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docx
《2023年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年级: 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姓名: 二O一三年十月二日 目 录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正文2 一 爱国情怀 2 (一)忧国2 (二)忧民4 (三)刺君6 二 探讨原因 7 (一)“万方多难”的时代背景 6 (二)“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个人经历 6 (三)家族传统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8 三 现实意义 9 参考文献9 1 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杜甫的部分诗歌内容的分析,来感受其悲天悯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战争的胜负、国家的盛衰关系着诗人的喜与愁,及他甘为国家献
2、身的决心来看忧国忧民;从他对征战的士兵、忍受剥削的百姓、流离失所的逃难人的命运处境的哀叹与思考,来谈论他的忧民;他对君主的指责与规劝,恰是出于为国家和人民的考虑。然后再从“万方多难”的时代背景、“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的个人经历、家族传统的影响及对儒家文化的熏陶等方面,来探讨杜甫的诗歌中,始终如此深刻地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原因。最后对其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意识对当今的现实意义略作表述。 关键词:杜甫 忧国忧民 现实主义诗歌 一、爱国情怀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杜甫的一生有理想、有追求,但现实生活遭遇却将他的理想追求消磨殆尽。从他个人经
3、历来说,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从他诗歌中始终高扬着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看,他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一生。他的心中仿佛有倒不完的苦水,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可以引发他内心无限忧愁,然而他的愁苦却不是个人的功名富贵,下面对他诗歌中的忧愁试作分析归纳。 (一)忧国 杜甫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命运置之度外,从七岁“开口咏凤凰”起,凤凰就成了政治理想的艺术化身,他一生歌唱凤凰,赞美凤凰。在凤凰台中他写道: 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为了重现太平盛世,他不惜生命,甘愿剖心沥血,作为供养国家祥瑞的醴泉。一片忠心,苍天可鉴。 正是因为杜甫对国
4、家爱得无我、爱得刻骨铭心,社稷安危他才念念不忘。沦陷后的长安,他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在春望中他写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虽依旧,但物是人非,面对破碎的山河、荒芜的城垣,连年的烽火,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不但不能给诗人带来愉快,反而更增添了诗人忧时伤别的哀愁,那“浑欲不胜簪”的白发,不正是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的见证吗? 晚年,他登上岳阳楼,看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何其雄伟,意境何其壮阔。但当诗人想到自己年老多病,孤苦伶仃,再加上当时“吐蕃不断侵扰灵武、汾州等地,代
5、宗命郭子仪领兵五万屯奉天防卫。”正逢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而诗人为国担忧竟“凭轩涕泗流”。 然而,杜甫的诗篇中也有节奏明快的。当诗人听说官军收复了黄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并捣毁了叛军老巢蓟北时,诗人奋笔疾书,写下了惊喜欲狂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3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直接抒写了他在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激动心情。“初闻”胜利的
6、消息,诗人竟喜极而泣,立刻收拾书卷,要回到洛阳老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真是归心似箭,这速度绝不逊于李白遇赦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点胜利的喜讯,竟使诗人兴奋得如孩童一般。 (二)忧民 杜甫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他不仅忧国,更忧民。他的一生大部分生活在社会的下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深深了解人民的痛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的许多诗篇流露出对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有一首诗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是杜甫专为自己居住在草堂时无食无儿的
7、西邻而写的。“吴郎”是诗人的表亲,当时杜甫因为收庄稼而迁出草堂,“吴郎”居住了进去之后在堂前筑篱。杜甫写这首诗的本意是劝“吴郎”让“西邻”打枣,因为她无食无儿又受官府征敛的压迫,可是还得照顾“吴郎”的面子,又把“吴郎”的防范说成是“西邻”多事。这样两面维护,两面开脱。可谓含意微妙,用心良苦。 杜甫更看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那二十多年间,“万方多难”,战争、兵役使民不聊生。这在他的著名诗歌兵车行、洗兵马,组诗三吏、三别中都有深刻反映。如兵车行这样描写送别场面:“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真是撕心裂肺!而结尾这样写征人的结局:“君不见
8、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白白葬送在青海古战场,累累白骨触目惊心。在一次又一次的无休止的战争中,有多少家庭经历了这样的生离死别,又 4 有多少青年壮丁一去不回!即使不死在战场,也难得与亲人团聚,因为“四十还营田”,“白头还戍边”。诗人甚至在诗里这样愤慨地写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诗人在诗里写尽了百姓无可逃脱的苦难,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使百姓的重男轻女的观念都颠倒了过来。 战争葬送了无数百姓无辜的生命,诗人在悲陈陶中这样写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十郡”可见兵士来自
9、的地域之广,“血作泽水”可见死的人多,“四万义军同日生”,四万人同一天在战场阵亡,人数之多,时间之短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不寒而栗。 战争不仅葬送了无辜百姓的生命,而且丁壮戍边走了,使田园荒芜。诗人在兵车行里海忧心忡忡地写下:“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健妇”尚且是“禾生陇亩无东西”,柔弱的女人种田的结果更可想而知。这种情形下,留守的百姓怎么会有好收成呢? 杜甫更看到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使百姓雪上加霜。“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八荒十年防盗贼, 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这些诗
10、都记录下了百姓不堪忍受剥削暴敛的哭声,也记录下了诗人为百姓忧愁的泪水。 诗人定居草堂时曾写下了一首枯棕: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青黄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啄,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乾,摧残没藜莠。 棕榈本耐寒且生命力顽强,但割剥的斧子纵横交错地集中在它身上,竟使它的凋丧比早衰的蒲柳还快。诗人由枯棕的命运联想到江晗百姓的命运,二者是多么相似:棕榈被官家割剥致死,百姓被官府搜刮一空,同样难以自守。 有的人战死沙场,有的人忍受割剥,那么外出逃难
11、的人是否能寻找到安居乐业的桃花源呢?写于永泰元年三绝句其二这样写:“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二十一家出去避难,只有一人幸 5 存,那逃难的路上不同样是累累的白骨吗?作者更以自己的经历来证实:“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逃难) 饥饿、病魔、寒冷时刻缠绕着逃难的诗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上首诗中为什么只有一人幸存了。 历尽了生活的磨难,这位生活在百姓中的诗人同百姓一样热切盼望着战争停止,诛求不再,他用诗歌喊出了百姓的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杜甫 诗歌 中的 国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