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 第一章 藏族舞蹈 第一节 藏族舞蹈简介 藏族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民族。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 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由于生活着装的特点,长袖、皮靴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舞蹈是身躯微前倾,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的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的下懈,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 第二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踢踏累: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退踏步,抬踏步,连三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滴答步,悠踢步,悠滑步,跨悠步,二三步。 2、弦子类:平步,拖布,斜拖步,单撩,
2、双撩,三步一撩,单靠,长靠,四二步,二步踏撩。 3、锅庄类:三步一跨,单腿跨转身,刨地点地转身。 4、上肢动作类:齐眉晃手,晃盖手,髋前划手,前后摆手,横向摆手,平面摆手。 (二)脚形、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自然勾脚。 2、手形:五指自然并拢。 3、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4、手位:双手扶胯、单臂袖、旁展单提袖、髋前划手。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藏族舞蹈手与臂的动作一般离不开外晃内盖、绕、抛、拉、抽、扔、摊抹。 外晃内盖: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的流动为晃;右手逆时针,左手顺时针的流动为盖。臂的运动保持松弛。 绕:指袖子在手腕的操作下形成360的圆圈。多为水平面的流动。绕动要松弛协调。
3、 抛:指在晃动流动基础上小臂向上发力形成大的半弧线,臂稍用劲。 (四)与上肢配合的常见步伐 齐眉晃手配以单靠、长靠、单撩、三步一撩、点转等。 晃盖手配以抬踏步,双颤性质的步伐。 前后摆手配以腿踏步、连三步。 横向摆手配以悠踢步。平面摆手配以悠跨步。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动作类 (1)齐眉晃手: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曲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画圆,左手逆时针画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双手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
4、髋前划手:双手下垂,左后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踢踏类 (1)第一基本步,2/4(中速),两拍完成。 (2)第二基本步,2/4(中速),四拍完成。 (3)退踏步,2/4(中速),两拍完成。 (4)抬踏步,2/4(中速),两拍完成。 (5)连三步,2/4(中速),两拍完成。 (6)滴答步,
5、2/4(中速),一拍完成。 (7)第三基本步,2/4(中速),四拍完成。 (8)七下退踏步,2/4(中速),四拍完成。 (9)七下转身,2/4(中速),四拍完成。 (10)悠踢步,2/4(中速),四拍完成。 (11)悠滑步,2/4(中速),两拍完成。 (12)跨悠步,2/4(中速),四拍完成。 (13)二三步,2/4(中速),四拍完成。 3、踢踏类 (1)平步,2/4(慢板),两拍完成。重心下沉,脚下沉重感。 (2)拖步,2/4(中速),两拍完成。 (3)斜拖步,2/4(慢板),两拍完成。 (4)单撩,2/4(慢板),两拍完成。重拍在上,脚悠踢出去。 (5)双撩,2/4(慢板),四拍完成。上身
6、随重心晃动。悠踢出 (6)三步一撩,2/4(慢板),四拍完成。膝盖颤动柔和,重拍在下,统下沉。 (7)单靠,2/4(慢板),两拍完成。重心左右交换丁字步重拍向上 (8)长靠,2/4(慢板),四拍完成。四拍完成,左右移动膝盖柔和屈伸重拍向上。 (9)四二步,2/4(中速),四拍完成。 (10)二步踏撩,2/4(中速),两拍完成。 4、锅庄类 (1)三步一跨,2/4(中速),两拍完成。 (2)单腿跨转身,2/4(中速),两拍完成。 第二章 蒙古族舞蹈 第一节 蒙古族舞蹈简介 蒙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养生息,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创
7、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蒙古族舞包括:蒙族民间舞(含劳作、风俗、礼仪舞蹈等)、寺庙舞、宫廷舞,其中蒙族民间舞最具特色,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息和精神气质。大家熟悉的“安代”、“盅子舞”、“筷子舞”就是其代表。 “安代”是最具群众性的即兴歌舞,它人数不限,1人领歌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歌起舞随,动作简单奔放,气氛欢腾热烈。此种歌舞形式盛传于科尔沁草原,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盅子舞”属礼仪性质的舞蹈,在民间多出现于酒宴庆典活动中。舞者双手各持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旋律叩击,发出悦耳清脆的声响,是酒席间常出现的舞蹈形式之一。“
8、盅子”舞蹈端庄稳健,含蓄柔美,很具蒙族女性特色。舞蹈内容包括请安、敬酒等过程。舞蹈技巧体现出在叩击盅子及双臂和后背的细腻表现。技巧高者,头顶酒碗。舞蹈时席间充满祥和气氛。 “筷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高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凝聚着蒙古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艺术创造的智慧。踏借筷抒情,沉稳豪放,优美矫健,在民歌的哼鸣下韵味十足。当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击打身体。 蒙族舞蹈男性剽悍、强健、骁勇;女性端庄、典雅、雍容大度。 第二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肩类:硬肩、双肩、柔臂、双绕肩、耸肩、笑肩、碎抖肩、甩肩。 2、臂、腕类:柔臂、屈臂、绕臂。提压腕、绕腕、
9、甩手、弹拨手。 3、步伐类:平步、迂回步、错步、垫步、海清步,摇篮步,碎步。 4、马步类:立掌步,跺步,撩弹腿步,走马步,刨地步、勒马挥鞭步,躺身套马步、跑马步。 (二)脚形、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自然脚形。 2、手形: (1)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 (2)五指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3、脚位 (1)八字位 (2)丁字位 (3)后丁字位 4、手位 一位:双手空心拳叉腰 二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指尖相距一拳,屈臂于腹前。 三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体侧斜下前45。 四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体旁90。 五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肩前斜上位。
10、六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曲臂于胸前,两手指尖相距一拳。 七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臀后一拳距离,手心朝上。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蒙族舞蹈中手与臂的动作一般为拉、抹、推、绕、铲。 拉:指以腰为发力点,带动臂至手,横向拉开或向上拉起。柔臂向上走的动作。 抹:臂至掌从上到下为抹,强调手心抹的意识。拉与抹通常是同时运用。 推:指立掌向身体外的空间,上、中、下推出。 绕:指手腕带动手掌从外至里,手心朝上,环动360,臂附随。 铲:指五指自然并拢,手心朝下,指尖带动由下至上的流动。 (四)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肩类 (1)硬肩,2/4(中速),两拍完成。 (2)双肩,2/4(中
11、速),两排完成。 (3)柔肩,4/4(中速),四拍完成。 (4)双绕肩,2/4(中速),两拍完成。(双肩前绕后绕) (5)耸肩,2/4(中速),一拍完成。(双提肩,重拍向上) (6)笑肩,2/4(快板),一拍完成。(同耸肩,重拍向下) (7)碎抖肩,2/4(快板),四拍完成。(肩胛骨,双肩放松感,重心后靠。) (8)甩肩,2/4(中速),两拍完成。(肩扔出去) 2、臂、腕类 臂类: (1)柔臂,4/4(慢板),四拍完成。 (2)曲臂,2/4(中速),两拍完成。 (3)绕臂,2/4(慢板),四拍完成。 腕类: (1)提压腕,2/4(中速),四拍完成。 发力点,腕部上下提压,小而脆。 腕部动作与硬
12、肩巧妙结合,用腕部传情达意。 (2)绕腕,2/4(中速),两拍完成。 手类: (1)甩手,3/4(中速),两小节完成。(甩手甩肩同时进行) (2)弹拨手,3/4(中速),两小节完成。 (3)柔软手:正软手和反软手。 3、步伐类 (1)平步,2/4(中速),四拍完成。(重心下压,气息下沉,脚拖地前进,行进时保持小八字步。) (2)迂回步,4/4 2/4(中速),四拍完成。 (3)错步,2/4 4/4(中速),四拍完成。 (4)垫步,2/4 4/4(中速),两拍完成。 (5)海青步,4/4(中速),四拍完成。 (6)摇篮步,2/4(快板),一拍完成。(动作在左右摇晃中形成,靠脚下重心转移,注意动作
13、下弧线的过程) (7)碎步,2/4(快板),一拍完成。(女性特色动作)。 4、马步类 (1)立掌步,2/4(中速),两拍完成。 (2)跺步,2/4(中速),四拍完成,两拍完成。 双脚跺步:双脚一起跺掌 交替跺掌:双脚交替跺掌,半拍跺一脚 双跺掌:交替跺掌,一拍跺一脚。 (3)撩弹腿步,2/4(中速),四拍完成。 (4)走马步,2/4(中速),两拍完成。(牵马为特点,注意悠扬感和重心的转移) (5)刨地步,2/4(快板),四拍完成。 (6)勒马挥鞭步,2/4(快板),四拍完成。 (7)躺身套马步,2/4(快板),四拍完成。 (8)跑马步,2/4(快板),四拍完成。 第三章 维吾尔族舞蹈 第一节
14、维吾尔族舞蹈简介 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古丝绸之路曾穿越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重要区域。维吾尔族舞蹈是新疆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有以下几种表演形式 1、多郎; 2、赛乃姆; 3、萨玛; 4、拉孜尔库姆; 5、夏地亚纳和一些道具舞蹈,如“盘子舞”等。 “赛乃姆”是一种自由活泼的歌舞形式。 “萨玛“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一般多出现于宗教活动之后,它只限于男性参加。 “拉孜尔库姆”是一种带有风趣,诙谐情调的舞蹈形式。 “亚地亚那”是欢乐喜庆之意。它是一种热烈欢快的舞蹈形式,常出现在喜庆活动及节日中,不分男女,人们可以自由地尽情舞蹈,形式不拘。 “道具舞”是手持盘子
15、、鼓、萨巴依等道具进行的舞蹈形式。在维族古典舞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中,每一个大曲都有“赛乃姆”出现,由此可见其地位。 第二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动作类:托帽式、扶胸式、夏克、绕腕、立腕横手。 2、步伐类:垫步、自由式、滑冲步。三步一抬、多郎步、跺横移,进退步、错步、打点垫步。 (二)脚形、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自然绷脚。 2、手形: (1)男性自然掌形; (2)女性花形(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3、脚位 (1)前点位(右脚在丁字步基础上向前半步); (2)旁点步(右脚向旁一脚距离,重心在左); (3)后点步(右脚在丁字步基础上向后一步,重心在前); 4、手位: (
16、1)双叉腰; (2)脱帽式; (3)提裙式; (4)立腕横手; (5)扶胸式;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在维吾尔族中,“摊”“绕”“捧”是最为常见,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典型动作。舞蹈中的起与止以及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都是用“摊”“绕”“捧”完成的。这三者既可独立存在,又常常是合为一体运用。 摊:双手起于胸前,手心朝前,向外打开为摊。 绕:手腕主动,小臂附随,向里、向外转动一周为绕(女性的绕是手指与腕同时绕动;男性不强调手指)。绕腕可用柔劲和脆劲两种。 捧:手心朝上,臂向上或向里的运行为捧。 (四)与上肢配合的常见步伐 1、托帽式配以垫步、滑冲步、进退步、三步一抬。 2、提裙式配以垫步、进退步、
17、自由步、跺移步。 3、立腕横手配以垫步、自由步。 4、扶胸式配以进退步、三步一抬。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类 (1)托帽式:立腰挺胸,双手于胸前摊手,身体斜前上“捧”,绕腕固定舞姿。 (2)扶胸式:右手或左手扶于胸位。 (3)夏克:挺胸立腰右拧身下腰胸,右手托帽位,左手于胸前立腕。 (4)绕腕:见 (三)的绕腕 (5)立腕横手:双手于胸前拍一下,摊手的同时绕腕立掌,固定舞姿。 1、步伐类: (1)垫步,赛乃姆节奏,中速,两拍完成。 (2)自由步,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3)滑冲步,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4)三步一抬,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5)多郎步,奇
18、克提麦节奏,中速、三拍完成。 (6)跺横移,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7)进退步,赛乃姆节奏,小快板、四拍完成。 (8)错步,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9)打点垫步 第四章 朝鲜族舞蹈 第一节 朝鲜族舞蹈简介 朝鲜族舞蹈是东方民族舞蹈的典型舞种之一。 (一) 宫廷舞蹈 历史上宫廷用以娱乐的歌舞形式。历史上记载的有“抛球舞”“献仙桃”“保太平”“发舞”“冬冬鼓舞”等。 (二) 宗教性质的舞蹈 “僧舞”“作法舞”“法鼓舞”“刀舞”“扇子舞”“铃铛舞”。 (三) 民俗舞蹈 “农乐舞”,我国古称为“东夷乐”。 1、农乐舞:是朝鲜族的典型民间舞蹈。它最能反映朝鲜族人民的性格和情趣乐观、谦和。
19、农乐舞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长鼓、圆鼓、手铃鼓、大锣、唢呐、螺角、萧等。其中乐手亦是舞者。头戴象帽者和高高飘扬的“农者为天下之大本”的大旗为其农乐舞的主要标志。 农乐舞在民间有以演奏为主和以舞蹈为主之分。一般领头者是铜锣,他是统帅整个表演队伍的。长鼓手占有特殊地位。农乐舞情绪热烈欢快,变化多样,具有即兴发挥的特点。 2、假面舞:是一种在群众中极受欢迎的样式,它诙谐、幽默。据说在古时候、百姓常头戴面具,用这种样式讽刺统治者。 3、杂舞:即兴发挥的舞蹈,随兴而起,没有程序。 朝鲜族喜欢白色,服饰多为白色和浅色。白鹤是吉祥纯洁的象征。在其舞蹈中追求“鹤步柳手”。动静之间气韵贯通,天人合一,颇具魅
20、力。 第二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 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动作类:扛横手、扛顶手、扛开手、扛围手、扛背手、扔手、拍手、胸围手、腰围手。 2、步伐类:平步、垫步、鹤步、之字步、丁字推步。 (二) 脚步、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绷脚背,勾脚指,微勾脚。 2、手形:五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大拇指靠中指(女性);大拇指与中指相靠,指头均自然伸直(男性)。 3、脚位: (1) 小八字位; (2) 大八字位; (3) 丁字位; 4、手位: (1) 腰围手(一手腹前,一手背后,手心朝上,两臂流畅弯曲); (2) 斜下手(腰围手两旁展开45,手指下垂,肘微曲; (3) 横手(斜下手上至90,指
21、尖、手腕下垂); (4) 斜手(横手至斜上45,垂腕); (5) 顶手(斜上手两腕带动手臂向内曲45,高于头,立腕、手心朝上); (6) 扛手(顶手落至头两旁,齐耳平,手心朝上); (7) 提裙手(食指与拇指提裙于腰前); (8) 背手(双手于臂后处,一手握住另一手); (9) 胸围手(立掌于胸前、双手交叉);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朝鲜族舞蹈既含蓄优雅又活泼诙谐,动作讲究内在的柔韧性和连贯性。手与臂的动作离不开抽、扔、弹、推、拍等动作,这些动作是构成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 (四)与上肢配合的常见步伐 扛横手配以平步,垫步,鹤步。 腰围手配以平步,垫步,之字步,鹤步。 扛围手,扛背手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舞蹈 文献 教学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