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授课者:永登县柳树中学 王云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2、】 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2、积累生字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范读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读不准音的字 3、学生质疑字词。 4、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1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1、学生质疑(将不会译的句子提出来,大家一同来解决)。 2、师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养不若人也。 (2)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支、被 一词多义:以 词类活用:腰 古今异义:汤、走、臭 五、复述
3、课文,走近作者 回到明代,把自己想象成宋濂,用第一人称复述作者求学的经历。 六、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自己求学的艰难? 2、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什么? 3、从宋濂的求学经历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七、拓展延伸 你能说一些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吗? 八、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一、本篇课文的教学,注重朗读,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意在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采用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 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传授过程高潮迭起。整个教学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老师能始终控制教学的节奏,不断地把教学推向高潮。 三、学生
4、的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由最开始的小故事导入,到末尾的讨论,始终能把握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四、突出了本文的教育意义。学习本课的目的,意在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大,气氛很好。 推荐第2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统计首屏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
5、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
6、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
7、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
8、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
9、,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
10、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 一、关于“序”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
11、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推荐第3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赠序”和“书
12、序”的文体知识,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反复朗读课文,争取成诵。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3、。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所谓序,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一种是赠送别人的,叫赠序。这篇文章属于后者。宋濂年老辞官后,洪武十一年又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马君则是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来拜见宋濂,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马生。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 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
14、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 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学习生字: 嗜学(sh)逾约(y)俟其欣悦(s)叱咄(du)既加冠(gun)负箧曳屣(qi)皲裂(jn)媵人(yng) 三、通假字:
15、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挂。) 五、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3、尝趋百里外:(古义:跑;今义:离去。) 4、或遇其叱咄:(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
16、 7、既加冠:(古义:表示已经成人;今义:帽子。) 8、援疑质理:(古义:引,提出;今义:援助。) 六、教师小结: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 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熟读,指名背诵。 3、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 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
17、 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道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中的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二、一词多义: 1、从:(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2)、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2、其:(1)、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2)、俟其欣悦:他。 3、至:(1)、礼愈至:周到。(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 4、若:(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2)、烨然若神人:好像。 5、以:(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
18、于“用”。(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 的,可译为“来”。(3)、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 三、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19、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第一段,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了求学的勤和苦。第二层: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了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第二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分三层: 第一层: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第二层: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情。第三层: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
20、因。 3、第三段, 点名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五、教师小结: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经过作者 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之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探究: 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东阳 马生序 教学 设计 精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