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解决方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智慧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解决方案.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慧农业产供销一体化解决方案 了稻谷、小麦、猪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7种重点农产品的市场监 测预警工作,定期对农产品的供需、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 生产成本进行动态监测,从供求安全、进口影响及生产收益3个 方面进行报警,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目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全产业链数据 的准确采集和融合整理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产业标准化、规模 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主体、批发市场的逐渐规范,为跟踪监测 各类主体信息提高了现实可操作性。通过农业数据监测体系的建 设,将实现覆盖云南省重要规模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基 点县、种养大户,覆盖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
2、 咖啡、中药材、肉牛等重点产业的“点线面”数据监测,有效推 动云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建设是指,通过对重要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分析,确 定产业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如何,然后通过科 学的方法选取能体现影响因素状态的指标作为产业数据监测指 标,最后形成横向覆盖重点农产品品类、纵向覆盖产业链的监测 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设应该符合三个原则。综合性原则:监测指标 的选取应能全面地反映生产、流通、市场、社会化等综合性因 素。最小数据集原则:监测指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涵盖产业的全 部因素,而应遵循最小数据集原则,选择最能体现对产业运行起 主导作用且相互关联性较小的指标集。可操作性原则
3、:数据监测 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其技术环节的设计就要考虑实际工作的可操 作性,所选的监测指标数据应具备可得性、可测性和可比性。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分为前导性指标、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 不同类型的指标采用不同的监测策略,把产业关键环节、对生产 和消费数据影响广、代表性强、更新频度及时、与其它环节关联 性强和准确性高的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先易后难,试点先行,逐 步推进的方式来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在监测指标体系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应设立指标评价阈值, 作为后续应用阶段预报预警的依据。并且,通过研究可行的模型 算法,获得产业景气指数等指导型指数指标,用于实现产业生产 指导。2.L3监测网络监测指标是监测体系的骨架
4、,而监测网络则是实现监测体系 的血液。通过建设覆盖重要规模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基 点县、种养大户,覆盖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 咖啡、中药材、肉牛等重点产业的“点线面”的立体式信息数据 监测网络,为实现农业数据监测体系及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应用提 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助力大数据驱动数字农业的发展。通过在全省范围内规模生产基地、重点企业、农产品批发市 场、基点县、种养大户设立监测点,确定监测点信息员,由信息 员把监测指标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数据监测平台的统一填报系 统进行及时报送,报送信息再按照区县、州市的层级汇总上报,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农业信息数据监测网络。监测点的建设是构建监测
5、网络的根基,要选择具备代表性监 测品种,合理布局监测网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规范信息 填报程序,确定监测频次、监测颗粒度、填报时间和报告周期。 为监测数据平台提供完整、全面、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来源。监测网络的建设要与国家、省、市各级的监测体系与监测项 目需求相结合,与国家信息监测的政策措施相匹配,科学合理的 设置监测指标及监测点,做到统一采集,多级使用,避免监测点 重复浪费建设,实现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监测网络的建设要坚持数据流、业务流、价值流等“三流一 体”,完善监测体系,是数据在各级监测点,各级主管部门,农 业大数据平台及各级数字农业应用之间相互衔接流动。同时,通 过“资金+项目”以及信息
6、反馈共享等业务和价值的反哺,使监测 点能共享监测体系的价值,将监测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监 测网络持久稳定的结构。2.L4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实现数据从现实世界映射到数字化世界的基本途 径,数据采集应该遵循开放采集、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实现尽可 能多的数据源汇聚的同时,通过统一的数据治理实现数据管理的 高质量和数据应用的高效益。因此,数据标准和高效便利的数字 化数据采集工具是数据采集工作的两个核心。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标准,根据运行实际情况,总结 经验,探索规律,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化的数据采集标准,为数 据采集与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渐深入到产业
7、应 用,通过物联网设备、多终端填报工具、多平台数据泵、数据共 享交换平台、在线调查管理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数据采集的效 率和准确性,有效实现信息聚合共享,有效解决数据来源多头、 存储分散、产业链数据不连贯等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升级改进,数据采集不只是简单的监测点 信息填报等手段和方法,包含了分别针对产业端和政府端的两套 多终端数据填报系统,实现产业条线和监管条线的数据信息的填 报;通过在内部自有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安装数据泵,实现自动 化数据汇集;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外部系统和社会化平台 的数据共享和汇集。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效率。数据质量农业数据监测的有效性,与监测数据质量的高
8、低天然的具有 直接关系。因此,提高监测体系的数据质量,对发挥农业数据监 测平台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监测体系数据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3 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数据标准和采集规 范,从源头上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二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通 过物联网数据和系统数据自动化汇集,降低人为采集的工作量和 失误。同时,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清 洗和处理,并对异常数据进行预警,从而提高数据质量。三是通 过制定合理的保障制度,例如数据交叉验证、监测点考评、抽样 调查、典型调查等,确保数据源的责任与利益挂钩,提高参与数据监测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数据填报的准确性和及时 性。2.
9、1.6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数据监测体系保障制度,规范高效运行,力求具 体、规范,力争长期有效地开展监测工作。制度应包含信息员管 理制度、监测点管理制度、信息标准与规范制度、考核奖惩制 度、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数据沟通机制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 用于保障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采集,以及监测数据的规范 化应用,确保数据监测体系的建设及运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明确监测体系建设的责任机构,统 筹谋划体系建设和推进工作,建立农业主管部门牵头、涉农部门 共同配合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和进度。2. L 7培训交流依据实际情况和工作基础,建立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组成 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信息发
10、布团队,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及会商, 对农业数据监测体系及建设数据应用建言献策,并及时向社会发 布监测信息和预警成果,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信息监测工作的可 持续、良性循环。2.L8制定并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标准,促进农业信息标准化本着标准先行的原则,在应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依据以往建设的经验,结合 用户实际业务需求,平台制定的机动车信息数据管理标准,不仅满足了本平台应用 整合、数据共享利用的需要,同时,也为各级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汇总、审查、分 析、决策提供了基础,对于未来新建平台与数据共享交换也有“统一规范、统一设 计”的指导作用。在农业数字化的信息化建设中,规范与外部平台数据交换标准的功能,并制定 相应
11、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和检测机制。需要建立农产品科研、生产、检测、运输、 销售等相关的数据标准,同时,针对各个相关应用平台数据共享交换的要求,建立 了相关信息的数据交换标准及应用接口的标准,为未来的平台扩展和数据利用,提 供了坚实的标准依据。2.L9注重信息数据共享,促进农业协同化结合农业产业体系业务建设需求,依托统一数据标准,基于相关应用平台的建 设,构建农业统一数据共享中心,实现农业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为协同应用 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并以数据统一管理,应用统一整合为基础,使跨部门、 跨应用的协同成为可能。本平台的建设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跨部门、跨 应用的数据共享和应用互联互通
12、,加强数据整合与存储的技术创新,实现局域、广 域、异构操作平台和数据库环境下的信息集成,进一步满足了跨部门、多行业的协 同作战工作要求,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2.L10加强并引入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温室的控制,并达到最优化,实现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远 程获取温室状态并控制温室各种环境,使作物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设施蔬菜 平均产量;提高温室单位面积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农田土壤检测与分析、农产品残留检测、农产品溯源追 踪,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2.L11针对不同类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农业产业体系涉及
13、多类用户,不同用户群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应用平台的建 设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用户水平,结合用户的业务需求与使用习惯,在考虑统 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同时,兼顾人性化的设计,满足各级业务单位和不同用户不断 扩展的应用需求,贴近工作人员的操作习惯,并考虑到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使人员 与计算机的交流变得更便捷、更顺畅和更安全,有利于提高工作科技含量、改进管 理方式和提高信息服务水平。2.L12关注用户使用体验,增加平台的可视化效果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可视化的作用,借助图形化手段,将繁杂枯燥的各类数 据,通过曲线图、折线图、饼状图等方式清晰、有效、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使用 户更直观、更便利。2.2 效果展望
14、农业数字化的建设将为各类农业相关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方便使用的数字 化环境,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服务等,从而各类用户提供有效的 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促进农业产业体系信息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此,通 过农业数字化的建设,期望可以实现以下几点效果:2.2.1 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农业数字化必须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与服务,需要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环 境,建立按需访问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使用户登录进入业 务支撑与信息服务平台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他希望看到的和有权看到的信息与服 务。222关联的应用环境关联的应用环境是农业数字化的核心,是实现跨平台的流程整合、信息整
15、合的 关键所在。通过对业务平台进行合理划分,规范平台间的调用接口,以实现业务平 台间的信息畅通。并通过信息整合与流程优化,支持跨业务平台的信息内容关联、 管理流程关联、信息服务关联,实现全局畅通的信息流,形成关联整合的应用环 境。223集成的数据环境集成数据环境对数据进行有序组织和集中管理,实现农业数据管理的标准化、 集成化、权威化,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有序性、共享性和可管理性,为业 务平台和最终用户提供方便、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服务。2.2.4 高可信的安全环境安全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各个层面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构建一个 完善、良好的安全环境,确保农业信息化各个层面上关键
16、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 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实现农业产业信息环境的可控、可信、可查。2.3 设计原则1、平台的标准化平台建设应坚持标准化,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业务、管理和技术规范标准。2、技术的先进性平台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建设符合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潮流的基础架构, 确保平台技术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延续性。3、软件的适用性平台的建设应切实满足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具有较高的适用性。4、软件的实用性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使用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专业结构、部门业务需求情况, 做到易学易用、操作简单、尊重使用人员工作习惯;并具有一定的数据自动校验功 能。5、平台的稳定性平台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
17、虑平台投入运行后即作为生产平台,保证7X24小时 服务:一是要求应用平台首先是成熟可靠的;二是要求具有备份功能和措施;三是 要求具有高的容错及故障恢复能力,在出现意外时能够隔离故障区,保护重要数 据,通知管理人员做人工干预,避免灾难性后果发生。6、平台可维护性平台应能通过集中控制台方便地配置、监视、控制、诊断整个平台,并且能够 监视和控制用户情况、提高效率、消除隐患。运行环境根据需要发生变化时,包括新的硬件和软件(含平台软件和数据库) 投入使用后,应保证该平台的正常运行。7、平台可扩展性平台的建设必须考虑到与已有平台、其它单位平台以及将来待开发平台之间的 互联,因此在满足目前需求的前提下,设计
18、时还要分析并预测未来的发展。应保证 设计的应用平台具有良好的二次开发功能,以利于今后的扩展。对于未来的发展, 要立足在现有的基础上升级改造,保护现有投资。8、平台可管理性平台的部署、使用及管理以简便、易于操作、方便实用为准则,采用基于Web 方式管理平台,降低平台管理、维护成本,提高平台的可管理性。9、平台的安全性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用户、应用、网络方面的安全性要求,防止来自外部非法 的访问。应具有用户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对应不同的应用层次。既能保证不同 用户高效、快速地访问控制授权范围内的平台资源,也能有效地阻止用户之间的非 法侵入、非授权访问。对关键的设备和平台还有完善的安全性保护方案。1
19、0、平台的可移植性所有组件均可安装在常见厂家的Java应用服务器上。并可以兼容不同的操作 平台。24建设目标利用网络平台技术、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坚持以农业信息 化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传统农业产业升级,以信息 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信息技术延伸和拓展政府服务为手段,转变基层政府 职能,提高基层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 强,实现对涉农部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效果明显提高,实现对农民文化、意识、 观念的转变以及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进而实现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生产 自动化、农业管理智能化,从而构建低碳节能、高效高产、
20、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体 系。智慧化农业建设需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稳固农业的基础 地位;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现代信 息技术在涉农部门政务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政府服务三农的水平;加强基层农村信 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农业科研信 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 资源环境信息化、农产品消费信息化。2.5总体架构农业数字化是以物联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构建统一业务支撑与信息 管理平台,实现对于科研、生产、物流、销售等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科学指导、高
21、效生产、科学预测、精准销售、数据决策。其总体架构如下图所 示:目 录1 项目概述11.1 现状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2 技术方案32. 1 设计思路32.1.1 构建一体化业务支撑平台,形成农业产业体系32.1.2 制定并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标准,促进农业信息标准化112.1.3 注重信息数据共享,促进农业协同化 112.1.4 加强并引入信息化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 112.1.5 针对不同类用户,提供人性化服务122.1.6 关注用户使用体验,增加平台的可视化效果122.2效果展望122 . 2.1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 123 . 2.2关联的应用环境 134 .2.3集成的数据环境135 .
22、2.4高可信的安全环境 132. 3设计原则132.4建设目标152. 5总体架构152.6建设内容193 重点应用建设203. 1农业数字化一体化平台203. 1.1 概述203. 1.2总体架构203. 1.3功能说明213.2农业资源数据中心233. 2.1 综述233. 2.2功能说明243.2.2. 1数据装载导入253. 2. 2. 2数据梳理、校核253.2. 2.3数据加工处理263. 2. 2. 4数据库管理27应用展现应用展现电信手机应用电脑应用专家系统更多应用服务采集设备液雨传感器 摄像头环境温度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农业数字化主要是以现代的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
23、液雨传感器、环境温度传 感器、摄像头等各类传感采集设备,及时准确采集监测对象的各类数据,并通过移 动互联网、无线网和3G等传输网络,将相关数据资料集中存储在业务支撑和信息 管理平台,为相关的业务应用服务提供支撑,从而实现对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监 测与科学指导。基于农业数字化的总体架构,农业数字化的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融合、数据融 合、应用融合,从而实现智慧化科研、生产、管理和服务。农业数字化的功能模型 从下向上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六大层次, 同时,这六大层次的建设又是以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为依据,从而保证平 台整体建设的统一性、标准性和安全性。其功能架构模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农业 产供销 一体化 解决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