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





《2023年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事务局 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保障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特需用品供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五十年代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制定至今,这项政策对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和商品流通,稳定民族地区的市场物价,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围绕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认真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贸民品企业现状 *有民贸民品企业22个,其
2、中:供销系统15个,拥有职工547人,*贸易公司在一九九九年已全部解散,没有一砖一瓦,人员分流到农贸公司、废旧公司、土产公司,实际有民贸企业十四个,有注册资金683.2万元,生产销售产品辐射水城33个乡镇。县级民贸企业7个,拥有职工180人,注册资金500.5万元,分别是*盐业公司、*百货大楼、水城糖酒公司、*民贸公司、*贸隆百货公司、*滥坝节能厂、*盐业公司。在21个企业中,除盐业公司外, 其他企业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一是人员包袱过重,供销系统截止2023年,在册职工及退休人员共计986人,其中:在岗从业人员547人,退休人员439人,平均1个从业人员负担一个退休人员,*供销系统十四
3、户独立核算单位,除南开供销社外,全部属资不抵债企业,没有资金开展业务,职工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二是体制不清,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未能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机制,民贸企业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以及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已破产倒闭或停止生产经营,财务挂帐5969.8万元,其中:中央政策造成挂帐435.4万元,地方政策造成1031.4万元,其他经营性造成4503万元,企业长期亏损,大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即便现在有正常的流动资金,银行也不愿或不给贷款;三是少数企业未按规定将贴息的70%补充自有流动资金而挪作他用;四是尚有部分企业对享受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不了解,
4、未及时向民族工作部门和银行进行申报;五是政策界限不清楚,国有企业如供销社、民贸企业等传统的民族贸易企业的改制比较复杂,不少贸易企业采取租赁或由个人承包经营,只收取租赁费或承包费,经营的产品质量、数量等都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特需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使得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难以到位;六是有关部门对民贸民品工作认识不到 位,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 二、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一)国家贴息落实情况 *民贸企业由于大多数处于半停业状态,至一九九O年开始亏损后一直没扭转局面,所以十四个独立核算单位都向农业银行申请要求贷款来加强经营,扭转亏损,但却遭到银行拒绝,因此民贸企业及供销企业从98年至今没有从银行贷
5、到过一笔贷款,没有享受到国家贴息优惠,只有县级民贸企业*农资公司2023年在农业银行贷款671万元,享受国家贴息24万元。 (二)民贸民品企业增值税上缴及返还情况 *22个民贸民品企业,只有盐业公司、农资公司经营状况较好,增值税先征后返50%优惠政策得到落实,2023年该公司上缴增值税42万元,返还21万元,2023年上缴增值税53.9万元,返还33.5万元,农资公司经营农用物资属于免税企业,免征增值税。而其他20个民贸民品企业因未正常开展业务,没有上缴增值税,所以没有享受返还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三)执行补充自有流动资金情况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2309号)文件,“关于继续对民
6、族贸易企业执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的 第一条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的精神,应退供销社所缴增值税8.5万元用于补充基层供销社的流动资金和生产经营活动,但至今没有退还。 三、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民贸民品企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重新界定民贸民品企业名单。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目录是界定民品生产企业并进行扶持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民族特需用品发生了变化,有的已逐渐消失,也有一些新的特需用品产生,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少数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宗旨,重新确认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和民贸企
7、业名单。原始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在市场化渗透下,逐步向现代农业、现代林业、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转化。因此,建议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应增加,经过现代技术加工和改造过的传统产品、绿色产品和新技术产品等生产企业,赋予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新的内涵。对民族贸易和特需用品生产企业,要在上下结合、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确定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那些名存实亡、扭亏无望的老定点企业要大胆地从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名单中删除,对那些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要及时纳入名单,以便及时加以扶持, 使其做大做强,成为民族地区支柱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事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8、定点生产企业,对于满足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对民贸民品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弱小民族企业专项无偿扶助资金,在新的税法规定下,重新明确民贸企业的减免税政策,同时对民品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优惠,让一些起步较晚的弱小传统民族工艺企业走出低谷,重新恢复正常生产,同时拯救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规模小、制作方式传统的特需用品生产企业。 3、政府要加强对民贸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动态管理。针对民贸民品生产企业的申报、审查、管理、监督等工作制定一套管理灵活、操作方便的规程,使民贸民品优惠政策及时有效地落实到急需扶持的民
9、族企业上;对民族定点企业要强调加强其为民族地区的服务意识和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表率作用,实行动态管理。 4、强化民族工作部门协调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宣传协调,促进民贸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民贸民品企业成为发展民族经济的主力军,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辅助力量。 5、协调市民委增加*民贸企业总数,以满足少数民族 群众对生产生活特需用品的需求,对清真食品企业和边销茶生产企业的审定给予适当照顾。 6、加强与建立民贸民品企业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国家的优惠政策,真正用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为水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推荐第2篇:社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第二批深入开
10、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和“三进三同三个一”党性实践活动的具体安排,我于7月13日入住到朱羊镇#社区,驻入社区后,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走村入户,和镇、社区干部、村民座谈交流,就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大体了 解了#社区的基本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个人对社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社区基本情况。#社区由原来的龙宝村、溶溪村、茨坝村、#居合并而成,社区内交通便捷,成渝铁路、吴朱公路穿镜而过。全社区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辖区有12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0766人,其中农业人口9546人。目前,该社区剩余劳动力
11、转移较好,一年来,全社区分别向铁路工程、赴疆摘棉花、第三服务业转移农村劳动力3700余人,劳务经济年收入实现9000万元。 (二)社区党的建设情况。社区党委下设4个支部,设12个党小组,有党员254名,有村干部 7名,其中专科以上学历2人,高中及相当学历的5人。该社区两委运转正常,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抗旱救灾先进单位”、“五好村居党组织”称号;被朱羊镇党委、镇政府评为综合目标考核、森林防火、计划生育、安全工作等 一、二等奖和“先进党组织”称号多次。 (三)社区经济发展情况。社区主要种有水稻、玉米
12、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花椒、梨子,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和种养获得,有10多户大的饲养猪、鸭、鱼、蚕的养殖户,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3680元。社区招商引资工作较好,先后引进鑫江建司、新硅材料、石笋旅游和付泰集团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开展康居工程、石英沙生产、旅游等项目建设,现各项目进展良好。 总体来看,该社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规模,“科技兴农”初见成效,社会治安良好,没有大的不稳定因素,农民有较强的致富心理。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农村实用型人才。调查得知,社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舍素质在总体上偏低,而且大多缺乏必要的农业科技培训,大部分农民仍然习惯于几千年以来的传统
13、农耕技术和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制约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科技兴农战略效果不明显。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不明显,没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和品牌特色。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 五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明显,居民活动场所、街道饮用水等基础基础设施还未建设,存在街道居民生活饮用水困难,街道信用社至蔡市街横街子路面至今还未硬化,下雨天通行困难。 三、对策建议 我认为,该社区存在村民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素质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发展较缓慢,财力达不到。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好各级党委、
14、政府支农政策,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壮大村集体经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区首先应在农村实用人才上求突破,主动与区科委、区农业局、区劳动局等相关部门建立支农人才机制,充分利用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深化绿色证书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程等项目平台,鼓励、引导村民积极参加培训,做到学用结合,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推动、上下联动等方式,以实施“人才强村”战略为抓手,扎实推进#社区的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科技的创新是现阶段农
15、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支撑。要善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客观要求,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的步伐,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鼓励现有的农业大户、龙头企业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从一般生产、加工技术研究转向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技术研究,为农业与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二是不断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良种栽培、饲养、病虫害防治、无公害技术及储运加工技术研究开发和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三
16、)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产品价格也节节攀升,越来越多农民开始以农创业,进行规模化种养。#社区应抓住机 遇,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高歌猛进种养两业规模化。一是继续发展好花椒、梨子、蚕桑、生猪、家禽等产业,引进外来大户,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二是主动争取上级支持,普及村民技术培训,不断选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动植物品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三是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科学开发资源。使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财源优势,实现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目标,如农庄旅游,新硅材料等。三是坚持发展特色农业与扩大规模、
17、提高档次结合起来,并与市场接轨,“以销定产”。四是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人力入股等多种形式,融入农业公司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上,#社区当前应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支农项目的支持,着力改善#街道居民的饮水条件,建设一批农村生产生活必要的基础设施,硬化#社区街道信用社至蔡市街横街子路面,抓紧解决农村一些急需解决但又无力解决的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牢固的基础。二是以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建设
18、和完善社区农贸市场、活动阵地、交通道路、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三是不断创新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走财政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道路,采取“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租赁、承包、入股、买断等多种形式介入其中,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五)城镇化建设新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调查发现,#社区应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科学规划和部局,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有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
19、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二是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转移提供广阔的空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口压力与土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克服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的局面,帮助实现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律过程。三是小城镇建设打破了原有城乡二元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又实现异地转移,使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跨越。 总之,通过这次调研,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今后,我们科技部门要继续推进全区科技进步,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第3篇: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城关镇南街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
20、告 城关镇南街村工作组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2023年2月上旬,我们就南街村的村情及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该村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南街村位于彬县县城正南方向,地理位臵优越,全村5个村民小组,其中一组现仍居住在南山塬顶上,全村332户1232人,原有耕地576亩,现除一组有450亩土地外其余4个组均成为失地农民。2023年人均纯收入7630万元。目前,该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8名,支部班子健全,分工明确,支部一班人精诚团结,埋头工作,扑下身子,全身心的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南街村依据优越的地理
21、位臵,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该村321户,就有160户向外租房,每人每年收入平均8000元以上,运输户20户,个体工商户108户,该村村民40%现如今资产上了每年2万元收入。 为使村务公开工作公开、透明,切实接受群众监督,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粮食及农资直补,良种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社会帮助、抚恤金发放,农村低保等都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村务公 1开的阳光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使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二、存在问题: 随着彬县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处于彬县县城城中的南街村因周边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而逐步被县城包围,但剩余土地性质,建筑格局和
22、居民的生活方式仍保留传统农村特征,成为典型“失地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劳动者文化素养低,绝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加之未受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主要从事脏、累、苦、重等工作,收入相对较低。 2、农村社会化服务不到位,青壮年外出务工后,老人赡养、幼儿托管问题突出,使得外出务工人员难以安心务工创业。 3、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至目前,全村社区征地已将泾河新区耕地全部征用,群众主要从事建筑、餐饮、贩运蔬菜、房屋租赁等。目前,该村 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比较狭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难以形成气候。 4、重点项目配合不到位,致使项目推进滞后,由于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
23、,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到位,致使郭家台的拆迁和南一组生态公园项目推进受到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优势 一是地理位臵优越,该村属典型“城中村”,能够抓好抢抓发展机遇,促使大开发,大建设。 二是劳动力转移优势明显,该村距离城区,加之毗邻的厂矿企业、餐饮业,群众务工方便。 (二)发展目标 一是积极配合县建设局征收南山紫薇生态公园建设用地和郭家台旧城改造剩余户的拆迁工作。 二是争取赶4月底对该村预留土地的开发相关手续办理完毕,5月份有实质性进展。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依托周边厂矿企业、工业园区,大力开展劳动力培训,使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扩大就业,为群众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主要措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2023 经济发展 调研 报告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