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ppt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ppt(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第二节第二节 孔子孔子 第三节第三节 墨子墨子 第四节第四节 商鞅商鞅 第五节第五节 孟子孟子第六节第六节 老子老子第七节第七节 荀子和韩非荀子和韩非第一节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治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公约549年。经过诸侯争霸,到确定战国七雄,到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政治动荡,经济动荡,文化倒是在不断繁荣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走势,总体上难以讲清,各诸侯国情况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到,一国在一定时段出现经济发展,大多得益于经济改革,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晋国的“作爰田”、“作州兵”,鲁国的“初税田”、“作丘甲”、“用田赋”,楚国的“书土田”、“井衍沃”,齐国的“相地而衰征”,秦国的“初租禾”、“制爰田”等等,都反映出当时的土地制度和税赋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铁器的出现和在生产中的普遍使用,是这一铁器的出现和在生产中的普遍使用,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农业上除了广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农业上除了广泛使用牛耕和铁犁,水利和施肥技术也有了大泛使用牛耕和铁犁,水利和施肥技术
3、也有了大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同时纺织业、制盐业、制瓷业、木器制造业、同时纺织业、制盐业、制瓷业、木器制造业、制革、玉石器制作等都有发展。制革、玉石器制作等都有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济的活跃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二、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王权衰微,诸侯国的势力增长,权利下移。各诸侯已不受王室的约束,相互之间的战争日渐频繁。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使一些小国消灭,几个大国先后成为霸王,在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后期晋国的大权为智氏、赵氏、韩氏、魏氏
4、、范氏、中行氏六卿所掌握。他们之间又进行了争斗,最后范氏、魏氏、韩氏三家瓜分了晋国。在战国时期形成魏、齐、秦、楚、燕、赵、韩七国称雄,社会发生了更为剧烈、深刻的变化。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不仅经济获得了发展,而且政治上逐渐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在各诸侯国争雄的同时,诸侯国内部也存在各种斗争,有统治者内部的诸侯与卿大夫的斗争,有卿大夫之间的斗争,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斗争。第 二 节 孔 子 孔子经济主张的出发点:人具有追求物质孔子经济主张的出发点:人具有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财富的欲望 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调节人们物
5、质利益关系的政策主张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政策主张惠惠民、富民民、富民 孔子的其他经济思想孔子的其他经济思想 一、孔子经济主张的出发点:人具有追 求物质财富的欲望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立学派的大学者、大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有重大影响,对中国近代,直至当前仍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仁、礼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以德治和举贤才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其经济思想是他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形成的观点,认为人们都有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
6、贱,是人之所恶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在孔子看来,人不仅。在孔子看来,人不仅要吃要穿,以维持生活,而且要求富贵,具有要吃要穿,以维持生活,而且要求富贵,具有求富求贵的欲望。不管什么人都有求富的欲望,求富求贵的欲望。不管什么人都有求富的欲望,因此,可以看到人性是差不多的。因此,可以看到人性是差不多的。人们都在追求财富,但是追求的结果是不同的。有人追求到了既富且贵,但是,更多的人追求不到富贵,而是贫且贱。因此,就出现了贫富问题。富者中也有程度的不同。孔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呢?他的经济思想就由此展开,认为人具有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这一判断,就成为孔子经济主张的出发点。1.1.为什么会有贫富的不同,以及富
7、的程度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贫富的不同,以及富的程度的不同?2.2.这种贫富差别是否合理?这种贫富差别是否合理?3.3.这种贫富差别的存在,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贫富差别的存在,会有什么后果?4.4.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体现了孔子的经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体现了孔子的经济思想和主张。济思想和主张。二、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见利思义”孔子认为人们的求利行为要受到道德的约束,这种约束人们求利行为的道德就是“义”。孔子在这方面的基本主张是“见利思义”。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不是不能求利,而是要要考虑求利的行为,是否符合义,求利要受到义的约束,如果求利的行为不
8、受任何约束,就会给个人、社会和统治者带来祸害灾难。那么,孔子所讲的义、利的内容是什么呢?“利”就是利益、好处,利与义相对而言。礼记 中庸:“义者,宜也”也就是合理、适宜。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义,人作为人仁,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义,人作为人所应走的路,也就是人的行为准则。孔子说:所应走的路,也就是人的行为准则。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以义为原君子以义为原则,依礼而行。从上可见,义是人内在的仁的则,依礼而行。从上可见,义是人内在的仁的体现,也即符合仁的要求的行为,把这种行为体现,也即符合仁的要求的行为,把这种行为
9、规范化,而制定的礼仪制度,就是礼。人的行规范化,而制定的礼仪制度,就是礼。人的行为符合了礼,也就符合仁义,从而产生利。为符合了礼,也就符合仁义,从而产生利。对于取得富贵的方式,孔子没有系统的对于取得富贵的方式,孔子没有系统的讲述。但是,有两种方式,他是认可的。一个讲述。但是,有两种方式,他是认可的。一个是,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另一个是,经商致富。;另一个是,经商致富。三、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政策主张惠民、富民 孔子虽然强调用义来约束人们的求利行为,但他同时认为,用“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在提倡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见利思义”的同时,又提出调节人们物质
10、利益的政策主张惠民、富民。这种主张主要是使民能够通过正常的活动求得一定的“利”,与此同时,限制统治者对民的过度征敛,以使民能保留一定的财富,以适当满足其欲望。孔子关于惠民、富民的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使民增加收入,二是使民减少开支。具体主张如下:1.对百姓的求利放宽政策,主张“惠而不费”。2.有利于富民的财政政策:节用 “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的赋税政策四、孔子的其他经济思想1.关于“不患寡而患不均”2.关于农业生产劳动和经济工作的问题第三节 墨 子 墨子的义利观墨子的义利观 墨子的墨子的“生财生财”思想思想 墨子的墨子的“节用节用”思想思想 后期墨家的经济思想后期墨家的经济思想 一
11、、墨子的义利观 墨子和儒家不同,公开言“利”。孔子“罕言利”,孟子说“何必日利”。可是墨子公开言“利”。墨子的十大纲领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利”。他认为对言论思想的是非,应根据三条标准来判断,他称之为“三表”,第一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要取得这样的“利”“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需要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社会治理不好,发生乱,是由于人们不相爱引起的。因此不相爱,年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是“亏人自利”,就发生了乱。墨子认为应该按照“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这样就会:“视人之室若其
12、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根据上述,可知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是:1、尊重人的地位和人身不受侵犯2、尊重对方的财产年有权,不侵犯对方的财产年有权。墨子认为这种爱和早都是相互的。他还说:“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从父,不爱无益之子”。这就是说,爱是有条件,即以“利”为条件,我爱你,是为了你爱我;我利你,是为了你利我。如不能利我,就不能爱你、利你。他所说的“义”,也就是“兼相爱交相利”。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就是“义”,违背“兼相爱交相利”的就是不义。这些都是侵犯人身,侵犯私有财产。他认为还有比以上罪行严重几千万倍的,这就是诸侯之间的侵凌攻伐兼并,更为不义。墨子主张“其
13、生财密,其用之节:要日强本节用。二、墨子的“生财”思想 墨子讲“力”,讲“强”。“力”指干活干事情,主要指生产劳动;“强”即努力,提高劳动强度。墨子非常重视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看成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墨子认为人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要从事生产活动。两千多年前有此认识是非常可贵的。墨子认为“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这就是说,财用的足与不足,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这也就是认为财富是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创造的。墨子重视生产劳动,也同情劳动者,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他也主张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也不反对剥削制度。所以,他认为君子“强听治”贱人才“强从事”,贱人才从事体力
14、劳动。孔子认为君子不必亲自耕种,只要学好统治人民的本领,好礼,好义、好信,自然有人“襁负其子而至”,从事耕种。墨子也是如此。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其实,墨子的思想也与之差不多。墨子说:“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财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有智者则乱。”儒家讲天命,墨子强调个人的努力,强调“力”,强调“强”。墨子认为不论国家、个人,要想富都要靠劳动,即“强从事”。他认为,“国之富也,从事故富也”,两个人“强必富,不强必贫”这种思想比起天命论来当然是进步的。墨子还认为人们生产劳动,创造财富,也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墨子重视生产,特别是重视农业生产,他的理想是“菽粟多而民足乎从食。从墨
15、子全书看,他是着眼于小生产的独立经营,自己劳动,除了国家赋税之外,产品归自己年有。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井田制崩溃后,自耕家小生产者大量存在的现实。他强调维护所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反对战争破坏生产,反对繁重的赋役。墨子也没有提到如何改进技术提记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曾提到水利、施肥、深耕,除草等等,而墨子没有提到这些。这反映了小生产者的特点,技术落后,因循保守。所以,墨子发展生产的主张,主要是多投入劳动,如何能够多投入劳动?一是“强从事“即延长劳动时间,提商劳动强度;一是增加劳动人手。墨子主张农民“蚤出暮教育,强乎耕嫁树艺”因此,他主张增加人口。墨子认为:“唯人为难倍”人
16、口难以成倍增长。他对增加人口提出了很多办法。他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分析人口部题的思想家。墨子提出的增加人口的主要办法是早婚。墨子认为当时统治者的政策和所作为所为,都是不利于人口增长的“寡人之道”即减少人口的办法,他分析了当时各种不利于人口增长,不利于劳动力投入生产的现象。1、赋税徭役 2、战争 3、厚葬久丧 4、蓄私 5、音乐 总之,墨子认为从造乐器,演奏,一直到听音乐,都是有害无益的事,所以墨子“非乐”墨子的上述主张主要是: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这些主张是有利于生产的。墨子关于生产的主张,就是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人手。他没有涉及调整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17、也没有谈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部问题,这是符合他的小生产者的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三、墨子的“节用”思想 墨子重视生产,也重视节用,往往是两者并提如“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从墨子一书来看,生产和节用两者,讲得更多的是节用,也可以说,他更重视节用。他之所以如此重视节用,是因为他认为节用可使财富成倍增长。墨子讲的节用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上的节用,一是消费上的节用。生产上的节用又有两点:一是降低成本,节约劳动。生物以适用为准,不在适用之外,多投入人力、物力。命令各种工匠,在从事各自的生产活动时,以满足人民使用为限度,办增加费用,而不增加人民的利益的事,圣王不干。他认为如果除去只有统
18、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年消耗的人力物力,用于增加民用必需品,使这些物品成倍增加是不难的。消费上的节用以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他设计的消费标准只是温饱适用,没有强调等级差别。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墨子认为,节用可以增加剩余,进行储备,而储备是很重要的。他引用周书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食者,子非其子也。只有节用,才能有各种储备,才能应付水旱之灾,才能应付突然到来的战争。墨子把这种储备称为“国备”从这个角度讲,节用有助于国家的富强。墨子认为节用和生产都是涉4及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定的大问题,这就是说明他重视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消费
19、,也就是重视经济问题。重视经济生活,把经济活动看成人类社会生活中占第一位的、基本的活动。这说明,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墨子还是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的。但是,墨子为国家贫提出对策时,不是讲发展生产,而是讲“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是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无论如何努力生产,也经不住稍稍放宽的消费,特别是当时的统治者穷奢极欲,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墨子讲节用、节葬,主要也是针对他们讲的。另外,小生产者的局限,也使他们的眼光比较狭隘,对生产的估计难以乐观。四、后期墨家的经济思想第四节 商 鞅 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历史观、名利论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历史观、名利论 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农战论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农战论 商
20、鞅和商君学派的事本禁末论商鞅和商君学派的事本禁末论 一、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历史观、名利论 商鞅和商君学派认为人类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并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都有不同的特点。第一个阶段是“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第二个阶段“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时已有农业,但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第三个阶段是“黄帝之世”,出现了“强胜弱”,“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这里指的是已进入文明社会,产生了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他们认为这种民展变化是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适应这个变
21、化。商鞅和高君学派虽然认为人类历史是发展的,政治制度,措施等都要因时而变,但他们又认为变法要慎重,新法推行后要尽量稳定下来。他们说:“国贵少变”。商鞅和商君学派认为追逐名利是人的天性,人的一节活动的基本内在动机最对名利的追求。他们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荣则索乐,辱则求荣,此发之情也:。他们还认为”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都是盖上棺材盖才肯罢休。并认为这是人的本性。商鞅和商君派认为,哪里有名利,人们就到哪里去,年以君主要“操名利之柄”,控制名利,把人民的力量引向有利于国家富强的路上来。他们主张“利出一孔”就是堵塞各种各样的求名求利的途径。只留下一条取得名利的
22、道路,就是“利出于地”,“名出于战”;要求利,只能经营农业,要求名,只能勇敢作战。舍此没有别的名利之路。“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人使民尽力,则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则胜敌”这样,国家就可以富强了。二、商鞅和商君学派的农战论 重视农,又重视战,这并不是新鲜观点,但是,把农和战结合起来,把“农战”作为一个概念,视为基本国策,并进行多方面的说明和论证,从而构成战论,则是商鞅年首创。农战论是提出和推行,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兼并和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形成时期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商君学派把“治”“富”“强”“王”看做“治国”的目的,而推行农战政策是达到目的,而推行农战政策是达到目的的基本
23、手段。他们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这一个诸侯国只有坚持农战,国家才能富强,直到最后统一天下,这个诸侯国的君主尊为拥有天下的天子。商鞅和商君会学派把农战政策叫作“作壹”,即专一于农战政策。实行农战策时间越久,利益越大,长期坚持实行农战政策,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所谓农战政策,就是要把全国上下的一切力量动员起来,从事农和战。在农和战两者中,他们把农看成战的基础。因为,他们认为战争所需的军粮和其他许多重要军用物资,都要靠农业来提供;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而用安土重迁,愚味易驱使,是兵员的基本来源。如果农业调,家民浪散,在当时的诸侯国兼并战争中就无法长期支持,必然越来越处于劣势,以至败亡。他
24、们还认为,富是强的基础,“国富者强”,而只有重农才能富国。“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集中力量搞农业,才能使国家富足。可见,商君学派认为“富”来源于农业生产。什么叫“富”?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男耕女织,生产得多,消费得少,入多出出寡。这个差额就是“富”。差额越大,越富。这个差额实际上就是剩余产品。商君学派讲的“富”,就是指的这种剩余产品。剩余产品越多,就越富。商君学派重视农业,实际上就是重视农民生产的剩余产品。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增加剩余产品,并把剩余产品尽可能多地集中到封建国家手中,“家不积粟,上藏也”,以加强“战”的物质基础。由
25、引可见,他们是富国论者。为了推行农战怎么策,商鞅和商君学派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主张:1、基于商君学派提出的“利出一孔”的主张,他们进而提出根据人们在农战中的贡献和作用进行赏罚。根据战士的战功赐予爵位、田宅、依附农民。根据农民在农业上作出贡献给予奖励,“以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不仅如此,还可以根据向国家提供的粮食多少,给予爵位和官职,即“粟爵粟任”对不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要加以惩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2、发展小家庭制的个体农户。以重税迫使男劳动力多的户,分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3、实行有利于农战的赋役政策。商鞅针对过去赋税制度的弊端,进行了改革,“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先秦 时期 经济 思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