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雷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雷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窦娥冤雷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构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戏剧单元,选取了三部戏剧名 作的片段,学习任务主要指向文学性阅读与表达。对应着“良知与悲 悯”的人文主题,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课文均通过 经典片段展现了主人公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单元导语中亦提及,学 习本单元要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 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在此之前,学生并未系统学习过戏剧这一文学体裁,但由于戏剧本 身可读性极强,学生表演欲也相对高涨,认识戏剧基本特征、赏析艺 术手法等学习目标都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一达到。但在具 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个较难突
2、破的难点一一对“悲剧意蕴”的理解。何为“悲剧意蕴”?朱光潜先生认为:“对悲剧说来紧要的不仅是 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 悲剧。引起我们快感的不是灾难,而是反抗。”由此可以概括悲剧意 蕴所包括的两个层次:首先是对悲哀人生的深切体验和无尽的悲悯情 怀,即现实的“苦难意识”或“人生悲剧感”,这是构成悲剧的浅层 意蕴;而人在面对悲剧时所展现出的蹈死不顾的抗争精神,表现出的崇 高人格之美和执着追求、勇敢捍卫尊严的人格意识,则是悲剧意识的 核心精神,即悲剧的深层意蕴。然而,对于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超 出了大部分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探究的过程往往不得其宗。窦娥冤和
3、雷雨这两篇以女性为主角的课文,结合教学实践 经验,谈谈如何由浅入深地引导高一下的学生理解“悲剧意蕴”这一 核心内容。那么,之所以选取窦娥和鲁侍萍这两位女性,是她们身上 的悲剧性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又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发生了更为深刻的转变。这一鲜明的共通之处可以成为有力抓手,推动学生的深层 理解。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2、如何理解“悲剧意蕴”。3、戏剧塑造人物的手法。重难点:如何理解“悲剧意蕴”。教学过程:之所以选取窦娥和鲁侍萍这两位女性,是她们身上的悲剧性有着诸 多共通之处,又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发生了更为深刻
4、的转变。如果 从最基本的“人身”层面出发,我们会发现,从古代到旧社会的中国, 女性对于自身的把握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这便是“悲剧意蕴”最基本 的那一层。学习活动创设:请学生为两位女性撰写一份简明的人物生平窦娥,自小被父亲送到蔡家当童养媳还债,在丈夫病故后与蔡婆相 依为命。后又被救了蔡婆的张驴儿看上,要求蔡婆许配未成,便要毒 死蔡婆。不想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窦娥被诬告,又遇太守桃 机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被判斩刑。鲁侍萍,二十年前在无锡周家做侍女,跟了周家大少爷周朴园,并 生了两个儿子。周家为了让周朴园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在大 年三十的夜晚,将才生下第二个儿子三
5、天的鲁侍萍赶出家门。鲁侍萍 辗转求生,辛苦过活,不曾想三十年后又与周朴园重逢,得知自己的 女儿四凤与亲哥哥周萍结合。二儿子鲁大海又在周朴园的矿上组织工 人罢工,父子反目。完成这一任务之后,学生就会理解到,这两位女性连最基本的人身 自由都已经被剥夺了,始终挣扎于“被卖”“被冤枉”“被赶走”“被 用金钱打发”的苦境之中。这便是作品“悲剧意蕴”最直接的显现。 至此,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发出更深一层的疑问: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她 们的人身自由呢?答案其实也已经呼之欲出,由此便进入到第二层次的 “悲剧意蕴”解读。二、囿于人生痛局之悲从“人身”到“人生”的层次转变,笔者引导学生将思考点从两位 女性的生平分析转移到
6、精神层面的情感分析上,请学生寻找她们在面 对如此悲剧的生活时,内心爆发出什么样的情感。学习活动创设:请学生分角色演绎剧本演绎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中她“将天地也生埋怨”,怨的是这天地不分好歹,错 勘贤愚;叨叨令中她“忍气吞声空嗟怨”,怨的是自己孤身只影无 亲眷;二煞中她“一腔怨气喷如火,怨的是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却 被枉陷死罪,地痞无赖,官吏昏庸,负屈衔冤,有口难言。这声声“怨” 的背后,正是作者关汉卿借窦娥之口发出的对当时黑暗社会、腐败官 场的强烈抨击。演绎雷雨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的情节:找准表达情感态度的词“恨”与“悔”鲁侍萍:“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二十年一天一天我 自己受的苦”。恨
7、的是三十年前周家人的无情、周朴园的绝情,是三 十年后周朴园的狡诈与虚伪,企图用情感来软化自己,用金钱来打发 自己;悔的是三十年前自己被情感冲昏了头脑,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三十年后又让自己女儿、儿子再次与周家产生瓜葛。这一“恨”一“悔” 之间,就彰显出了作者曹禺对社会底层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悲剧人 生的深切同情。此时,再次品读鲁侍萍前文中的“她是个下等人”, 就愈发显得触目惊心又痛彻心扉。至此,对第二层次“悲剧意蕴”的探究,似乎已经突破了女性悲剧 人物的这一设定,而扩宽为社会底层人民的人生处境,并且触摸到了 痛苦处境背后的幕后黑手一一社会阶级。从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阶级 压迫,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中更为复杂的具有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 压迫,底层人民始终都无法摆脱人生被左右的悲剧。此时再稍作倒推 便会发现,女性这一人物设定,使得悲剧更加深刻。从古至今,女性 的人生枷锁似乎没有任何减少,从窦娥身上的父权到鲁侍萍身上的男 权,社会底层的女性人物所遭遇的强权压迫更为复杂而深重,这足以 为两部作品的“悲剧意蕴”加上重重的祛码。此时再回到女性悲剧人 物这条线索上,稍加深入,便有更深层的“悲剧意蕴”在等着我们。三、于人性难局之悲在人生的枷锁面前,窦娥和鲁侍萍作为底层被压迫者的代表,已经 产生了强大的悲剧效应,但探究并不能在此止步,我们要看到更多“女 性”这一设定在悲剧中发挥的作用,充分探究人物形象带来
9、的悲剧感。学习活动创设:请学生以“窦娥/鲁侍萍,我想对你说式,围绕人物形象对剧中人说一句心里话,并谈谈这样说的理由通过学生的表达会发现,“刚烈” “坚强” “善良”等形容词均在 其列,教师可顺势抓住“善良”一词去尝试剖析。窦娥的善良体现在何处?倘秀才和叨叨令中,窦娥与刽子手对话,表示不愿让婆婆 看见自己被斩的情景;快活三中,窦娥临死前不仅对婆婆毫无怨言, 反而安抚劝慰婆婆;鲍老儿中,窦娥对婆婆的殷殷嘱托,不只是表露对死后祭奠的期望,在“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 “念窦娥伏侍婆 婆这几年”的悲鸣中,也蕴含着对生的留恋,但当自己的尊严和婆婆 的生命遭到恶势力戕害时,她宁愿赴死也绝不苟活。引导学生深入
10、理 解窦娥与婆婆之间的深厚情感,即使是被卖到蔡家,依然对蔡婆服侍 有加,可见其身上中国传统女性的贤惠与孝顺;自幼丧母、从小嫁入蔡 家的身世,又使蔡婆可能已在窦娥心目中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而婆媳诀 别的场景,又独具有女性间的心心相惜。窦娥的贤惠与善良,便更与 黑暗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鲁侍萍的善良又该如何解读?因为这是一位母亲。三十年的风雨飘摇,对周朴园的情感支离成恨, 但对儿子的爱却是无法割舍,更难回避。于是便能理解她为何什么都 不要,只想要“见见我的萍儿”,而见了面又只愿远远望着,生怕让 儿子为难,让儿子痛苦。而后兄弟相残、父子反目,更是往这位命苦 的母亲心上扎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你是萍一
11、凭,一凭什么打我的 儿子?”和“我是你的一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两句台词,体会鲁侍萍当 下矛盾、痛苦、悔恨的复杂情绪。而在学习雷雨时,笔者也建议 完整观看全剧,那么其中鲁侍萍在处理周萍和四凤的感情时所做出的 决定,则更能体现出一位母亲的爱与无奈。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爱是铠甲,也是软肋。窦娥的贤惠、鲁侍萍 的母爱,让她们敢于对抗黑暗的现实,但也使得她们重重地被击倒在 地。这股击倒她们的无形的力量,就是笔者想要带领学生探究到的“悲 剧意蕴”的最深层内涵一一命运。四、于命运困局之悲承接上一层的教学活动设计,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到的还有“反抗”。反抗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命运。为了加深作品的悲
12、剧性,两位作者都加入了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元素,而此时,如何理 解“命运”就对理解“悲剧意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创设:引入“虚拟论题” 一一如果主角不反抗,故事将会 如何发展?对文章的悲剧性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窦娥只有三“怨”,而无三“愿” ?三“愿”,一愿血溅白练,二愿六月飞雪,三愿抗旱三年。如果摒 弃如此超现实的情节设置,窦娥对生的执着、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含 冤惨死无可告诉的愤慨,就无法凸显。“三愿”的实现,说明窦娥的 血海深仇震动了天地、激怒了人神。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得以强化,作 品的“悲剧意蕴”也就更为深刻了。如果鲁侍萍接受了周朴园的支票?鲁侍萍的情感爆发于那一句:“命!不公平
13、的命指使我来的”。“指 使” 一词用得十分精准,一股无形的力量指挥着、强迫着鲁侍萍又来 到这个最痛恨的、最想逃离的地方,无论人物如何努力摆脱,都无法 逃离这股力量。而“不公平”又如何理解,是自己的悲惨遭遇居然又 在自己女儿身上重演。悲剧的反复重演,才是真正令人绝望的原因。 但面对如此“不公平的命”,鲁侍萍却始终在反抗。她的反抗,爆发 于那撕毁支票的壮烈行为。如果接受了,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在命运 面前低下了头的鲁侍萍,悲剧意蕴也由此减弱。驳倒虚拟论题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个隐藏在剧作背后作者的悲剧观。 正如曹禺自己所说:“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 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他是将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人类生 存本身,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凝视,去展现出人在被无形的力量左右时, 在命运面前所感到的那种无力与渺小。至此,无论学生是否能真正理 解这一层次的“悲剧意蕴”,思想境界的拓宽都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 收获。从窦娥冤到雷雨,从“天地也生埋怨”到“不公平的命”, 我们有幸看到了中国悲剧最质朴、最纯粹的模样,又见证了不同时代 作者的突破与超越。我们也在反复触摸、感知、剖析“悲剧意蕴”这 一内涵的同时,在心中植入了良知与悲悯之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