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安排.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解读】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内容安排.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 .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 ”r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 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学生所学习的用数 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 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编排上,本单元由“6和7 (包括解决问题)” “8和9 (包括解决问题)” “10”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等6部分组成。下面对这些 内容作
2、一个简要的说明。“6和7”这一部分在教学6和7的数概念之后,根据数的组成介绍了有关6和 7.的加减法。6和7的加减法由直观体现加减含义的情境图分别出现了“一图二式” (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再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 (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解决 问题的内容,介绍“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同时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 “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 法的指导。这部分内容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较为单一,便于学生观 察和理解。“8和9”的内容在编排上与“6和7”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
3、略有提高: 对填组成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变式;解决问题的情境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了较 多的信息,并且蕴含多个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还要尝试自己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这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 的挑战性。“10”的编排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6和7” “8和9”基本一致,但 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数的过程中省略了 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 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 来;二是对“10的加减法”的编排紧密结合数的组成,从学生熟悉的“一图四式” 过渡到“一图三式”(即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更加突出了
4、加减法之 间的关系。“连加、连减”的编排充分利用了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 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 这部分内容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 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 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 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由于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时,更容易因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 方法不一致,产生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因此,教材仍然采用与“连加、 连减” 一致的编排思路,利用连续的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材解读 教材 解读 一年级 上册 单元 10 认识 加减法 内容 安排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