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ocx
《劳动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劳动新课标解读与思考: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使命要求、劳动教育在实践中的边缘地位等现状,要求我们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劳动素养,我们应统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任务群及相关劳动活动,构建劳动文化、劳动实践、劳动审美和劳动创意四大课程板块,每个板块兼顾基础性与延伸性的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体现选择性与差异性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
2、22年版)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规定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并明确劳动教育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素养是人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深度融合。因此,基于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必然要求课程的主题式和教学的情境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全身心地参与和深度融入的,才能有效地克服和解决应试教育的知识本位、课程烦难零散、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偏低、教育教学与师生生活割裂等弊端。不过,在知识更迭速度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所有素养,而是应该将教育改革的目标着眼于素养中最关键、最重要、最具有拓展性与适用性的
3、少数素养,即“核心素养”。正因如此,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之一就是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实现教育教学的综合改进与质量全面提升。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也必然应该基于劳动核心素养进行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迫在眉睫。我国七十多年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等都迫切要求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历史经验:劳动教育发展的最佳载体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继承苏区和解放区劳动教育的经验,我国学校中普遍设置了课外劳
4、动活动。但仅作为课外活动的劳动教育在学业任务日增的背景下被挤占而边缘化。为解决此问题,国家陆续颁布小学教学计划(1955年)、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1958年),在中小学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掀起了劳动教育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作为思想意识改造的劳动教育出现定位偏差,且几乎完全以生产代替劳动教育的做法也混淆了学生劳动教育与成人劳动的区别,虽然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却丧失了劳动教育的系统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5、、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1992年)等文件重申了劳动教育课程的独立地位,掀起了劳动教育的第二次高潮。2001年,适应新世纪对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劳动教育被并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缺乏独立课程作为载体的劳动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式微。历史经验表明,劳动课程化是保证其科学实施的最重要基础,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课程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呼吁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劳动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源和根本动力。中华文化本质上是在土地耕种的生产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农耕文化。庄稼生长依赖于天时地利,土地的相对稳定形成了建村而居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催生了注重集体观念、摒弃私利以及注重内在规约
6、的典型文化特征。这种注重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理念对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国际冲突、霸权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因此,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并继而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劳动本性决定了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劳动作为重要载体,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文化与劳动之间的关联以及确立劳动创造文化的根本属性,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体认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是成千上万年历史累积与积淀的产物,且内敛而含蓄,非系统化的劳动活动难以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分割的、零碎的劳动活动难以显现中华文化的和谐统一,不利于学
7、生充分、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课程具有系统性、稳定性、顺序性、阶梯性等典型特征,可以保障学校劳动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以及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且适合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能够实现劳动教育文化传递与更新的重要使命。现实需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解决“自然缺失症”的有效手段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将当下儿童与自然关系的疏离称为“自然缺失症”。实际上,随着城市化、网络化发展,去自然化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人是通过劳动认识与改造自然,从而成为人并不断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进而创建了人类社会。所以,自然是劳动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以
8、生产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关系形成的环境保障。人与自然的疏离,将切断劳动发展的物质和环境基础,进而导致劳动的异化,扭曲人的发展。要扭转这种趋势,我们应该将自然置于劳动载体和对象的角度去审视,即从自然在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推动人与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去认知自然。从劳动角度去认识自然,解决自然缺失症,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共同育人。但三者之中,学校是核心和关键。学校相较于家庭和社会而言,在引导人的发展方面更加专业而系统,其最核心职能即教育与促进人的发展,且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和场所等,这些均决定了学校教育是解决自然缺失症的主体。而对劳动的忽视是人与自然疏离的根本原因,唯有从劳动意义的角度去审视自然
9、的作用,才能真正了解其价值的现实,也将解决问题的方略指向学校劳动教育的系统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已是劳动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课程体系要发挥联通不同板块内容、发挥综合育人效果的作用,就需要基于统一的理念和目标。对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而言,则需要科学地确定劳动核心素养,以引导劳动课程的建设。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明确将劳动素养确定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这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过,毕竟学校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提
10、升学生的所有劳动素养,如果面面俱到,可能出现课程内容设计过多、过散,以及学习程度浅表化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明确四大劳动素养中的核心与关键,并依此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以保障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深入性。劳动观念维度劳动观念维度的重点是深刻认识与理解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本源和根本动力。这不仅是因为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因为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的角度解读中华传统文化,更能透彻理解其精髓。因此,该维度应该重点聚焦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文化理解与传承观念,其中尤其是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劳动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劳动中,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
11、,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基于土地耕种形成的“不违农时”“取地之宜”以及“守则”“务本”“和谐”等观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尽管时代和社会已经发生巨变,劳动形式也大不同于传统农耕劳动,但是这些理念仍然历久弥新,对涵养民族精神、铸造民族之魂,解决当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状况具有巨大的启迪价值。劳动能力维度劳动能力维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应用拓展与创新素养。这是因为当代劳动形式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高科技劳动、服务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劳动诸形态中的占比和重要性日益提升,以及诸多劳动形态的融合与叠加趋势明显。劳动诸形态中,对体力要求,尤其是繁重体力付出的占比
12、日渐减少,而对创造力的要求愈来愈大。当然,劳动形态的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每种具体的劳动形式,而是从根本上了解劳动运行的基本机理,知晓各主要劳动类型的重要差异,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选择与应用适宜的劳动形式,并能够根据主客体要求的变化对当前的劳动形式进行适宜的改造与创新。劳动习惯和品质维度劳动习惯和品质维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这是因为劳动意识是劳动主体通过改变对象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求的主观反映,内含着劳动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决定着劳动主体劳动行为的走向。劳动意识可以分为心理和观念两个维度,心理维度的核心是劳动动机,观念维度的中心是劳动态度。劳动动机具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自
13、觉调节着人们劳动的方向;劳动态度对劳动行为具有一种统摄和控制的力量。劳动动机和劳动态度相互影响,共同调节人劳动的过程,决定劳动行为的走向。劳动核心素养体系的设计应该将劳动意识中的劳动动机和态度作为核心成分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自觉与享乐主义及不劳而获的思想作斗争,让劳动成为每位学生的一种自愿、自觉的活动。劳动精神维度劳动精神维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审美情趣与能力,这是由劳动与审美的关系所决定的。一方面,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并在对自然的劳动改造中不断“人化”着自然,从而创造着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即“劳动创造了美”;另一方面,人在自己所创造的自然中直观自身,也就是直观地欣赏自
14、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美的作品,因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快慰,从而避免单纯从功利视角看待劳动的错误认识,而是基于审美的最高精神境界去审视与指导自己的劳动实践,保证了劳动实践活动的属人性。也正因如此,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将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但内在尺度并非忽视对象特性的、完全任性而为的对外在物的改造,而是人在改变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劳动中将各种本质力量融合的过程。所以,审美与劳动是同一的过程,劳动是审美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审美充分体现
15、着劳动的本质。劳动审美的提升既可以防止扭曲劳动,形成自觉鞭笞不劳而获、吞噬人性的寄生状态的力量,也可以引导人们将自己的理想与劳动合二为一,使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一旦把审美理想同伟大的目标联系起来,劳动也会成为一种英雄的行为、一种豪迈的事业,体验到劳动的美,便会化平淡为神奇、化艰苦为愉悦,劳动就成为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在劳动领域主要体现为劳动核心素养,因此,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基于劳动核心素养去设计与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是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
16、据。从劳动教育新课标的目标体系来看,它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念、态度和情感,并主张以基础劳动为主、兼顾新型劳动的方式达成上述目标;二是强调要兼顾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劳动中高科技的渗透更趋明显,以往需要耗费惊人体力和具有高度危险性的劳动形式正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的国家竞争和社会发展也高度依赖高科技劳动。因此,高科技劳动理应成为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基础劳动相比,高科技劳动在劳动育人方面的价值具有派生性和辅助性。这是因为:首先,从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历史渊源来看,正是基础劳动催生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虽然未来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 新课 解读 思考 时代 劳动教育 课程体系 构建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