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调研人员 - 调研时间 2023年10月8日 小洲村概况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园”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它有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风貌、极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筑蚝壳屋等民居和龙舟文化、北帝庙文化。 【figure0.小洲村规划底图1】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最终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小洲村因水而生,由水而名。故村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息息相关。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水而建;最初交通方式也以水为路,
2、以舟为车。村中道路大都与水垂直,沿涌有大街贯通。过珠江水道,村民可以乘船到广州、番禺等地,甚至出海。 小洲村传统的生存方式是农耕,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和果树等。其中种植果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小洲村河网纵横,绿树成荫。村民农闲时刻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树下聊天嬉戏,现在仍然保留这一传统. 【figure1.小洲村环水而建,绿树成荫,村民多在树下乘凉休憩】 小洲村建筑历史分析 一, 小洲村村落历史演变 小洲村村落格局演变大致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开村到明初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起源期 小洲村东约有一座低丘,名为华台山,高 16.31 米,山上原有一座小亭,在*中被毁。据村民介绍小
3、洲村最早的房屋就建于山的周边,这一说法可以在有关的历史记载中得到验证。华台山当时为水中小岛,小洲村的先人只能选择地势较高处定居,这是符合村落选址一般原则的。后来由于不断的冲积和淤积,河道变窄,村域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 【figure2.小洲村前期格局发展图】 第二阶段:明初到清初村落缓慢发展期 现存历史建筑中的天后宫、北帝庙、西溪简公祠、简氏大宗祠等大都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的,这些建筑集中分布在拱北大街沿线,因此拱北大街应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说明明末清初的小洲村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 据史料记载,村中现存最大的宗族简氏宗族的发展是从明代开始的。简氏主要分为两支迁入小洲村。一支为东
4、源公,是在明初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东源公位于东源大街附近,为“其慎堂” ,但现在已经被损毁,原址另建了民居;另一支是西溪公,是在明成化年间迁入,这一支的祠堂为西溪简公祠,又称“受经堂” ,位于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 第三阶段:清初到建国前村落成熟时期 据广州市志记载,宋末元初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小洲人口仅增加了37 万。明末清初,由于战乱,人口大损。小洲村也不例外。康熙二十四年(1685)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粤海关,并在距离小洲村 2 公里左右的黄埔村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是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 康熙五十年 (1711) , 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5、这两个因素促进了小洲村人口的迅速增长。简氏一族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村落的主要力量,居住地域也发展到了村中心区域。小洲村商业贸易在黄埔村的带动下开始繁荣,在最靠近珠江口的华台山西北侧形成了登瀛码头和登瀛大街。据小洲村史 ,清初登瀛大街已经是小洲村最繁华的街道,街道两侧商贾林立,热闹非凡。村民住宅也向登瀛大街两侧集聚。原西溪简氏和简氏大宗祠附近区域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村落日趋成熟。天后宫、玉虚宫等庙宇也是当时小洲村的繁华所在,香火十分旺盛,北帝诞大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流传下来。同时,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盗贼和匪患严重,简氏族人不得不在古码头边上修建城墙,以保卫家园。古城墙上的洞眼至今犹存。
6、 1【figure3.小洲村中期格局演变图1】 第四阶段:建国后至今村落拓展时期 这段时期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时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大拓展时期。 解放以后,小洲村分田到户,原地主和资本家的房子都分给了佃农和长工,每户都有了固定的宅基地。大部分旧村居得到更新,西区靠近西江涌的部分和东区在这一时期发展较快,东源公就在这个时期的更新中遭到破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是小洲村历史上发展最快、拓展幅度最大的时期。村民纷纷 改建旧宅,并向西、南、北三面拓展居住区。现存的大量楼房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起来的,约占旧区的一半以上。尤其是90 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村区
7、内的宅基地建设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跨过瀛洲路开辟了新的住宅区,村南北两端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村落规模得到空前地拓展。同时,小洲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起了众多艺术家的居住兴致,在瀛洲路以西的西江涌边建设了“艺术村” 。但这个时期也是对旧区更新较快的时期,村内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村落的保护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figure4.小洲村后期格局演变图1】 小洲村目前的建设呈现为两种风貌。 (1) 旧村风貌 小洲村旧村主要指形成于以华台山为中心、西江涌以东、河涌环绕的区域。村的建设呈现出圈层式蔓延的历史痕迹。旧村内部建设密度大,街巷狭窄,建筑质量较差,以 12 层住宅为主,部分建筑已空置或坍塌
8、。 【figure5.已部分坍塌的房屋】 (2) 新村风貌 新村是指八十年代以后小洲村民在瀛洲路西侧及村南、北端建设的新住区。新村建筑密度比旧区稍小,户均建筑面积较大,路网格局整齐,建筑质量较好,基本为 46 层住宅,其中艺术村为代表。 【figure6.小洲村新区】 二, 小洲村建筑空间分析 街巷空间特色 小洲村的临水街巷呈现出岭南水乡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场景。百年老树与树荫下休憩娱乐的老人、在水中玩耍嬉戏的小孩、老人旁边忠实等待的狗,呈现了一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小洲村特有的临水空间保留了古朴、安逸、回归自然的古村落特色。河涌绕村,小桥到
9、处可见。小洲村临水的街巷大致体现出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最能体现水乡特色的“街河街”【figure1】的临水空间形态,以细桥大街一河两岸最具有代表性。第二种是“街河屋”的临水空间形态【figure1】,两边的街巷有一边是临水的石板路,另一边是建在水边的房屋,体现了典型的岭南水乡水上人家的特色。如新路大街一带。第三种是“屋河屋”形式的临水街道,这种街道临水的一面是完全封闭的,只有零散的门前小巷通到水边,完全体现了水上人家的传统风貌特色。如细桥直街和低洲大街。而上述三种临水街巷的空间形态又是相互交叉的,灵活多变的。 建筑平立面特点 小洲村的建筑类型按照年代可据以下分类: (1)明代建筑 主要为村中遗
10、留下来的旧祠堂及庙宇,有简氏大宗祠、东池祖、西溪简公祠、粤梅祖、慕南祖、天后宫及北帝庙等七幢。 (2)清代建筑 主要为部分祠堂、庙宇与民居。属于清代的祠堂有瀛山简公祠、泗海公祠、穗侨简公祠、新厅、吕山祖等 5 处;庙宇有简公佛、三帝庙等2 处。属于清代的民居有司马府第等71 处。 (3)民国时期建筑 主要以民居为主。多为体量较小的、砖木石结构、坡屋顶、青砖材料的传统民居建筑。 (4)解放后80 年代建筑 从现状调研来看, 解放后到八十年代这段时期小洲旧村有部分的更新和建设,这个时期的建筑多为平屋顶、砖混结构建筑。 (5)80 年代以后建筑 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平屋顶建筑。 (6)其他建筑
11、 这类建筑主要是村中的一些临时搭建用房、牲畜用房等,其年代不可考。 建筑风貌 小洲村重点规划范围内主要建筑类型有两大类:公共建筑和民居。公共建筑主要为村民公用的祠堂、庙宇、会堂等;民居主要为纯住宅及商住结合的住宅。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筑风格和样式, 主要特点为:小面宽,大进深;空间高敞,通透;墙体薄,屋面薄。 (1)空间形式 小洲村内历史建筑的空间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种为大型祠堂,如简氏大宗祠、西溪简公祠,平面形式为三进三开间两侧廊,中轴线布局,三进依次是头门、享堂和寝堂;第二种由祖先故居演变而来的祠堂及民居大宅,其平面形式为三间两廊一天井,如慕南公祠、四海公祠、瀛山简公祠、
12、司马府第等;第三种为普通村民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一天井和两间两廊一天井;第四种为商住结合的住宅,平面形式多为一间或两间,采用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的形式,面街立面为大面积拼木板的铺头装,主要分布于登瀛大街和拱北大街。 (2)结构形式 一般而言,大型祠堂均为砖木石结构,由民居演变的祠堂多为砖木结构。一般为“大木小作”构架,不施斗拱,仅少量建筑檐下用插拱,以瓜柱承檩。 普通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采用山墙直接承檩的结构形式。 【figure7简氏宗祠砖木石结构】 【figure8.普通民居砖木结构】 立面分析:富有特点的建筑类型蚝壳屋与锅耳屋 (1) 蚝壳屋 在小洲村,最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就是有着几百年
13、历史的“蚝壳屋” 。小洲的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据说,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 蚝壳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而砌成的,是岭南曾经“苍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figure9.蚝壳屋1】 (2) 锅耳屋 锅耳屋因其山墙形似锅耳而得名,有些起翘,有些不起翘,通常锅耳山墙伴有精美的灰雕和灰塑,部分宗祠也有锅耳山墙。 平面分析:祠堂与普通古民居 (1)简氏宗祠:简氏宗祠规模宏大,共有99道门,从前这里是供奉祖先,族人议事和集会的地方。前堂后殿
14、式,廊院式的布局,为岭南风格的古建,梁柱尺寸纤细,无繁复的装饰雕刻,可用端庄秀丽来形容。前面厅堂为三开间,四进深,且加设卷棚式前廊,后大殿为三开间,九架前后廊结构。屋架为木结构,方形石柱,山墙,马头,屋脊上均饰有砖雕,纹样造型处理手法简洁,大气古朴。整个祠堂装修不见一般商贾宅院祠堂的华丽世俗,透出一种闲静儒雅,淡泊宁静的气韵。 【figure10简氏宗祠】 (2)民居:民居平面并不复杂,有些被租为艺术家工作室,有些成为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 【figure11.普通民居平面】 【figure12.改成艺术家工作室的民居】 【figure13改作商业用途的民居】 民居基本沿袭旧时功能形式,改装成艺
15、术家工作室的民居在内部功能区划分上进行了较大改动,作为商业用途的民居在内部平面结构上进行了改动。 小洲村建筑评价 小洲村的明清古建筑在旧村区保留很完整,大的祠堂、宗祠后来又进行了整修,结构没有明显缺失,富有岭南地区的特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结论 小洲村的作为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完整的古建,沿袭至今的人文形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防止因旅客进入而造成破坏。 通过对小洲村历史建筑群的调研,对广州历史街区的历史发展、建筑形态、风俗人文、保护状况有了初步了解,也有了调研的经验,对这种研究方式有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23,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广州小洲村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东莞可园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学校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上甘棠村古建筑群简介 聚龙村聚龙村位于芳村冲口街,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群聚龙村位于芳村冲口街,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群群 探析南亭古村建筑群改造设计方案与思考(优秀) 安庆市历史建筑发展与保护调研调查问卷(学生版) 小洲绿道驿站调研报告 小谈十贤仿古建筑群(内江师院人文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岭南水乡小洲村(社会实践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