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 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 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 独特的育人功能。1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 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 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教师
2、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 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 学目标时既有所侧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 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学 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 四个方面简单罗列。2 .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目的与要求,能够启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能够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供背景材料或 知识支架。问题或任务是题目的主体部分。根据语文实践活动的不 同类型,问题或任务设计可以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梳
3、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也可以设置综合型题目,让学生 在复杂情境中充分展示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阅读与鉴赏类 问题或任务要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考查学生 对作品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理解和 把握,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达效果作出合理评价。 表达与交流类问题或任务要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和学习经验,记述生活经历,表达情感体验,就语言、文学、文 化、生活等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在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 密切关联的交际语境中,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考 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以及思维发展水平。梳理与探究 类问题或任务要从具体的文本材料出发,拟定有育人价值和 探究
4、空间的活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 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问题或任务设定要关注探究结果的合 理性,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综合型题目或任务要充分 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整合,在命题 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之间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或 现象,深入思考探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展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题干设计应规范。主观题题干要简洁、明确,便于学生 捕捉问题的核心信息;客观题题干要注意事实性信息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试题形式力求创新,鼓励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 以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要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 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5、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 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三、教材编写建议1 .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体 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 程标准要求。2 .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废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 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 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 .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适应学生的认知 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
6、世界和想象世界; 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 形成健全人格。4 .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 段性特征,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要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 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 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和积极探究。5 .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通过学习任务的 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 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要根据六个学习任 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 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
7、也可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 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6 .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 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 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 学习。7 .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精选 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学段适应性的典范作品,以整本书阅 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为基础,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 整本书阅读经验:教材要组织和选取原著部分文本和辅助性 阅读材料,创设综合型、阶梯式的学习问题和交流活动,提 高学生理解和评价能力。其他学习任务群阅读材料的选择也 要适当兼顾整本书。8 .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
8、方式,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 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有机组合选文及 辅助性学习资源,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体现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9 .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 容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区域教育实际,给地方、学校和教师 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编写分为“六三”学 制和“五四”学制两种版本。“五四”学制6年级教材体例、要求等 应符合初中学生学习、生活特点。10.教材编写要有利于师生 运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技术呈现学习内容,积极探索信息化 环境下的教学变革,发挥传
9、统纸质教材和线上学习资源各 自的优势;创设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机会,引导教师 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把贯彻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首要 原则;要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紧密结合 语文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组织和实施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的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平资源体系;要立足学生实 际,注重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经典作品,以文质 兼美为选择标准,体现课程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充 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1 .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
10、程资源类型语文课程资源既包括纸质资源,也包括数字资源;既包 括日常生活资源,也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既包括语文学 习过程中生成的重要问题、学业成果等显性资源,也包括师 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隐性资源。教师要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学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拓展资源领域、丰富资源类型:应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 建设,关注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整理和加工,运用 课程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2 .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课程资源共建共亨的意识,树立 动态发展的资源观念,有计划地建设课
11、程资源开发系统;应 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建设,通过开发阅读资源库、 跨媒介阅读平台等数字资源,逐步建立地区、学校之间资源 互补、共建与共享的机制:还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 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资源建设共同体,建设、整理、优化课 程资源库,持续更新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开发促进教师的专 业发展。3 .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活动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 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 目标全面达成。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 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 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学校要整合区域和地
12、方特色资源, 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任 务群的目标要求,增强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课程实施的 开放性。五、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 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要积极参加培训和研修活动,深 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提 高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将新理念、新 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 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1
13、.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语文教师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 新挑战,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实施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 出问题,立足学情,因地制宜,以研究的态度探索问题的解 决办法,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要注意收集、借鉴优秀课例,在观摩和反思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能力。2 .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 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 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 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 果。3 .聚焦关键
14、问题,推进校本教研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 为依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趋势,围绕语文课程 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 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推动语文教学 变革。要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和专长,组建形式多样的校本 教研共同体,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研 品质,促进教师发展。4 .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各级教研组织要不断加强语文学科教研力量,在深入调 研的基础上,理清不同发展层次学校和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遇 到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和跟踪指导,为 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力的教研支持。要悉心培育优秀语文教
15、 师和语文教研组,及时发现、总结、推广本区域语文教学改 革的典型经验,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5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修融合要充分发挥我国教研制度的优势,整合各级教研组织和 教师培训机构力量,将语文教师培训和语文学科教研结合起 来,实现研修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要在吸收语文学科教育 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关注一线语文教师和教研员在 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并及时将其 纳入到语文教师的研修和培训课程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6 .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教师培训要从新时代教育交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 明晰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价值。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索 养导向和育人价值,明确
16、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课程目 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质量等部分的内在联系。要 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以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态的变革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业态,增强培训内容 的时代性。7 .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各级培训,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师发展需要确定培 训目标,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开拓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 要运用案例式、参与式、体验式等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者与被 培训者的互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教 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 务
17、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 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 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 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 务群在不同学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 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 动。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 需的基本素养。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 趣味性和吸引力。3 .创设真实而富
18、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 践性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 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 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 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 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 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 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 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 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 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 践活动
19、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4 .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 式的变革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 的 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 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 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 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充分 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 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发挥 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
20、及 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积极关注教学流程、教与学 方法、资源支持、学习评估等新变化,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 的混合式语文学习。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阅读习惯、写字 能力、深度思考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扬长避短,使用适度, 避免网络沉。二、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 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 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1 .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依据各学 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广泛收集课堂关键表现、典 型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数据,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 占 o
21、(1)过程性评价原则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师要有意识 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 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 方法。要依据评价结果反思日常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优化教 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第 一学段的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过程性评价应统筹安排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立足重点, 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评价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 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过程性评价应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 积极作用。教师应为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选择恰
22、当 的评价方式,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工具。要充分尊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 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校管理人 员、班主任、家长参与过程性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 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 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 性、整体性。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 反思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表现,如学 生日常写字、读书、习作、讨论、汇报展示、朗读背诵、课 本剧表演等方面的材料,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典型表现; 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
23、性特点,考察其内在学习品质的发 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来取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评价资 料搜集和分析的途径。应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 步幅度,避免过度评价、无序评价对日常学习造成干扰,避 免用评价结果的简单比较衡量学生的学业表现。注意一年级 适应期学生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起点。过程性评价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把学生参 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表现纳入评价范 畴,着重考察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语言能 力。要注重校内外评价的结合,关注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 生活中的语言发展情况。(2)课堂教学评价建议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教师应树立“教一等一评“一
24、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 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 性。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应提前设计评价量 表、告知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形成评价 结果;要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分工方式、讨论程序和对不同 意见的处理,关注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发言时的规则意识和交 际修养,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组织学生互相评 价时,教师要对同伴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引导 学生内化评价标准、把握评价尺度,在评价中学会评价。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 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 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
25、指导。(3)作业评价建议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 业评价的关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 确、难度适宜。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增强作业 的可选择性,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 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 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 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随着学段升高, 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 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教师要严格控制 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
26、典型而深刻的 学习体验。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 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对学生作业进 行跟踪评价,梳理学生作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及时反馈不同 阶段作业质量的整体情况。(4)阶段性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旨在 考察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阶段性学习质量,是回顾、反 思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阶段性评价应秉持索养立意,紧 密结合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关注内容之间的进阶关系和横 向联系,合理设计评价工具。阶段性评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 灵活选择评价手段,可以采取纸笔形式,也可以设计综合的 学习
27、任务,如诵读、演讲、书写展示、读书交流、戏剧表演、调 查访谈等。纸笔测试要注意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增强测评 题目的科学性、多样性,发挥阶段性评价的诊断、调节功能, 避免消极影响和干扰日常教学;非纸笔测试要整体设计测评 内容,科学制订评价标准,合理规划实施时间,并对学生个 体作出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应关注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 习的阶段性评价,采用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 等方式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可通过观察报告、 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价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阶段性成果。2 .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 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28、,为高 一级学校招生录取提供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提供参考。(1)命题原则坚持素养立意。以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通过识字与写 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 全面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坚持依标命题。体现课程理念,严格依据学业质量要求 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 要求。坚持科学规范。题目表述简明、规范,材料选取具有典 范性和多样性,评分标准有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确保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命题规划重视命题规划,明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目标要求,规 定内容范围与水平标准;系统设计考试形式,一般
29、采用纸笔 测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逐步引入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 形式。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明确规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 比例,倡导设计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对题型设计、题量和难度、评分标准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命题要求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 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 角度设置。日常生活情境指向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 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 的和表述方式。文学体验情境侧重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 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强调 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关注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 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跨学科学习情境侧重强调学 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命题应 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 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 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欲盟。命题材料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特点:命题材料要能够体现问题或任务的对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