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封面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学年: 201 201 学年 学期: 第 学期 系部: 教师: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 教学详案 学年: 201 201 学年 学期: 第 学期 系部: 教师: 推荐第2篇:机械基础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摘要:教师既是教授方法的实施者,也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要合理分配教学任务,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教学单元为例,谈谈机械基础课教学单
2、元设计。 关键词:机械基础单元设计教学方法 课题: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资助。 机械基础课程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工程性和实践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起到桥梁的作用。笔者以“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教学单元为例,谈谈机械基础课教学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本次课90分钟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以机械创新设计小组学生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为教学项目载体,从观察机构运动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分析和掌握平面连杆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且会判定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并进行处理,从而总结出判定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的方法,为分析机械运动功能和设计机械结构打下基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2)会判定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并进行处理。 (3)掌握判定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判定机构中是否存在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这三种特殊情况,如果有,则会处理后再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 (2)会用平面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判断机构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运动,并且是否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通过所学过的知识解决机构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4、。 3.思维目标 (1)根据实际问题,分析机构能够运动的条件。 (2)要学会通过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用平面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判断机构设计得是否合理。 (3)从已有知识出发,善于分析和自主学习,扩大知识范围,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二是平面机构中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这三种特殊情况,及其处理办法; 三是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 三、教学学情的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理解方式上更偏重于实例的体会。他们喜欢从实际的案例中体会理论,学习知识,得到结论。本教学单元
5、以机械创新设计小组学生自己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机构为教学项目载体,引入教学内容 ,分析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而不是直接进行理论分析,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单元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以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机构的运动,引出新的知识平面机构的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及其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获取新知识。 从零件静止时的分析转变到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静到动的变化过程,要从运动的角度出发来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要从具体的构件抽象出简图来研究运动特点。这是利用以往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思路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处理借
6、助图形的直观含义和严密的数学推理之间的关系。既要引导学生从直观上发现问题的实质,也要注意对某些关键的结论进行缜密的逻辑推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决办法 任何一个机构都是若干个构件由运动副连接起来的。为了按一定要求进行运动的传递和转换,当机构的原动件按给定的运动规律运动时,该机构其余构件的运动也都应是完全确定的。为了使所设计的构件能产生相对运动并具有运动确定性,有必要研究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需要及授课时限,决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 (1)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三种特殊情况(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
7、约束)的处理。本单元重点是让学生会判断平面机构中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这三种特殊情况,并进行处理,目的是能够正确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在进行机构的设计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2)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平面机构中要求每个构件相对于机架的运动都是确定的,以使执行构件能够按要求执行相应的运动。本单元的重点是用平面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判断机构设计是否合理,目的是在进行机构设计时考虑机械结构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解决对策:重点讲解;启发主动思考;让学生随堂练习;提供学生参与机会。 例如,机构的复合铰链部分,首先让学生判定抛光机机构的运动确定性,学生得出结论:原动件W=1,自由度F=3,机构运
8、动不确定。而让学生观察抛光机机构的运动动画,发现机构的运动是确定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机构中构件连接比较特殊的地方,从而发现有3个构件在同一处用转动副连接,引出了对复合铰链的解释和处理办法的学习。最后用正确的方法计算机构的自由度F=W=10,得到正确的结论:机构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这样利用真实案例、动画演示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及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情况以及以往经验,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计算平面自由度时虚约束的判断及处理。 教学难点解决对策:根据学生的反映,把握讲解速度;结合多媒体课
9、件和图片;利用提问和练习方式,随堂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例如,平面机构中的虚约束常出现在以下情况中:转动副连接两构件运动轨迹重合;两构件组成多个转动副、且各转动副轴线重合;两构件组成多个移动副、且各转动副导路平行或者重合;两构件组成多个平面高副、且各高副接触点处公法线重合;对机构运动不起作用的对称部分,如行星轮。每一种情况都配以图片分析讲解,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任务驱动法 本次课堂教学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在讲解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其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时,将采用“任务驱动法”。实施过程为:设置任务观察机械创新设计小组的学生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的运动;
10、布置任务机构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如何判定机构运动的确定性;在对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讲解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和三种特殊情况的处理,以及判定机构运动确定性条件的使用,将教、学、做一体化,按照“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分析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的模式开展。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同时还利用知识点完成了实际的任务,增强了成就感,激发了求知欲望,培养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机构的创新设计提供条件。 2.案例演示法 本单元课程以机械创新设计小组学生设计的“摇摆显示屏架”作为教学案例载体,通过观察机构的运动过程,分析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及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方法。 该教学
11、方法不是单纯的传授教学知识,而是将知识点融入到实际应用中,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以往案例教学的经验,采用案例演示法教授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集中精力,有效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加快知识和能力的获取速度。 3.T-P-S法(思考讨论分享) 在做综合练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资料思考和学习相关知识,两个人一起讨论完成习题,最后以两人组合给大家讲解分析思路及解题过程。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等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T-P-S法实施步骤为:独立工作
12、(自己独立学习思考),交流(2个人或更多人讨论交流),成果展示(有多种方式,如展板、汇报等)。 4.分组讨论法 在学习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按四种不同的情况讨论机构运动的确定性。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有关机构自由度计算的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完成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分组学习,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组讨论法的实施流程为:教师布置讨论内容,进行临时小组讨论,现场展示讨论结果,学生总结,教师评价。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
13、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绍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入门大学施教学初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3. 2方华灿.论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3. 推荐第3篇:单元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 单元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里的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
14、的板块,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元就是“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1吃透教材,构建单元主题 教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和学生必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但在课程改革中,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必须从三维目标的实现的根本立场上去认识和建构教学的单元。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的单元走出来,将其转化、重组或重新建构适宜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单元,“用教材去教”。如沪教版教材中第二章有关常见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学习,由于气体性质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关系
15、非常密切,制法中的收集方法的选择、生成气体的检验等内容的学习都需要考虑气体的性质,因此考虑构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为单元主题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围绕这个主题把整个单元的各项目标加以整合,再分别把教学目标分配到各课时中,逐一落实,各个突破,就能达到“每课有得,所得不同”的目的。 2围绕主题,制定单元设计 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识记或操练,它应该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 1、以单元或章为单位,体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2、体现单元学习的完整性 3、体现单元学习的层次性 4、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布教师主导、学生探究相结合 5、注重单元内容的综合运用
16、 6、提供评价方法及模板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 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 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科学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避免了传统课时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4.2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对化学教师而言,显然单元教学设计比传统的单课时教学设计
17、更具有挑战性,通过单元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使宏观层面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研究表明,美国的教师正在努力探索如何能够使技术以最完美的方式融入到课堂中。为此,英特尔与其它技术公司合作,共同 填补了现有技术与课堂有机融合的空白。1998年,英特尔教育项目惠益了美国6个州的1,200多名教师;1999年,该项目又扩展到另外3个州,培训了 2,400多名教师。到2000年项目结束之时,接受培训的教师人数已达4,300人次
18、。 培训成果:97%的参与者均表示他们在培训中,掌握了多项新技能,这些都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技术与课程相结合;94%的参与者认为自己接受的培训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 2000年,英特尔决定大规模扩展其教师培训计划,于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诞生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并由许多具备课程开发专业知识的教师精心设计而成,它免费向全球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 英特尔认为,世界各地的所有学生都应当掌握自己所需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成为下一代创新型人才。为此,英特尔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帮助从 地方学校到全球性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全球的教育质量。仅在过去10年间,
19、英特尔就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和物资,来帮助改进教 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大学的创新发展,尤其在数学、科学和技术领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来促进其发展。 主题式教学是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 1吸收了新的教学理论2教学设计的核心围绕主题展开,以活动来为主要形式。3教学目标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4教学内容是在选
20、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5主题教学设计而言,学习者可以自由探究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的内容更为广泛。 6)学习活动以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为主7)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对主题的理解的评价,以及对学习者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性的评价,是一种面向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8)教学组 织形式和教学周期。主题教学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不局限于课堂集体教学,而是更加灵活多样,大部分的教学周期比较长,是以一个主题单元为单位。(9)师生角色主题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学习者不再是知识
21、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参与到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习环境的创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合作 (1)理论基础。两者相同之处是理论基础仍然是由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这几个方面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以前的基础上引入、吸收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多元智能理论、活动理论等。(2)教学设计的核心。基于教材的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偏重于让学习者掌握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来组织学习内容,以一些综合性的学习任
22、务来驱动学习,偏重于对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3)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来制定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对知识的获取。而主题教学设计,则是围绕着主题制定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它更强调学习者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探究态度,关注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发展。(4)教学内容。对于一节课而言,教学的内容一般是单 一、孤立的学科知识点,而主题教学内容是在选择并提炼与主题相关的课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增加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教学内容,经整合后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学习内容。(5 )学习资源。对于一节课而言,学习资源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课程 单元 教学 设计 精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