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玛蒂尔达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玛蒂尔达读后感(精选多篇).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玛蒂尔达读后感(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玛蒂尔达读后感400字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罗尔德达尔写的玛蒂尔达一书,感受颇深。书中的主要人物玛蒂尔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玛蒂尔达从小聪明伶俐,充满智慧。她五岁时就把大多数经典作家的作品读完了。不幸的是这个聪明绝顶的孩子却遇到了世界上最庸俗势利的爸爸妈妈和最恶毒的校长。不过,玛蒂尔达自有对付这一切的办法。在和恶毒的特朗奇布尔校长斗争的过程中,玛蒂尔达和善良的亨尼小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发现自己拥有超能力。她用超能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恶毒的校长,而且如愿以偿地摆脱了她庸俗势利的爸爸妈妈。 我十分羡慕玛蒂尔达拥有超能力。在书中,她用超能
2、力帮助亨尼小姐夺回了被特朗奇布尔小姐霸占的房子,把亨尼小姐从特朗奇布尔小姐中救了出来。玛蒂尔达聪明绝顶又谦虚谨慎。她无所不能,而且还乐于助人。她的为人令我十分敬佩! 看完玛蒂尔达这本书之后,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我觉得自己很幸福,爸爸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他们常常陪伴我,鼓励我,帮助我。我的学校很漂亮,我的老师和蔼可亲,就像我的爸爸妈妈一样无私耐心传授知识,教我做人。我要向玛蒂尔达一样认真学习,乐于助人,不怕困难,勇敢面对,长大以后要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推荐第2篇:读玛蒂尔达有感 读玛蒂尔达有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在这个假期,我和妈妈在书店一起阅读了
3、一本书玛蒂尔达。 这本书讲的小小女孩玛蒂尔达从四岁起就读遍了家里所有的书籍。然后开始去市区图书馆借书看。因为父母不管她,只喜欢她那个大几岁的哥哥,所以不知道她读了很多书。在上一年级时,她还帮助她的班主任夺回大房子,打败了那个很坏的校长。最后,她们全家移民,而她留下,和她的班主任高兴地生活在了一起!而且还从一年级跳到了六年级。 读完这本书后, 我和妈妈一起分享感受。玛蒂尔达这个小姑娘实在太有才了。玛蒂尔达为什么这么机灵呢?就是因为她一直把书当做朋友,阅读量大了,阅读面广了,阅读时间长了。一个聪明的人,他是靠粮食哺育身体,用书籍哺育灵魂的。一个人,就算他很愚蠢,但是如果他沉迷书海,他将会拥有无限的
4、智慧。书中的玛蒂尔达就是博览群书,变得更加才华横溢,而且还用超能力帮班主任亨妮小姐从她姨妈手中夺回了房子。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会使人进步得更快。而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读书读得多,写作时就好像有神仙来帮助一样。我们的身边这么多资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其实呀,我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了呢!因为我经常看书,所以写作文常常拿高分。有一次在课堂作文上,我不知道一篇作文怎么写。突然,我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的例子,有了灵感。马上就奋笔疾书,开始写我的大作。 读书使我和妈妈有不少的收获,让我们一起读多点书,和书成为好朋友,收获更多的知识吧! 推荐第3篇:读玛蒂尔达
5、有感600字 读玛蒂尔达有感600字 原创: 胡宇涵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玛蒂尔达。这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罗尔德达尔写的一本童话小说,讲述了小女孩玛蒂尔达与庸俗势利的父母和恶毒校长做斗争的故事。 小主人公玛蒂尔达是一个喜欢读书,并且在5岁就读完所有经典名著的女孩;是一个很会想办法,又有点古灵精怪的小女孩;是一个勇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小女孩;是一个喜欢帮助善良人的小女孩。 在玛蒂尔达四岁半的时候,把所有世界名著几乎都读了一遍。但她的爸爸和妈妈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什么用,只要打扮的漂漂亮亮,找一个可靠的男人就OK了,因此常常反对她读书,还把她的书给撕了。她的爸爸妈妈,一点都不关心她,也不管她。我认为
6、她爸爸妈妈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觉得读书很有用,读书可以丰富人类的大脑,找一个可靠的男人,还不如把自己变得可靠。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她的爸爸妈妈会这样不关心她呢? 玛蒂尔达特别喜欢捉弄她的父母。她把超级胶倒在他爸爸的帽子,让她爸爸戴上就摘不下来,只好把头发剪掉;她把爸爸和妈妈的头发护理液的交换了,爸爸用了妈妈染色的护理液,头发变成奇怪的灰色;她还悄悄把一只会说话的鹦鹉放到他们家的橱子里,深更半夜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好!你好!吓得她妈妈以为有什么鬼怪。我感觉她这样捉弄父母,可能是想引起他们对她的关注和关心。她真是一个很会想办法又有点古灵精怪的小女孩。 玛蒂尔达还有一个对手,那就是一位相当暴力的校长。校长
7、说一,你绝对不能说二,不然你就会被校长拎起耳朵,把你像扔铅球一样扔出校园外。她和朋友一起对付这个邪恶的校长,最终把校长赶出了校园。校长还想办一个没有小朋友的校园,他认为小朋友就是一个恶心、肮脏的东西。我很想知道这个校长不喜欢小朋友,为什么还要办一个学校呢? 当然,马蒂尔达还有一个好朋友,是亨尼老师,她是一位温柔体贴的好老师,马蒂尔达很喜她。其实我也想当老师,像亨尼老师那样温柔体贴,像韩老师那样风趣幽默,像石老师那样美丽大方。 这本书好像没有结局,还没有看过瘾就结束了,我真想把这个故事看到底。 指导老师:韩隽 推荐第4篇:刘鑫玛蒂的勇气读后感 玛蒂的勇气读后感 柳花泊小学刘鑫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
8、叫做玛蒂的勇气。我读完之后感到充满了勇气。使平常胆小的我,变得勇敢起来了。 这一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叫玛蒂的女孩成长的故事。说她是胆小鬼绝对不夸张!因为生活关系,妈妈和她经常搬家,她已经换了四所小学了。他讨厌新学校,也不敢面对新同学。当她们搬到妈妈儿时的故乡时,因为她的舅舅是学校的维修办主任,所以她一心想成为“维修办学徒”,让新同学另眼相看。这时,一个叫昆西的女孩出现了。玛蒂很害怕,他不认为昆西能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但后来校长的一句话:如果你无所畏惧就不会变勇敢。完全改变了她。玛蒂鼓起勇气去让妈妈知道她讨厌搬家,告诉昆西自己的秘密。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你如果不说出你心里的烦恼,有可能你一辈子都揭
9、不开你心里的秘密。但如果你说出来,事情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最后我要对大家说:勇敢的去面对现实,害怕会在挑战中消失。 推荐第5篇:玛蒂娜和小雪貂读后感快乐生活 玛蒂娜和小雪貂读后感-快乐生活 玛蒂娜和小雪貂这本书开始一句是:假期结束了。然后就是玛蒂娜和爷爷奶奶在晚上开车去乡下,我还是不能理解这一句话,看了几遍之后,似乎有点明天了,应该是假期结束了,我们来讲讲假期的事情,不知道这样理解对否,望大家指教。 玛蒂娜爷爷的菜园里由于长时间没有人照顾,野兔都在地里做窝了,许多的兔子把爷爷种的菜搞的乱七八糟为了赶走这些兔子,玛蒂娜向农场主的儿子借了一只雪貂来驱赶兔子,雪好可爱,即象小老鼠,又像小雪貂,他的牙
10、齿很锋利,他能钻进兔子窝里,玛蒂娜她们用一块布盖住其它的洞口,只在一个洞口守候,用了两天的时间才把地里的兔子捉完了。小雪 貂玩皮又可爱,它钻进没用的酒桶里,赶出了一窝老鼠,又钻进烟囱弄得自己和玛蒂娜全身都是灰,故事情节曲折,文字优美,插图非常真实,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玛蒂娜在找到尼古拉借了雪貂菲鲁德,在把爷爷菜地里的兔子抓完之后,也把老鼠赶跑了,可是调皮的雪貂钻进了一个木炭炉子里。在破旧的炉子里,会藏着什么呢? 玛蒂娜左等右等,都没有等到菲鲁德出来,她不停地敲炉子上的烟囱,结果搞得自己满脸的烟灰。调皮的菲鲁德钻被窝里去了,奶奶看到他们满身的灰,吃惊极了。 于是玛蒂娜和奶奶给小雪貂洗了澡,正
11、当玛蒂娜准备要洗澡时,传来了单车的铃声,原来是尼古拉要接小雪貂来了,尼古拉没有看到玛蒂娜,可他发现奶奶家的稻草人跟真的似的,只是稻草人的脸上有一只小蜜蜂,尼古拉比较怕蜜蜂,就好奶奶告别很快走了。 我问乖乖,玛蒂娜去哪里了?乖乖开始说不知道。我让他仔细找一下,乖乖就仔细找,哈哈!原来藏在稻草人里了,可爱的玛蒂娜。 故事很逗人,图画非常美,小雪貂也很可爱,不只是女孩子爱看的书,我家儿子也很喜欢这套书,乖妈觉得好书是不分年龄和性别的 推荐第6篇:玛蒂尔德的美丽人生 玛蒂尔德的美丽人生 浅谈莫泊桑项链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 初赏此文是在高中读书期间。那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不是特别深刻,对书中人物的
12、看法难免在许多地方也落入了世俗的窠臼。很多人看了莫泊桑的项链后都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叹息,认为她的人生是一场悲剧,这位十九世纪欧洲典型的小资产阶级贪图虚荣的少妇的所作所为是罪有应得,同情之余更是辛辣的嘲讽与严厉的批判 然而在时隔多年,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知识面变得更加开阔之后,我重新读这篇小说,却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用“悲剧”来形容玛蒂尔德的人生是不准确的,对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来说更是不公平的。项链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既是欧洲传统贵族妇女在日趋没落的家族环境下直面困难,自力更生,不折不挠活出真自我的史诗,也是警醒仍沉醉在对贵族生活的痴迷向往、失去自我理想奋斗目标、精神世界空虚
13、,形同走肉般的“存在”于人世间而不愿清醒的无数个“玛蒂尔德”的警鸣钟!玛蒂尔德的人生倘若没有那一场唯美难忘的舞会将变得与其他小资产阶级贵族妇女一样平淡无奇,缺乏深度与意义。而那场让她既爱又恨的舞会在“毁”了她一生的同时也挽救了她危机潜伏的家庭 玛蒂尔德是一个出生在一个普通小职员家庭里的美丽可爱的姑娘。在婚前她就在做灰姑娘的美梦,可惜的是婚前她无缘结识“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让他来“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所以只能极勉强地嫁给了教育部的小书记,而她的梦则在婚后仍不温不火地延续着 婚后她“不幸得像是一个降了等的女人”“不能够讲求装饰”, 差强人意的住宅,“庸俗的衣料”,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
14、碎家事” ,“而且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什么都没有。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她“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终于,一场让她实现她“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渴望,让她“沉醉在一切阿谀赞叹和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欢乐里”的晚会来临了,她终于有机会接触“有钱又有地位的人”(“在晚会上看得见政界的全部人物。”)夜会上,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降服了所有的男宾,他们“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就连部长也注意她了”。 然而,像荆棘鸟欲发出世上最美好的歌声就
15、要忍受荆棘刺穿喉咙之痛,美人鱼欲与心爱的王子翩翩共舞就要在刀尖上行走,玛蒂尔德为了那场美好难忘的舞会也付出了一生忍受极度贫困潦倒,饱受艰难困苦的代价,乐极生悲!她很不小心地丢了那串项链,那串让她光彩照人,又让她痛不欲生的钻石项链!从此,她的人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她“辞退了女佣;搬了家”“开始做种种家务上的粗硬工作”,最终“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 玛蒂尔德的际遇让人心痛,毕竟,她与她的丈夫因为那场舞会承受了不必要的灾难,从此生活在贫困潦倒的阴霾下,整整过了十年!苦难的十年!而玛蒂尔德的美貌,她的青春以及她贵妇人般的气质也在岁月的磨练中褪去,成了完完全全的“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
16、的妇女”。 “倘若当时没有失掉那件首饰,她现在会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谁知道?谁知道?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 那么,倘若当时没有失掉那件首饰,玛蒂尔德的人生当真就会变得美好许多?她愿意维持、满足于原来的小资生活?倘若玛蒂尔德在那场令人晕眩忘怀的舞会上没有丢失那条改变她一生并给她带来沉重“灾难”的项链,她的人生难道还能像她为幻想付出了沉重代价,从此涅槃重生,变得务实,勇敢,坚毅,健硕,体味人生百味和丈夫之爱,忘怀地融入到她的家庭生活后那般地真切可感、那般地充实不平凡?她还能体会到她人生旅途的曲折之美,奋斗之美,真情之美? 其实不尽然! 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
17、,却捡回了人性;丢失了青春,却捡回了生命;丢失了虚荣,却捡回了给她依靠给她爱的家庭! 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尽显妩媚,出尽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极度的满足。多少年来让她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今天,她终于得以偿愿了!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光彩,以至于像少女的初吻般让她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这种让她飘飘欲仙、欲罢不能的美好感觉,必然让她对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产生更多的幻想、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再回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了。夜会的成功预兆着玛蒂尔德欲望的“潘多拉
18、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预知,夜会后的玛蒂尔德就算没有丢失那件饰物,她终究还会堕落在对贵族生活的迷恋中不能自拔,就像一个有着多年烟瘾的老烟民不能摆脱尼古丁的诱惑,她依旧不能很好地抑制住自身内心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也因此,她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为她心目中奢靡的贵族生活付出代价!她将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陷于对爱情的幻想,与某位“不顾世俗偏见的”上层男子“倾心相爱”,然后背弃深爱她的丈夫,“嫁”入豪门,最终却发现他是个始乱终弃的坏小子,在外面也养了很多的姨太太,自己只是其中之一,经济拮据、得不到亲人照顾的她只可抑郁而终;一是玛蒂尔德被奢靡的生活所诱惑,一旦有可以过上贵族生活的机会变红杏
19、出墙,不顾廉耻地投入某个“有钱有地位”的男人的怀抱,让他来“认识她,了解她,爱她”,结果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他的情妇,手中的玩物! 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资产阶级生活奢靡,社会关系等级森严,而中世纪以来温情脉脉的道德观念则已被铜锈蚀得面目全非,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彻头彻尾的童话。豪门贵族的生活多腐朽淫乱,所谓的“爱情”生活只不过是联姻之外的补偿。德莱塞笔下的嘉罗琳米贝(嘉莉妹妹)就没有丢失项链,于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妇;莫泊桑的恩师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没有丢失项链,于是她陷入了情感生活的混乱,频频难以自拔地迷恋上自己丈夫之外的男人,萌发种种出格的想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项链的丢失
20、,实际上是对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的一种警示,一种代价。它的出现,客观上遏止了玛蒂尔德在思想堕落的道路上迅速下滑,唤醒了她麻木而不切实际的精神世界,结束了她不切实际的梦幻,让玛蒂尔德悬崖勒马,让玛蒂尔德认认真真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项链的丢失拯救了一个玛蒂尔德的灵魂,找回了她人性的本真坚强、勇敢、真诚、务实;升华了玛蒂尔德的生命,创造了她的人生价值;拨清了玛蒂尔德眼前的世俗浮云,让她看清真爱的所在!从此,玛蒂尔德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充实的城市平民的生活 项链丢失是玛蒂尔德的幸运!玛蒂尔德不是黄蓉,她没有武功,也没有靖哥哥做她的英雄;玛蒂尔德不是灰姑娘,她没有玻璃鞋,也没有那么幸运地嫁给她爱的王子
21、,但上帝给了她路瓦栽先生,这个关心体贴爱护妻子为妻子闯的祸去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挣钱的丈夫。从此,她真真切切地融入了原本属于她的生活,与丈夫同心同德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她再也不过分地注重自己外在的美色,而修炼她坚毅的精神和果敢的人格,自尊自信、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和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她的生命从此变得真实可感,她对生活态度变得严肃认真,她内心真诚勇敢的高贵品质愈发变得难能可贵,值得我们赞赏、学习和赞扬!生活的磨难已让玛蒂尔德成熟,让她懂得,人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决不是财富荣誉这些虚妄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品质。经历了命运考验的她在受苦受难之后内心油然而生的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使她更美丽了吗? 品味玛蒂尔德,
22、品味别样人生的美丽! 推荐第7篇:李尔王读后感 口中出蜜,心必剑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
23、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
24、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当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小女儿科第丽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顺的,同时她
25、也是固执冲动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顺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两个姐姐是什么样子的又为何不能在此争得一地之位,以此来为自己为老父铺好一条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作风是没错,可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用言语向他人表白说明的,有的时候言语比行动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为自己的一无所有而得到了一个真心爱她的郎君,这是她的两个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她是一直活在爱与被爱之中的。但同时她也是冲动的,因为父王受到了两个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对待而出兵讨伐她们,到最后失败受辱而死于狱中,这难道不是她的冲动吗?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时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没有准备完善的时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
26、不败之理。 李尔王的大女儿吕甘和二女儿贡纳莉更不用说了,是一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 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吧! 这里最坏的、用谋最高一筹的应该说是葛罗斯脱的私生子爱特门了,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
27、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说真小人可恶,可像他这样的带着假面具的伪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恶得太多太多。 其实,话又说回来,这种伪善并不是他的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当初想要的,是周围的环境把他造就成了这样的一个人,正因为他是个私生子,所以周围的人才会对他有种种不礼貌的称呼和对待,他和埃特加同为葛罗斯脱之子,可是他们的待遇却截然不同,这就对伪善的他造成了一种很深很重的影响和内心的创伤,这难道是他的错吗?并不完全是,只不过是别人和社会对他
28、有所不公罢了。 葛罗斯脱和遭遇与李尔王有相似之处,他是因为轻信了爱特门的话,遇到爱特门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双眼,他虽然失去了双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顺忠心的儿子埃特加;他虽然失去了双眼,但他心中的那双眼亮了,不会因别人的外表而再轻易地想念他人了。 这个故事中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科第丽
29、霞求救。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
30、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写出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变化过程,无疑,眼睛的刻画是最重要的。鲁迅先生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是鲁迅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文
31、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
32、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可没料到,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不正是
33、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吗?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吗?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这生动的表现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可没料到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愿望。于是她被赶出鲁四老爷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为期不远了。于是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已经不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只见她“
34、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从而让人们感叹: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又是多么值得可叹
35、呀!寄寓了人们带给她的无限同情与伤感。因此,这里的“画眼睛”,更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总之,一个眼睛,别样眼神,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坚忍顽强,到麻木迟钝,只求死后平安的悲苦命运的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 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就见微知著,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真可谓是“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啊! 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
36、解。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
37、力的抗争。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
38、,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他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里两种善的斗争
39、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理虽有庸人主义的调和气息,但值得注意:第一,承认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悲剧是两种合理观念斗争的必然结果,肯定了悲剧矛盾的必然性。但悲剧的根源不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质力量或阶级力量的矛盾冲突,而是两种伦理观念的冲突。第二,在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 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第三,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悲剧所毁灭的是双方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例如在安提戈尼中两种伦理力量互相冲突,在冲突中两者
40、的片面性被扬弃,国法和家法本身都得到了肯定,这就是所谓“永恒正义”得到了正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批判了黑格尔的悲剧观,认为他不从生活出发,而从理念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宿命的观点,企图将悲剧的概念和命运的概念连接在一起。他认为命运的概念是和科学的概念相矛盾的,不可调和的。其次,他还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例如“航海者同海作斗争,同惊涛骇浪和暗礁作斗争;他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难道这种生活必然是悲剧吗?有一只船遇着风暴给俺叫撞坏了,可是却有几百只船安全抵达港口。就假定斗争总是必要的吧,但斗争并不一定都是不幸的。结局圆满的斗争,不论他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并
41、不都是艰难,并不都是痛苦。而是愉快,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性的。”再次,他还批判了黑格尔认为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最后,他还反对黑格尔的悲剧矛盾冲突的必然性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他说:“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现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完全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无论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原因是偶然还是必然,苦难和死亡反正都是可怕的。”但我们认为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苦难与死亡都是悲剧,正如生活中并不是任何可笑的事情都是喜剧一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理论,虽然强调了悲剧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否认悲剧矛盾的必然性,这恰好暴露
42、了他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的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跟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至今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体现着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与反动社会力量所进行的斗争,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历史的进步从来都是艰难曲折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人物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在维护传统制度的旧势力面前,新生力量总是显得薄弱,加之对自身认
43、识的不足,在善与恶的殊死较量中,往往是新生力量的失败和毁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正义受挫,革命失败,善良遭毁,英雄蒙难,愈能暴露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及其必然灭亡的趋势,愈加充分显示出实践主体的合理要求和必然胜利的曙光。这样的悲剧作为一种崇高悲壮的美,必定使人在悲伤中深思警醒,在愤怒中激励斗志,在惊叹中鼓舞信念,在感奋中增添追求真理的勇气,悲惨的结局却能产生震撼激荡的特殊美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
44、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正是“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就是正义的实践暂时被否定而终将被肯定,体现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历史进步的艰巨性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因此,悲剧对象的本质是正面的、积极的,具有一种崇高的美。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新生力量新生事物总会在斗争、失败、再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悲剧的美学意义就在于通过悲伤痛苦唤起同情与怜悯之情,启人深思,激励斗志,奋发向上,增强信念,勇敢地为争取胜利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
45、社会里,悲剧的矛盾虽然仍然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但是与旧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占了统治地位,特别是在他们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们的阶级本性就是压制新生力量,与历史的必然要求相对立。这时的悲剧就不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是普遍的必然的。这个矛盾,只有推翻了统治阶级之后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剥削阶级,有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从总的情况看历史的发展与必然要求是一致的。悲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是暂时的,局部的。悲剧的矛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也是可以解决的。 悲剧在毁灭的形式中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对丑恶事物的揭露。这种揭露和喜剧中对丑恶事
46、物的揭露有不同的特点。喜剧中是撕掉“美”的外衣揭露丑的本质,引起人们的笑声;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在悲剧中丑恶的事物是作为美好事物的敌对力量。 这悲中含有一份惊喜,一份震撼,一份壮烈,一份升华。我们在欣赏悲时,也和这生命、创造以至这拼搏精神一起,进到崇高壮美的境界。伤感是对价值、力量、性格、生命诸有被否定被毁灭的痛楚、困惑、惋惜和不平,是对在对抗中所表现的生机勃勃、英勇顽强的性格的景仰和敬畏。在悲恐哀号中,一种誓不低头的精神、前仆后继的精神、追根溯源的精神、慷慨激昂和庄严雄伟的精神便油然而生,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向上、向前、向完美。 推荐第8篇: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读后感 双塘中
47、心学校 王洁洁 对于卢梭的书,我向来是敬而远之,他的忏悔录、社会契约论在我看来是高深异常的专著。当我怀着一颗崇敬忐忑的心,读完他的教育哲学专著爱弥尔后,觉得这本著作深入浅出,蕴涵着他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真知灼见,闪烁着他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 这些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恶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而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威力。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才是真理,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有着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