准了几个看似平实,实则大有深意的发问点,激发学生思考。 师:课文第一部分中有这样一些句子: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这个,我很熟悉。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这里为什么要写这四个似乎重复的七步和两个熟悉?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来回往复的句式? 生:四个七步写出牢房的狭小。 6 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是要控诉法西斯。 师:那为什么用反复的表达方式,并强调走过来走过去都是七步?生:还有革命者的无畏。条件再艰苦又怎样?我可以把牢底坐穿! 师:对了,是突出牢房环境恶劣,从而控诉统治者
20、囚禁革命者的罪恶,也表达坚定的信念。那么,两个熟悉呢?(学生陷入沉思) 师:请大家把这部分内容再自由地、小声地读一下。(学生读课文)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作者的情况? 生:伏契克当时是被德国法西斯关押的,过去他也被关过,是被捷克的资产阶级政权关过。 师:非常好,因此,他写两个熟悉的原因是 生:把捷克资产阶级反动派跟德国法西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明白所有的反动派都是残害革命者的。 生: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敢于斗争、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里,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表达了不普通的内容。四个七步,揭示出牢房的简陋、狭小、环境的恶劣;两个熟悉揭露捷克内外反动派是一丘之貉,都是迫害革命者的刽
21、子手。这些语句的反复运用,强调了作者身陷囹圄、渴望自由的感情和勇于献身的坚定信念。11 文本的内容没有生僻字,似乎一读就明白,文中平凡的字词一晃而过,学生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深刻内涵。于漪抓住了四个“七步”和两个“熟悉”进行深发。对四个“七步”,起初学生只能认识到牢房狭小和控诉法西斯的内涵。于漪又继续追问这样写的目的,学生逐渐明白了革命者坚定不屈的可贵精神;对两个“熟悉”的理解,学生一开始便陷入了思想的囹圄,不确定自己的想法,于漪及时再发一问,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设置析疑的条件,让学生联系、推理,逐渐明 7 白反动派的实质和作者的高尚精神。于漪的提问语是随着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在这一
22、问再问的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中内容深层次的思考,在精妙点、关键处上点拨学生进行反复咀嚼和思辨,在学生“愤”“悱”时,启发他们的思维,指明前进的方向。此时,学生思维迅速运转,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在一些看似平常,容易为学生忽略,但实际上很重要的地方抓出发问点,提出疑问,以启迪智慧的提问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勤于思考的能力。 2.在矛盾点设疑的提问语 一件小事一课中有描写面对车夫的高尚行为,“我”眼前呈现出“近小远大”的视觉形象,内心引起了极大震撼的一段文字。“近小远大”的视觉效果与正常情况下有所不同,于漪抓住这个有所冲突的矛盾点,在学生朗读后
23、,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 师:请思考回答:按照常规,在跟前呈现的视觉形象应是怎样的状态?而作品中的我却有怎样异样的感觉?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表现?目的何在? 生:按照常规,观察事物应该是近大远小,而我的感觉却远大近小。 生:这样写视觉形象是一反常规,所以说是异样的感觉。 生:我感到在车夫面前很渺小。作者这样来表现,说明作品中的我内心受到冲击,心灵有所震动,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师:理解得很好。车夫形象高大,现在请你们把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换成比喻句,要比得确切 生:车夫的后影像青松。 生:车夫高大的后影像高山。 生:车夫高大的后影像巨钟。不,都不像,不能打比方。 生(许多):打比方不行。 师:对
24、,比喻用在这儿不合适。作者用了连续转动特定镜头的方法来刻 8 画,不断加深印象,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而用比喻,就把车夫的形象限制住、束缚住了,显示不出他本质的光华。车夫越高大,我就越渺小。一个榨字,反映出车夫高尚灵魂对我的重压。这样表现,就深刻地刻画出我这个知识分子内心的感动和觉醒,以及自我解剖的勇气。12 于漪意识到文章的写作时间比较久远,与现在的学生相距半个多世纪,要他们理解文中的思想情感,理解“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理解“我”在车夫高尚灵魂之下自行惭愧的情感并不容易,单靠朗读,学生认识还不够深刻,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也就无法领会文中深刻的思想情感。于漪抓住矛盾点“远大近小”的异样
25、视觉状态,巧设四问,即“在眼前呈现的视觉形象应是怎样的状态?”“我却有怎样异样的感觉?”“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表现?”“目的何在?”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架起几个启发性的支点。一个个问题的台阶式构筑让学生拾级而上,顺势而思,学生很快得到思维的振奋,智慧的启迪,踊跃发表看法,提问语得到了一石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而后,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车夫的高大形象,于漪又要学生把“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转换为比喻句。她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比喻中辨析、感悟。在学生找不出合适的比喻时,她又适时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点拨,推波助澜,一语中的地道出比喻不合适的缘由。这样,课堂就在启迪智慧的
26、提问语的推动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才有意义。于漪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语文教育家,勤勤恳恳地在语文教育园地中耕耘大半辈子,却从不满足现状,从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她“用生命在唱歌,用生命在实践”,为丰富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宝库和实践工作奉献毕生心血。她身上闪耀着理性的思想光辉,更有实践沃的穂郁芬芳。每一个走进于漪语文课堂的人,都有感于她如诗如画如美文的一言一语,总能让人入迷。她的课堂教学语言追求艺术的境界,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语文教学效果,更使课堂成为一场场视听盛宴,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禅益。 9 参考文献 1(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索下M.北
27、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89 2于漪于漪文集第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18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07.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00 5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3. 6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45.7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334.8于漪老师茶花赋教学实录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育),1981():.9于漪于漪文集第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381. 10转引自孙天正主编语言行为卷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30. 11于漪于漪教育视点丛书 开启门扉的智慧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4.12于漪于漪教育视点丛书 开启门扉的智慧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96. 10 浅析于漪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 提高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策略浅析. 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中的艺术性 于漪教学艺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