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讲 对偶.docx
《2023年第四讲 对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第四讲 对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第四讲 对偶 第四讲 修辞体现的文化:对偶 对偶作为汉语修辞技巧之一,是汉语语言中独有的语言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除了人类共有的认知心理的影响,对偶修辞格作为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深深地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汉文化的精华,因民族哲学意识、审美意向,得汉语言文字材料之便宜,平衡、稳定、匀称,给人一种和谐美感。 汉人的生活离不了对偶句构成的对子。逢年过节、新人结婚、新建筑物落成、新店开业、乔迁之喜要张挂对联;死了人要做挽联;佛堂、道观无不贴上对联、楹联,有时一道门的左左右右贴了两三副对联;文章、格言警句、赠语勉辞、谚语也常常使用对子,诗词歌赋更是对子的故乡和渊薮。 一、对偶修辞格简
2、说 对偶实际上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其基本特点就是对称: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当、词性相当、节奏相应、意趣相投。“词性相当”指上下两句对应的 1 位置上用的字要词性相同;“结构相当”指上下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等等;“节奏相应”指两句话音步相同;“意趣相投”指两句话意义相关或相对。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句),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义上相互补充,是个非常工整的对偶。在两两并行句子里,字数的长短相同,平仄的顺拗相协,词性的虚实对举,语义的事类相关,这些语言要素的相等对称,都表现出一种
3、力量均等的态势平衡。整齐对称的句式,能给人以舒适、流畅和赏心悦目的美感;平仄错立,能使语言变得愉悦动听,富于音乐感;虚实相称、同类互对的表达方式,能够如实表达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精确认识。在古代,宫廷护卫列队持杖而立,在形式上跟对偶一样对称,所以对偶也叫“对仗”。 二、人类的认知心理中的对称性原则是形成对偶的自然土壤 对偶修辞格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 2 传诵。这是和人的生理、心理密不可分的。 (一)对称性和人类语言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 对称是一种美,一种艺术,对称性对人类的心智具有迷人的魅力。对偶修辞格的基本特点就是对称:成双作对,平仄相
4、间,音节匀称,份量同等,两边平衡,看起来整齐匀称,听起来和谐悦耳。这种对称的刺激很容易唤起人对曾经经验过的对称物象的认同与和谐体验,能使人产生一种宁静、稳定、愉快、完美的感觉,能让人产生一种极为轻松的心理反应。明代的奇才解缙写了一副流传了数百年的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形式上看,此对偶两行相对,作用于视觉,能给予明显的上下左右对称的平衡感;作用于听觉它们的平仄是相对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节来而往复,节奏匀称相对,能给人音乐的平衡感受。对偶修辞格的使用使楹联形式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音调音韵优美
5、、音乐感强,表意凝炼集中、高度概括,抒情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3 (二)对偶的形式能刺激人的知觉和注意 心理学从知觉和注意的角度告诉我们,凡是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形成知觉对象的单元,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语言中的对偶、排比、反复、顶针、回环等都是在这个心理学规律基础上产生的。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适当重复相同的要素,如音素、词语、句式等,组成了一个对象单元。对偶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大致相同的刺激物组成的鲜明的对象单元,更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如明末清初,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游览扬州桃花庵,庵中方丈好客,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二人兴致勃勃
6、,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6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对偶修辞格的诗化,便使人感到分外优美,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几个关键词语的两两相对刺激了人的知觉,容易引人注意,加之内容上的相 4 互映衬,使人浮想联翩,整个对子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意境。 三、民族哲学意识、审美意向提供了思维土壤 瑞典学者高本汉有感于汉民族性格、思维、心理上的特征对汉语面貌的决定性影响说:“为了理解汉语文献,必须熟悉汉人的灵魂。”7 学者贺建成说中国人“处于北温带大陆准确的昼夜交
7、替,四季轮回的自然秩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男女交合,生老病死的生活程式,以及宗法制度的社会关系的中华民族,深切感应着大自然的和谐有序,对于对称性的感悟特别突出。这反映在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中,正是对仗发达的深层动因。” (一)汉民族哲学意识对对偶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相反相成思维。传统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就要注意所研究的对象的两个方面。同时认为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在中国文化 5 精神之源的易经、老子等经典中,都将宇宙万物与发展归结于相应的阴与阳的交感作用,这种贯彻着对称性的宇宙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
8、中国哲学中有许多对偶的概念范畴,如天人、有无、体用、道器、阴阳、动静、常变、理气、形神、心物、力命、性习、知行等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更强调整体观点,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认识是,统一体内部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与和谐是保持统一体稳定生存的根本条件。纵观古代历史,汉民族统一年代多于分裂年代,因此形成了汉族人重和谐统一的心理。 古代的修辞理论,讨论的正是对立统一范畴的相互关系。对偶则既有正对,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等;也有反对,如“江山易改,秉性难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等。刘歆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就说到:“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他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第四讲 对偶 2023 第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