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安2021-2022学年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卷含解析及点睛.docx
《吉林省农安2021-2022学年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卷含解析及点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农安2021-2022学年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语文卷含解析及点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在较长一段稔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 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
2、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位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 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瞧)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瑕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 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蔓开来。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稔熟(
3、市如) 不速之客B.炸锅(zh。 大相径庭 C.孱弱(can) 瑕想D.不落(1立) 弥蔓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奢华凑风起云涌B.奢华瞧叱咤风云C.浮华瞧风起云涌D.浮华凑叱咤风云2.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项是()港珠澳大桥在众目睽睽下正式通车,每座主桥都向世人展示了设计师们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其中青州航道桥塔 顶融合“中国结”文化元素,精致优雅。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 相得益彰。九洲航道桥主塔造型取自“风帆”,寓意“扬帆起航”。每一座主桥都是道绚丽的风景线。 A.众目睽睽 B.别具匠心C.融合D.相得益彰3.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到了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B.岁月如歌,分别五年,班主任李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耳边回响。2. D【解析】1. A.稔熟(ren)o C.孱弱(chAn),瑕想遐想。D.弥蔓弥漫。 2.奢华:奢侈浮华。浮华:表面上豪华、动人而实际内容空虚、无用。“奢华”不合语境。风起云涌:比喻新事物相 继兴起,声势很盛。不合语境。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故选D。2、A【解析】A “众目睽睽”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多用于贬义,根据文中“港珠澳大桥”“通车”的内容,应为“万众瞩目”。B “别具匠心”指具有
5、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符合语境。C “融合”指认知、情感 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区别“熔合”指两种以上固态金属熔化后合为一体。符合语境。D “相得益彰”意思是两个事物 互相配合,双方的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故选A。3、A【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该改为:班主任李老师的声音时常在我耳边回响,容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C项成分残缺,应该在 句末补充上“的营养”;D项有误,应该把“压缩”改为“浓缩”。故选A。4、D【解析】本题考查字形。A项错误,口头蝉一口头禅;B项错误,惧弹一惧惮;C项错误,要言不繁-要言不烦;D项正确。故选D。5、(1)水中藻存交横 (2)故天将降大
6、任于斯人也 (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记忆及理解能力。古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1) (2)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藻”,存” “横” “将” “降”等字的书写;(3) (4)属理解型默写题。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 其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本题 书写中要注意“奈”“燕”“与”“锁”等字的正确写法。6、
7、1. 周进、范进; 汤奉、王惠; 马静、鲁编修; 王冕、杜少卿(各写出一人即可)ABCD【解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 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 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儒林外史有 关的文学常识。(1)腐儒的典型为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 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2)贪官污吏的典型莫过于汤奉、王惠二人。科举
8、不仅培养了一批 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如进士王惠被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 生计,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3)八股迷的典型为马静、鲁编修。如马静是一个为科举而耗尽终 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如痴如癫的程度。(4)正面典型为王 冕、杜少卿。如王冕出身农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 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的运用白描进行讽刺。如淡淡数笔就可以突出人物社会地位、性格特征,无声无息中 就把人物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9、。有的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如“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有的设 置矛盾冲突进行讽刺。如范进和胡屠户的矛盾冲突。有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如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不同态 度等。所以选ABCD四项。二、阅读7、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 .白:杯,酒杯 客:客居 辄:总是 谓:说(认为)(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 挡。2. 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寂静)甲文趣在:夜半独往湖心亭赏雪;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在: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 的声音;悠闲自得地读书。【解析】.试题分析:
1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 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依据句意和文言虚词来句读。句意是: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几卷书, 也是很有趣的。据此,正确的句读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1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 本题中的“客”
11、是“客居”;“白”是古今异义词,“酒杯”的意思。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 到位。(1)句中的“莫、痴、更”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作、时、竟、为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 “信、达、雅”。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填写作答即可。【甲】文中 “湖中人鸟声俱绝”,运用衬托的方法写出了西湖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 声”采
12、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突出了 “夜的寂静”。据此理解填写作答。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作答。【甲】文叙写作者夜半独往湖 心亭赏雪(独往湖心亭看雪),在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乙】文作者在雪夜聆听 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并悠闲自得地读书(然万竹中雪子敲夏,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 少趣)。这些内容体现了文人的雅趣。【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主 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
13、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 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根据句子表达的意 思来句读。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 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 常高兴地说:“想不
14、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 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 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乙】晚上下起了大雪.(我)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 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离时为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行.然而是行 是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O 8、1. A2. B3 .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从此,(他
15、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 讨。4 .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家人因食物缺乏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 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潦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南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人家女婿的 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 体分析。A.度:都是“估计”;B.属:嘱咐/类;C.具:准备/详细;D.谢:拒绝/道歉。故选A。2 .
1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 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 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日”、“云”等。本句意思是:况且您离开家这么久了,母亲不知道 是否还在世,家里的房舍一定也荒芜了,即使有兄弟,恐怕也不能活着了。因此断句为: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 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故选B。3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
17、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 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 有:(1)数,几;活,使活。(2)于是,从此;日,每天。4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描写潘生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 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 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
18、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可看出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 人。【点睛】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年间,江南闹大饥荒。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因为自己 没办法得到食物,对母亲说:“我什么都无法给母亲,那么母亲和儿子们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 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 ”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所以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 几个月,得到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 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
19、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 我一起回去吗? ”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 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况且您离开家这么久了, 母亲不知道是否还在世,家里的房舍一定也荒芜了,即使有兄弟,恐怕也不能活着了。吾家还有一些园田;我的女儿 可以作为您的妻子。您就不能回去了。”潘生则毅然拒绝说:“我怎么敢以那您的女儿为利呢?我虽然身份低贱,不 读书,且义不敢取;况且母亲年老体衰。估计还活着.万一母亲死了
20、,两个弟弟倘若有一个还活着,如果现在我不回 去,就是我害死我的母亲啊,我又怎么能安心在此地呢?“于是告辞回家了。9、1. B.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2 .不同意,我认为是因为密州民风淳朴,让被贬的苏轼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平时他只需修整花圃,打扫庭院,砍伐树 木,登台眺望等,日日修身养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能面腴体丰、白发转黑。3 . A (隐)君子B遗憾.我的发现:苏轼登台后发现,那些历史名人,君子也好,隐士也罢,功成名就者也好,都敌不过时间,最终在历史 的长河里烟消云散。对于个人的遭遇,他也就风淡云轻,真正做到超然物外,享受到当下的快乐。【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
21、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安”分别为“安稳舒适”和“怎么” ;B.选项中的“狱” 的意思都是“案件”;C.选项中的“居”分别是“住所”和“居住”;D.选项中的“焉”分别是“兼词,于之”和“哪 里”的意思。故选B。1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 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的意思是: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 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据此,正确的句
22、读是: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 丽者也。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中的“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 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可知,苏轼“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的原因应 该是:密州民风淳朴,让被贬的苏轼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平时他只需修整花圃,打扫庭院,砍伐树木,登台眺望等, 日日修身养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小文同学的理解是错误的。据此作答。3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文本内容概括作答。A处可依据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中
23、的“隐君子”来填写作答。B处可依据“西望穆陵, 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表达了作者对“遗烈”的遗憾。据此填写作答。4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文章叙写作者登临超然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临超然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nnJJ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干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子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 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也有不平。结合“乐哉游乎! ”还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的游乐,暗含着对历史的感慨。据此 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农安 2021 2022 学年 毕业 升学考试 模拟 语文 解析 点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