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L2022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1.学习党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0。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 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 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 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 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jl ()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
2、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 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忱jl(2)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答案和解析1 【答案】【小题l】ch6n,冀【小题2】,贬义词,形容词,褒义词【小题3】重温红色歌曲,朗诵红色诗篇【小题4】D【解析】(1)ch6n冀(2)形容词 贬义(贬义词) 褒义(褒义词)(3)示例:重温红色歌曲 朗诵红色诗篇 学习经典著作 畅谈学史心得(4) D(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热忱”的“忱”应读作“ch6n”,热情的意思;“冀”,河北的简称。(2)本题考查词性、词义和感情色彩。尊重:尊
3、敬或重视。重,重视。故选。神勇:形容 人非常勇猛,形容词。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贬义词。神采 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褒义词。(3)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开放类试题,围绕着“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题,与“讲 述红色故事”格式相同,适合学生开展即可。如:演唱红色歌曲、写作红色文章等。(4)问题考查应用文写作。ABC.正确;D.有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学党史,感党恩”是活动的主题,应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 故选:Do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 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
4、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 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2 .【答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河流大野犹嫌束,夜 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答案: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注意“戍”的书写)河流大野犹嫌束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意“渝”的书写)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注意“寥”的书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
5、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 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 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3 .【答案】A【解析】A.有误,“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BCD.正确。故选:Ao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传统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 熟记于心。4 .【答案】【小题1】玄奘【小题2】意志坚定,目标明确【解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
6、内容的理解和人物识记。第一空,结合“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 的内容可知,文段一中的“我”指玄奘(唐三藏、唐僧);唐僧,俗家姓陈,生于河南洛阳,法 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小名叫“江流儿”。中国四大古典名 著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第二空,结合“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 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内容,联系小说中他西 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 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可以看出唐三藏意志坚定,目标明确。(2)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联系
7、链接材料中“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 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那一 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 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内容可知,鲁迅“学医”及“弃医从文”的初心都是为救 国救民;联系文段二第段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 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 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
8、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 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的内容可知,讲述了促使鲁迅“弃医 从文”的两件事。一是匿名信事件:鲁迅在仙台学医时,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要借鲁迅的讲 义看,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第一句是:“你改 悔罢! ”信上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鲁迅预先知道, 所以能有好的成绩。末尾是匿名。这件事使鲁迅认识到,在日本人眼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 的留学生备受歧视。二是看电影事件:在上医学课,教霉菌学时,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 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
9、候,便放一些时事的片子,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有中 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围着看的中国留学生都拍掌欢呼。这件 事让鲁迅认识到国人思想的麻木。这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医术只能拯救人的 身体,而思想愚昧麻木,有健全的四肢也是无用的,但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唤醒人的灵魂。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答案:(1)玄奘(唐三藏)意志坚定,目标明确(2)鲁迅“学医”及“弃医从文”的初心都是为救国救民。学医是为了救治病人的疾苦,但“看 电影事件”使他萌发了 “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是想从思想上挽 救国民,让人们用新思想、新文化武装自己,以达到救国
10、的目的。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理解以掌握。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 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 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5 .【答案】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能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传统文 化因为数字技术而获得了新生。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是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数字技术,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文 化的保护,也利于文化的传播。所以,我们要善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解析】本题考查自由表达
11、观点。开放类试题,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证合理即可。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 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 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6 .【答案】【小题1】C【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BD.正确。C.有误,“作者通过实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有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是作者的想象,虚写。表现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故选:Co(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此句译为: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
12、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开放类试题,在结合原句意思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即可。如:树木凋零,秋风阵阵, 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答案:(1) C(2)示例:随着一阵阵萧瑟的秋风,大海波涛汹涌,一起一伏,巨大的海浪层层叠叠拍打着岸边, 发出惊雷般的响声,风声和海浪声构成了一首宏大而壮阔的交响曲。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
13、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 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 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 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 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达了曹操 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
14、负和壮阔胸襟。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 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 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7 .【答案】【小题1】名词作动词,打洞。【小题2】离开。【小题3】B【小题4】【小题5】【小题6】【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名词作动词,打洞。句意:让狼不能离开。去:离开。(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
15、,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 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据此断句为:其一 犬坐于前。(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CD.正确。8 .有误,“写出了屠户抵抗的决心和行动”有误,从这些词句当中,可以看出屠户初遇狼时心生 惧意,并没有想到要抵抗,而是把骨头投给狼,试图摆脱狼的追随。故选:Bo(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尽,完。而,去队之,主谓之间,不译。故,原来。句意: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 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重点词:非,不是。乌,怎么。止匕 这。句意:(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有这个办法呢?(5)本题考查分析狼的形象。根据“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复投之
16、,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 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狼的贪婪,不仅要吃骨头,还要把屠户吃掉。根据“其一犬 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 诱敌”可知,狼的狡猾。一只狼在前面迷惑屠户,一只狼打洞从后面攻击屠户。(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表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喜欢文 本中的屠户。虽然他一开始面对狼的时候,想的是妥协退让,这未免有些怯懦。但当他认识到妥 协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敢反抗才能保护自己。他识破了狼的诡计,最终杀死两狼,保全了自己。 他不失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人。可以喜欢链接材料中的屠户。他一开始就丢弃了幻
17、想,没有丝毫的 犹豫,当机立断,躲入行室之中。危急时刻,用自己擅长的手段杀死了狼,保护了自己。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挖洞离开(2)其一/犬坐于前(3) B(4)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有这个办法呢?(5)从文中“缀行甚远”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并驱如故”“眈眈相向” “其一犬坐于 前” “一狼洞其中”等语句,可看出狼是一个既贪婪又狡猾的动物。(6)示例:我更欣赏链接资料中的屠户,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狼非善类,在面对危机时没有丝 毫犹豫,当机立断,智取狼命,且处事谨慎,考虑周全。而狼中的屠户,一味妥协退让,直 到无路可退、危在旦夕才反御为攻,整个
18、过程比较被动。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 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 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 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
19、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 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 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 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 笑料罢了。链接材料: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临时住房,他 就跑进去埋伏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 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
20、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 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 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 不翻译;1 .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2 .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
21、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 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 快。8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把握。ACD.正确;B.有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意思是一根丝线是无法组成一根有用的线的,一棵树也 不可能成为一片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联系第段中“三年来,他一直这样, 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第段
22、中“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 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樟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的内容可知,牧羊人独 自一人植树,并创造了 “奇迹”。故选:Bo(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BD.正确;C.有误,阅读文章内容可知,第一段按时间顺序写了高原上树木的变化。第一段叙述了 “我初见牧羊人时的情形”。故选:Co(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联系材料一中“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 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 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材料二中“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
23、 和第段中“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的内容 可知,选文中提到“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 的,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 造美好的生活。“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 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可以举出生活中劳动创造美的事例,如我在扫地的 时候,发现书桌底下有一支很短的铅笔,想把它丢掉又觉得有点可惜。我就找来了另一支带橡皮 的短铅笔,把橡皮取出,再把我那支想扔掉的笔套在装橡皮的铝环里,然后拿双面胶把它固定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广西 钦州市 浦北县 年级 期末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