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思考:“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docx
《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思考:“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思考:“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思考:“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学习任务”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然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颁布实施已有5年的今日,对“语文学习任务”的解读仍然“研究者众说纷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小学语文、初中语文一些先行的教学探索“误用现象严重”,许多正在或将要实施新课程的语文教师茫然不知所措。这势必较严重地影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顺利落地实施。对课程标准文本关键词的共识理解,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顺利落地实施的必要前提。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析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
2、“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有两组专用名词,一组是“语文学习任务”及其简略语“学习任务”,一组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及其简略语“学习任务群”“任务群”。厘清这两组专用名词的含义及关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在课程标准文本中还多次出现“任务”这个词,其中有一些是专用名词,需借助上下文语境才能辨识具体含义,本文也纳入考察范围(见表1)。研究基于三个假设:1.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关键词的共识理解,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顺利落地实施的必要前提。2.语言具有社会公共性,课程标准文本中的词语和语句可以也应该有共识理解。由于受文本形式等因素的制约,有些在文本中没有明晰表达的含义,或出现的表述上的瑕疵,
3、我们也可以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语脉得出共识性的推论。3.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文件,对课程标准文本中关键词的理解,必须与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中的通用术语建立起学术联系。只有放置在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中,课程标准文本中关键词的含义才能达成共识理解。一、“学习任务”的常规含义“学习任务”这个术语是关于“学什么”“教什么”的,属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范畴。“学习任务”的含义,在教育教学界向来是有共识理解的,只是因为现在的话语体系中很少再用这个词语,习焉不察的常识在语文课程标准文本的特定语境里变得不易辨认了。教育教学的话语体系,有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课程论等多个来源、多种观点,各自有不同的角度和
4、术语,因而在解析“学习任务”这个词语之前,必须对“学习”和“教学”这两个术语有一致的理解。“学习”是学习心理学的最基本概念,有不同角度的定义,但含义都是一致的。“学习”的核心是“变化”,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学到一点什么东西知识、技能、经验、对大概念的理解等。例如学生阅读一段课文,认识了原来不认识的字词,就是“学习”。在学习中,学习者的大脑里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学习之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学习之后的状态,学习之后的状态跟学习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学习”最基本的含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定义和解释可见表2。一名五年级学生阅读黄山奇松的一段文字(见表3),假定他认识这段文字里的每个字,能流利朗读,这
5、是起始状态。教师问:如果在文章题目里加一个“的”字,应该加在哪里呢?这是教学,试图引起学生阅读经验的变化。若学生加成“黄山奇(的)松”,表明学生对这段文字的阅读理解不对,他需要学习一点新的内容。“能阅读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因而也是教师角度表述的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够阅读理解这段文字,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从教师角度来表述就是教学内容。 阅读理解的核心是“推论”。阅读理解不是字面上读来读去,而是运用“推论”读出文字所没有言明的意思。比如在这里,“黄山”是一个词,“奇松”是一个词,题目应理解为“黄山(的)奇松”。学生不明白,问:为什么“的”字要加在这里呢?由此,学习活
6、动展开,也就是教学过程推进,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一个并列词组,并列词组里的词语结构都是一样的,它们分别指黄山的四样东西;“奇松”这个词里的两个字是一块儿的,不能拆开。“黄山奇松”就是“黄山松”的意思,黄山的每一棵松树都是“奇松”。如果学生明白了,那么对下一句里的“处处”和“它们”可能也就理解了,这就达到了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术语,“学习任务”源于加涅提出的“学习任务分析”。加涅在著作中写道:在教学设计中至少包括两种目标,一种是课程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称为“终点目标”,一种是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因为它们是达到“终点目标”的
7、前提条件,称之为“使能目标”。所举的例子恰巧是语文教学:“例如,一个阅读理解的课程的终点目标是将一段文章的主要思想分类,而将课文中陌生的单词按其意义分类可能被认为是一个使能目标。”“终点目标”即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学习任务分析”从既定的预期学习结果进行逆推,分析学生达到该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前提,明确学生需要“学什么”。明确学生需要“学什么”,用现在的术语说,就是选择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所说的“设计学习任务”,意思就是进行学习任务分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学校常规教学中凡是用“学习任务”这个术语的,都是按照加涅所界定的含义。学习任务分析,一般用于较小的课程单位,后来还广泛用
8、于学困儿童的教育诊断和智能技术中的机器学习任务分析。但其也可以用于较大的课程单位进行学程设计,这就从教学领域走到了课程领域。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的原理是相通的。本次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按“学习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如美术第二学段(3-5年级)的学习任务1(见表4)。在表4中,“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是一个较大课程单位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可以转化为几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即“学习任务1”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二、“学习任务”的第二种含义“学习任务”的第二种含义,源于成人培训项目、医学等高等教育和学校非正式教学。它抛弃“教学目标”这个概念,而直接
9、把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作为目标任务。源于比利时的“任务型语言教育”,起初是成人移民的培训项目。鉴于一些语文教育研究者对“任务型语言教育”缺乏了解,这里有必要用一些笔墨介绍它的背景。1.学员是成人,母语为非比利时官方语言,比如菲律宾人;2.移民到比利时工作生活,必须使用官方语言;3.可能大多是体力劳动者,自学语言的能力不强,也没有正规学习的条件;4.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5.所学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水平的语言,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招工广告之类的应用文阅读等。针对这种非常特殊的培训对象,比利时语言教育专家研发了“任务型语言教育”培训项目。在梳理教学研究的文献后,“任务型语言教育”的课程研制者发
10、现:“几乎任何和教学活动相关的事情现在都可以被称作任务。”因此,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为了防止令人不知所云,有必要明确一下文献作者在使用任务这一词语时,他们想表达的是什么。”他们严格区分:1.作为目标的任务。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在课程或单元结束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够做的事。2.用于评估的任务。设计与目标任务相类似的任务,用于证实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否完成及完成的程度,涉及指标、权重、级差及等级表现描述等评估标准。3.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基本单位的任务。以“任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把课堂任务当作目标任务的简易变体。每个“任务”是一节课,教学有引入任务、任务执行和任务后三个阶段。作为目标的“任务
11、”,他们定义为:任务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从事的活动,活动的开展使语言的使用成为必需。所谓“语言的使用成为必需”,就是满足成人移民基本生活需要水平的基础语言能力,也就是语音、词汇、句法、语言使用习惯等经选择的知识点和语言技能。“任务型语言教育”的研制者根据具体语言任务的共同特点对任务进行分类并明确“类型任务”;然后对各“类型任务”进行系统描述,确定该类型任务的语音、词汇、句法、语言使用习惯等知识点和技能;进而开发了作为目标的任务、作为课堂活动的任务、作为评估的任务一整套课程资源体系。把整体真实的“学习任务”作为目标任务,最具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是荷兰的范梅里恩伯尔和基尔希纳的“综合学习设计”
12、。综合学习设计用于“通常需要实时开发的”成人职业培训项目,例如文献检索。“综合学习设计”又称为“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四元素是学习任务、相关知能、支持程序和专项操练。十步骤系统方法的第一个步骤是“设计学习任务”“现实生活中的任务作为设计学习任务的基础”,模拟任务环境设计具有逼真度的“整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源于医学院的“基于问题的学习”,主要应用于法学院和商学院的“案例教学”等,都是把“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作为目标任务。直接把真实情境“学习任务(解决真实问题)”作为目标任务,是高度情境性的,受制于种种特殊条件。因此,即使是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案例教学”也不多见
13、。在综合学习设计:四元素十步骤系统方法中,范梅里恩伯尔解释:“综合学习设计法”也可应用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课程,但很难应用于学校的常规教学,即使在荷兰也没有中小学用于课程和教学设计。“任务型语言教育”最主要的标志是“作为目标的任务”完全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任务型语言教育”世界独此一家。我国外语教育所借鉴的,主要是其中“任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就是教学法。比如,“任务驱动型研究生公共英语系列教材”中的任务型学术写作,其“学习任务”是英语学术论文的语法、语篇等知识和语言技能,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来编制教材。就事论事,上面所介绍的把“整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作为目标任务,与我们有
14、12年跨度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没有直接关系。与我们有关系的,是它们的教育教学原理和系统研究方法;就目前的话题来说,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课程的目标指向。据笔者所知,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走向,是改革学校课程的课程目标指向,从封闭的“学校情境”转变为指向“与现实世界(real-world)相关”的“真实情境”国外教育教学著作中所说的“真实情境”,大都是指课程目标的“真实”(真实学习),而不是教学论、课堂教学法所说的“创设情境”。作为目标的“学习任务”,指的是在课程或单元结束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能够做的事。所谓“真实情境”中能够做的事,指的是现实世界里有素养的成年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所做的事。
15、比如常态的阅读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参与文学生活、获得思想和精神的启迪。二是作为目标的“学习任务”分类。“任务型语言教育”的核心是鉴别出了“类型任务”。“综合学习设计”的基础,是把技能分出了“基于规则的加工(熟练技能)能力”和“基于图式的加工能力”两个“任务类别”,十步骤系统方法的第二、第三个步骤就是“排序任务类别”,进而“设定学业目标”。与“整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真实学习)有直接联系的,是对学业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的“真实性评估”。对“真实性评估”,威金斯和麦克泰有言简意赅的解说(见表5)。与“整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真实学习)有直接联系的,是对学业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的“真实
16、性评估”。对“真实性评估”,威金斯和麦克泰有言简意赅的解说(见表5)。三、“学习任务”与“任务驱动”当代的学习理论涵盖学习的三个维度,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撬动学习的三个维度。一是内容维度,即知识、理解和技能,“学习者的能力、见识和理解是通过内容维度”得以发展的;二是动机维度,“它涵盖了动力、情绪和意志”;三是互动维度,“符号性的词汇是活动、对话和合作”。作为目标的“学习任务”属于内容维度,但同时也撬动着动机维度和互动维度。本小节论述的“任务驱动”则主要关乎动机维度和互动维度。就学校课程而言,动机维度和互动维度的目的是增进内容维度的学习,即深度学习。“任务驱动”这个术语,是关于“怎么学
17、”“怎么教”的,属于教学论、教学方法的范畴。“任务驱动”的重点不在于“任务”而在于“驱动”;“驱动”的重点也不在于“驱”而在于“动”,即学生自愿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中,“任务”和“问题”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学生愿意去做一件事,这是“任务”;但是这件事是他现在做不了的,因为他碰到了“问题”,在教育教学领域所说的“问题”通常指知识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比如一名学生想在自家门上贴一副自己撰写的春联,这是他想要做的事情,这件事情驱动他主动去了解有关春联的知识,这就是“学习”。“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是同一个意思,如果让笔者来选的话,那最好选“问题驱动”而不要用“任务
18、驱动”。“任务驱动”是驱动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两个不同性质的“任务”搞成一团,有点伤脑筋。一般来说,在学校教学中要找到一个班级学生都想自愿去做的事情比较难,所以通常都是从“问题”这个角度入手,即“问题驱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称之为“驱动性问题”,“理解为先教学设计(UbD,又译为“追求理解的教学”)”称之为“引导性问题”,两处中的“问题”英文都是“question”,也就是“提问”。“问题驱动”或者试图用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是语文教师以前实际上都在做的,也就是提问提出学生有意愿去探究的问题。比如“给黄山奇松题目里加一个的字,加在哪里呢”,这就是“问题驱动”。“问题驱动”与过去
19、“激发学习兴趣”有联系,但又不同,“问题驱动”的“提问”是贯串全程或较长一段学习过程的。比如,在教室里贴十个形式上都像诗一样的语篇,请学生分辨哪些是诗歌哪些不是。那么“什么是诗歌呢”这个问题就贯串着这堂课或这个单元的全程。上文中曾说到,任务型语言教育、综合学习设计的案例等,都是高度情境性的,不可能被移植。然而我们可以从方法上来借鉴,比如把课堂任务当作目标任务的简易变体。中小学写作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写作”已有多年研究积累和较成功的实践案例,已纳入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案例如“选西游记人物做同桌”“介绍自制的一张父亲节贺卡”等。目前有论者主张“大单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新课 解读 思考 学习 任务 含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