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俊经史学术述略:兼论蜀学的现代转型与学术取径.docx
《庞俊经史学术述略:兼论蜀学的现代转型与学术取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庞俊经史学术述略:兼论蜀学的现代转型与学术取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庞俊经史学术述略:兼论蜀学的现代转型与学术取径2016-05-03 14:42:5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韦兵清末民初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中国学术(包括偏重思想人文的国 学”与偏重实用技术的“国术”)被西方学科体制专门化,形成近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划分。 但传统中国学术与近现代西方学术是两个不能“通约”的体系,由于现代化的强势话语,中 国传统学术被强行整合进入近现代学科体制,完成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这种整合既包 括从西方学科观念上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裁剪”(通常称为抛弃旧传统落后的部分),以产 生出可以对应现代学术体系的“学科”:也包括从业者准入的标准化(拥有被学科体系
2、认同 的文凭和学术经历等)。就坚持传统学术取向的蜀学而言,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经学被分 解为史学、政治学和哲学,小学被归入文字学、音韵学,传统史学被整合为符合西方学术概 念的“新史学”等。但这种裁剪总是不能把中国传统学术全部“安顿”妥帖,总有不能被“通 约”的那吟部分要在现代化强势话语下寻找生存空间,尤其是传统学术体系背后独特的文化 价值观念,很难被西方学术体制通约,在传统学术被“肢解”后需要寻找“归宿”。清季民 初四川一批学者的学术经历和价值追求,为我们展现了被现代学术史叙述忽略的一些层面, 也提供了观照学术现代转型背景下以蜀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归宿”的参照.尤其是一位自 学成才,在当时四川
3、学界颇有影响的学者庞俊,以及他长期任教的四川大学中文系,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案以了解现代学术体制背景下传统学术面临的问题。庞俊(1895T964),原籍四川恭江,生于成都,初字少白,慕白石道人歌词,更字石 帚。1924年,经向楚推荐为成都高等师范教授,后历任成都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四川大学教授、华西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庞石帚2()世纪前期大部分时间任教于成都高 校,师友多同抱传统的学术价值追求,为当时蜀中学术佼佼者。从其学术及交游可窥见当时 蜀学的一些特点以及传统学术在现代学科体系卜.的状态。一、由经而史:庞石帚的宋、明史研究庞石帚早年虽以诗名,然在当时蜀地学风熏染之下,博极群
4、书,学问踏实,见识高明, 识者以汪容甫、俞理初况之,非徒诗人、文士而已。他自己也以学者为自我认同,自誓:“吾 辈之才,当为学者,不可使人以名士派之恶谥加之。” 1318要进一步理解“自学成才” 的庞石帚,不可只局限于诗文记诵,应更将其视为学者,放入一个他成长的学术背景,即结 合蜀中学术的一些独特个性来解读。源流的律吾义跋7;赵少咸著广韵疏证、经典释文集说附笺,以音 韵学名家;向宗鲁著有说苑校正、校雕学、蔡氏月令章句疏证叙录,并校文 选、淮南子、管子诸书;李培甫治文字、音韵学,著异平同入考、声韵学、 双声释例、叠韵样例。这些都近于乾嘉朴学传统的治学路数。庞石帚与龚、向、赵、 李交厚,同在四川大学
5、中文系任教,这帮学友以乾嘉朴学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庞氏自述:“俊往者亦稍窥雅故诸书,于清儒则高邮王氏,尤所心醉。近时俞、孙、章、刘诸家,亦多 尽得其书读之。” 1284可见是以乾嘉朴学为学术根基。推重乾嘉学术,学术实践以朴学 为指归是当时川大中文系这批学人共同的特点。庞石帚评价王国维时,不同意王门弟子认为 的王氏高出乾嘉诸儒,而强调王与乾嘉的联系:“大氐静安所说,多木之乾嘉诸儒,高邮王 氏,尤所服膺”,“而弟子不知,震而矜之,暧暧姝姝,以为莫非先生之孤诣独造,而佝偻 以承之,则多见其固陋而已矣。”庞强调王国维与乾嘉学术的联系,他不同意王的弟子吴世 昌认为其师“学虽近于程、刘、吴、孙四家,而实非
6、经学”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濡于俗 说,其未知经史意者”。指明吴世昌、刘盼遂所记王国维尚书、札记的讲授中多条 采王引之、王鸣盛、吴廷华、凌廷堪、戴东原、孙贻让之说,而王诸弟子不省,以为皆出其 师独创1 267-269。蜀中学术传承朴学一系传统,故对章黄一派学术颇多认同,二者交流频繁,这是章黄学 术能在蜀中发挥影响的基础。通常所谓“章黄之学入川”的讲法只看到一个方面,没有看到 蜀中学术固有的朴学传承对接收章黄之学的重要性。章氏弟子中以浙人、川人为多,李炳英 在章太炎先生门下受业,成为太炎先生的列名弟子,听他讲庄子、说文解字、楚 辞等;李培甫、曾缄亦章弟子。向楚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和中文系主任,
7、早年曾细读、 圈点章太炎的嬉书,对章氏音韵等学也颇推崇。川大藏有章氏在日本写的小学答问、 蓟汉昌言手稿。小学答问手稿上有向楚、李蔚芬(李炳英)的印章22。1930年, 蒙文通访黄侃5661。1933年6月,赵少咸托殷孟伦向黄侃求章太炎字:1934年8月,赵 少咸访黄侃,久谈,黄以手订钱恂韵目表借赵;11月,殷孟伦转交赵少成书信给黄侃,催 撰唐颉校本序,求借十一家校本经典释文;此后,殷代赵分儿次借黄侃手录众家校本经典释 文5990, 1035-1036o 1935年,章太炎托黄侃转交向任鸿隽推荐章门弟子向映富信5 1()97。 抗战时期,黄侃弟子殷孟伦入川大中文系任教,黄侃女婿潘重规亦入四川大学
8、为中文系主任, 黄侃之子黄念田亦任教川大中文系。章氏之学能在蜀中立足除上述外缘,蜀地学术本身重朴 学为接受章氏学术之内缘,川中学者是从能承乾嘉的角度去看章、黄,庞石帚赠诗传章黄之 学的殷孟伦感叹乾嘉之学的衰微:“乾嘉朴学成弩末,麻沙眯眼滋然疑。” 口 149当时人 称传章氏之学的“一庞二李”(庞石帚、李炳英、李培甫)皆在川大中文系。章太炎向不轻 易许人,而对蜀中学者颇有认同,赞讲授郑玄之学的龚向农“学问坚实” 23296。四川学 术界推崇章太炎,龚向农、庞石帝教国学皆以太炎国故论衡为教材,川中学生也多习章 氏之学,姜亮夫回忆他在成都高师读书时精读章氏丛书,考清华研究院时王国维面试小 学,姜以章
9、书为对,以至于王国维猜测姜是否章的学生。当得知姜从四川来时,王很奇怪:“四川来的,说的怎么都是章太炎的话呢? ” 2371庞石帚平生服膺章太炎,章先生学术述略一篇对章氏学术作了全面中肯的评价。论 章氏之学方法:“综其治学方法,则有六事:一日审名实,二日重左证,三日戒妄牵,四曰 守凡例,五日断情感,六曰汰华辞。其谨严如此,是之谓实事求是之学。”论章氏经学:“其 法依据明文,不纯以汉世经说为正,以为不如是则怪说不绝。虽崇汉学,而不黜魏晋其 闵通不党,所以不同于清儒者也。”论章氏文论:不同于清代阮文达主文选,李申耆主耦丽, 姚惜抱主散行;也不同于近代西方学说与文辞二分的观点,而是“不主耦丽,亦不主散
10、行, 不分学说与文辞。其规摹至闵远,足以摧破切狭见之言”;推重章氏为文“先求训诂,句 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先辨体裁,引绳切墨,然后敢放言也”。论章氏治诸子,以古今祸 败之端,参以欧陆哲理、梵方绝义,“新知旧学融合无间,左右逢源,灼然见文化之根本, 知圣智之忧患;返观九流,而闵意眇指,觌于一旦。论章氏议论,早年虽“志在光复,或 矫枉以救时,或权说以动众”,然终归“意在扶蔽救偏,未尝以言殉人”207。在给赵熙的信中庞石帚提到:“弟子服膺此翁,尝疏证其国故论衡,惟上卷未成,故未呈先 生,亦未寄章公也。” 口287国故论衡文字典雅古奥,意蕴深邃,且精心结构,体大 思精,是章氏学术的总结,堪跻经典。庞
11、氏平素以此书讲授国学概论一门课程,殆于课堂讲 授中渐成疏证,不仅于文辞、典故多有疏通,于章氏思想观点亦有阐发,可谓章氏功臣。 庞氏成书后曾给太炎寄过疏证中的一篇,但因章氏不久去世而没有下文。川大中文系推崇朴学,学风笃实,从当时该系学生的论文题目中也可窥见中文系教授们 倡导的这种学术取径。1935年的国立四川大学季刊第一期登载有几篇中文系本科生的 论文:四年级学生万博哉论汉魏音以支、脂二韵为例,考证汉魏音异于周秦而近于今音 (按:前代学人习称隋唐为“今音”,现代称为“中古音”),指出段玉裁误于支、脂、之 切语错杂者辄加改正,是改魏晋后音以从周秦。三年级学生吴鼎南切韵考订正,以 六种版本对勘,匡正
12、陈澧之失。三年级学生赵长兴说文解字段注考证补,补正冯桂 芬之失。三年级学生郭诚永需有奥音辨,列众多证据,以考需、奥古音相通。这些论文 内容以小学为主,方法上注重考证、校勘,重证据,讲逻辑,且能匡正前人之失,是标准传 统朴学的路子,这当然与中文系教授们的倡导训练分不开。庞石帚的学生郭诚允后来又积十 年之力注解章氏检论,又续成了其师国故论衡疏证的上卷24。庞氏对后进的推奖亦以能承朴学为誉,称赞弟子屈守元:“君承朴学是奇才。” 口 15() 庞的学生一辈多以秉承传统学术、学风笃实名家,如王利器、屈守元、杨明照、王叔岷、姜 亮夫、白敦仁等。川大学生学成出川到外面深造时,在川大训练出来的过硬旧学基础,给
13、当 时学术中心的北京学者很深印象。姜亮夫考清华研究院,梁任公出面试题目论蜀学,称 赞姜的文章写得好。当得知教姜写文章的是林山腴时,任公说:“不怪,他是诗人,他的文 章也写得很好” 2371。即使胡适、傅斯年这样新史家,对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川大 中文系学生王利器、王叔岷的旧学基础印象也很好,而杨明照的基本功则给燕京大学国学研 究所的导师留下深刻印象6 15。三、结语1930年代,任鸿隽为川大校长时,张颐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师的阵容有龚向农讲 三礼,林山腴讲史记,周癸叔讲词,向仙樵讲楚辞,祝妃怀讲资治通鉴, 李培甫讲说文,赵少咸讲广韵,李炳英讲庄子,彭云生讲杜诗,庞石帚讲文 心雕龙,萧仲纶
14、讲诗经,曾宇康讲文选,刘大杰为系主任讲中国文学发展史, 后来,向宗鲁亦来川大中文系任教讲校跳学、管子、淮南子1529。从这一阵 容看,除刘大杰属新派人物外,其余都是体现蜀地本土学术特点。龚向农可归于经学传统: 林山腴、彭云生、庞石帚工诗,可归于蜀学词赋传统;李培甫、赵少咸精干小学,可归于蜀 学朴学传统;彭云生深于宋明理学,可归于蜀地宋学传统。这些学者很难被归于现代学科体 制的某一学科中,与川大历史系相比,蜀学中很难被现代学术体制化的“国学”较集中保存 在中文系;而历史系则由新史学和蜀学互融而形成自己的学风25。20世纪中国学术转型 有一个复杂的展开过程,由于地域、传统的差别,这种展开呈现出丰富
15、的面相。从传统与现 代的互动角度来了解这一意义重大的转型,观照以坚持经史等传统学术为特点的蜀学如何应 对这种转型,并找到保存和发展的方式,应会给我们关于这一过程更全面的认识。注释:王氏自己大概也有自知,所以“如果有人说他词章不好,他也听之。王的经学并非所 长,若有人说他不好,他就不高兴”(蒙文通:治学杂语,见蒙默编蒙文通学记, 三联书店,2006年,第51页)。词章是强项,所以不怕别人说;经学是软肋,就怕人批评。廖平早期的历史化倾向有学者曾注意到:朱维铮”今古学考可说是经学在近代中 国转向经学史研究的开端”(见氏著中国经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 176页);王汉森认为廖平有注重
16、史学的一维:廖平虽非史家,但“欣赏陈寿祺、陈乔根的 经学,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即是他们讲家法、重条例,比较能忠实地重建古代文献的历史 层次,从某种角度说,即是比较注重学术史的还原”(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一廖平与蒙文 通的例子,见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线装书局,2005年,第157页)。据杨凤苞(与许青土书注前言,刘以自著目录学授课于大学,书末附龚自 珍家塾策问和杨凤苞与许青土书两篇文章,并认为:能答上篇所问,则目录学有成 矣,能注下篇之出处,则版本学有成矣。学生对此有疑惑,庞氏作此文以解疑(见国立四 川大学季刊,1935年,第1期)。养晴室笔记收有一则唐代米价札记,可能是蒙氏所见文极
17、长而考精详的文章 的节缩。1945年3月18日,吴宓曾陪庞石帚探望在成都医治眼疾的陈寅恪(见吴宓日记 第9册,三联书店,1999年,第455页)。王利器、刘念和在东顺城街刘家中设宴招待陈 寅恪、李方桂时,庞石帚亦在座(王利器:往日心痕一王利器自述,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75页)。国故论衡疏证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已距此书撰成近70年,庞先生归 道山亦四十余年。与章太炎先生书,遗集,卷六,第300页。原文参考文献:1庞俊(石帚)。养晴室遗集M.白敦仁编辑自印本,1995.2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走向中心J.汉学研究,15: 2, 1997.3刘咸忻。推十书Dfl.成都
18、:成都古籍书店。1996.4杜仲陵。广救学弊论J.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集刊,1933, (1) o5黄延祖(重辑)。黄侃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6庞俊(石帚)。养晴室笔记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7李思纯。祝III己怀先生事略J.国立四川大学校刊,11: 9, 1941.8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国.北京:三联书店,2001.9罗志田。史料的尽量扩充与不看二十四史M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3.10庞俊(石帝)。杨凤苞与许青士书注J.国立四川大学季刊,1935, (1) o11庞俊(石帚)。论吃菜事魔与墨家者流J.国立四川大学文学集刊,1933, (2)。1
19、2蒙文通。古史甄微M.成都:巴蜀书社,1999.13刘复生。表宋风,兴蜀学:刘咸娇重修宋史简论J.四川大学学报,2003, (5)。14刘咸忻。刘咸忻论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王利器。往日心痕一王利器自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16周晓晴。林山腴、庞石帚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示99 年增刊。17庞石帚。跋万历野获编M.四川大学学报,1959, (4) o18赵振铎(口述),张家钊(整理)。音韵文字世家二三事J.当代史研究,2003, (3) o19廖平。经话甲编M、知圣国廖平选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20蒙季甫。文通先兄论经学
20、Z蒙默(编)。蒙文通学记。北京:三联书店,2006.21屈守元。向宗鲁先生遗著说苑校注序言J.四川师院学报,1985, (2)。22李润苍。章太炎与四川J.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2004.23姜亮夫。姜亮夫全集(24)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4庞俊,郭诚允。国故论衡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5王东杰。学术中心与边缘互动中的典范融合: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1924-1949)J.四川大学学报,2006, (4)。经学为清代学术的大宗,流风所被,即使到民国初年,远在西南一隅的蜀中学人对经学 问题多有关注。庞石帚早年对经学卜.过功夫,对影响四川学术的王闿运、廖平等人都有极具
21、 见地的认识评价。如对王闿运的评价就意味深长。题湘绮老人遗像二:“天留李娇真才 子”,唐李矫与苏味道同以文辞知名,时称苏李,石帚诗人而学富,用典出语皆精切,必不 肯妄用,以李崎比湘绮,正是目之为文土,未肯许其学术。题湘绮老人遗像三:“描画 浮名万口同,百年有此滑稽雄。世间奇事归方朔,可笑群儿附会工。” 口31题湘绮楼集, 和香宋先生:“奇事归方朔,高名捍孝章。” 口84以东方朔比之,更是明显目之为言行 诡激之名士。对于一向以学者自况而对名士不以为然的石帚,题诗对湘绮的评价表面尊之为 “大师”、“中兴诸老”,内里实际有自己的看法,未必全然博服。王闿运遍注群经,颇为 自负的经学,这里更是一点没有提
22、及,可见对王氏是以名士、文人视之。当然,对湘绮虽 滑稽玩世,却不坠无行文人旧窠臼还是肯定的,“委蛇玩世吾终信,未学安仁拜路尘”口31, “应笑安仁赋,劳劳拜路尘” 179,此处用常指文人无行的潘安仁拜贾谧之车尘一典。前 引诗用孝章一典,乃后汉盛孝章高名为孙策所忌,未及害之而策卒,今典则指洪宪时王闿运 拒绝与袁合作,为袁所忌被软禁。皆是肯定王氏气节尚可称赞。对廖平给予极高评价:“早岁著书,旁行天下,百年来无此人。” 口309 一变“平分 今古”,以礼制判今古之别,“别淄淹,析同归以殊途,持无厚入有间,如犀分水,如剪 断丝,魏晋以还,一人而已”;二变知圣、辟刘,”一篇甫出,四海波荡,长素之 考新经
23、,师伏之1畏王制,由此始也”,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皮锡瑞王制笺皆受其影 响;对三变后FI益吊诡的廖氏学术,也客观地评价是“沦于不测”、“以儒为戏”,但也表 达了理解之同情,以扬雄、严君平比之,所谓“与圣人同忧,为下士所笑” 1208,309。与 蜀中经学家龚道耕,“以稚齿获交先生,及近且二十余年,暇则相从谈宴” 口216,关系在 师友之间,其经学观点议论颇受龚氏影响,记龚向农先生以千余字概括乾嘉已降三百年 经学发展及龚氏经学成就,精炼准确,非深于此道之人不能。庞石帚现存早年学术著作有讨 论经学问题,如齐诗为孟子遗学证,认为齐诗与孟子相通,为齐地今文学。这是受廖平 经学一变“平分今古,影响,以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庞俊经 史学 术述略 兼论蜀学 现代 转型 学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