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洪泽中学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洪泽中学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苏省洪泽中学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罗振玉在教育五要中认为:“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 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J就是说“任何人不管他才能多么高、技术多么 好,但是,如果他没有道德,那么这个人会对国家有利吗?还是对国家不利呢?这个道理是没有 智慧的人都明白的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 虑到公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他又从反面说明:如果教育偏于 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
2、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会 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罗振玉所主张的办学原则是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可见他把德育放在第一位。他在教 育世界列出了一个他拟定的课程表,这张表显示:首先要开设“修身”的课程。具体的开设要 求是:6岁到9岁的普通小学课程内容是“童训讲话”,以后逐渐增加儿童容易接受的“本朝名人 言行”;10岁到14岁的高等小学要讲授“外国名人言行”;14岁到18岁的普通中学则改授伦理 课程,内容是从古今人物言行到伦理学。可见罗振玉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一目标贯穿在整个 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的情
3、况讲授不同的内容,对于小学生就多讲道理 并通过讲有道德的名人的故事来进行道德启蒙,对于中学生则讲授古代名人的言行,并讲授伦理 学,专门学习道德现象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道德规范等内容。这种设置是很合理的,从简单 到复杂,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教育世界1902年4月第24期上刊登了罗振玉的学制私议,其中的第一条教育宗旨的 第一项就明确表示:“守教育普及之主义。先教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之基础及人生必须之知识技能 (即小学教育可见他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放在首位的。(摘编自黄耀明论罗振玉的德育与修德)材料二:追溯现代大学精神,我们可以回到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的时代,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那
4、个 风云时代。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 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 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蔡元培把这句话的理念总结成四个字“朴素静 穆二 孔子言及学生颜回时又讲:“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就是朴素的典范。奢侈放纵会损害德行的培养,会妨碍学业的精进,朴 素成就君子。“静穆”是指希望学生养成蹈厉之精神,养成浩然之气,不然容易成为
5、狂躁之士。做 学问要头脑冷静,“敏于事而慎于言”,沉淀自己专心学问,以至“修业而进德,任事而成功”。随 后,蔡元培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向北大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抱 强个人修养,脱离低级趣味,养成浩然之气。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学习上:由“凡一切国民,无论才技如何 优美,而德行缺然,如此人者有益于国家乎?有损于国家乎?此不待智者而知之” “如果教育偏 于技术的传授,而修身则仅占一个学科,更有甚者,学校不设立修身的课程,立足长远而言,就 会培养出不少有才能而无德行的人,显然,
6、这种结果是对国家不利的”可得出:提高认识。时时 注重道德品质的养成,分数重要,道德品质更重要,欲成才,先成人。由“一些青年为什么工具 化、浅薄化与老化,根本问题在于没有精神的信念,没有信仰与追求”“我们培养出了会做题、 会考试的学生,这些学生成绩很高,顺利毕业,但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 人综合能力差,甚至品德低下,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于是 出现了精神危机”“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朴素,一 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论语里孔子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7、谓好学也矣。”可得出:虚心学习,端正学习目 的。要善于从古今中外先贤的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 生活上:由“在培养德行方面,以培养公德最为重要,他认为要反复教育学生:要时时考虑到公 共利益,对于自己的亲人要相亲相爱,对于人民要仁慈”可得出:养成公德心。遇事多考虑公共 利益,关爱家人,善待周围的人。由“蔡元培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开始推行全方位的 改革,提出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对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提出了几点要求: 一是朴素,一是静穆。这正与孔子的君子理念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分析,“朴素静穆”是生活 俭朴,养成蹈厉精神,养成浩然之气。
8、故要严格自律,加强个人修养,脱离低级趣味,养成浩然 之气。】(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小题,16分)(3分)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A. “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 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故选A。6. (3分)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娘! 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 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没有差别。故选B。 8.(4分)“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 的心理;
9、“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很远的西方”寄寓了 “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 的信念。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 在老鹄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结合“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 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 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 第二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 的西方”
10、,“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 “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9.(6分)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 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转述时融入了 “我”的情感,饱含对革 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如果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 需要把信件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而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
11、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 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 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 着二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 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 也跳起来”,转述时融入了 “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体现小 说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7分)(3分)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苏轼的才能,远大
12、杰出,将来自然应当 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 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 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轼之才,远大器也”是判断句,“轼之才”是主语,“远大器” 是谓语,结构完整,故在“才”后断开,排除AD; “然后”意为“这样之后”,是联系紧密的两 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0. (3分)D A.两个“授”字的意思均为“传授、教授”;B “传”前者的意思是“传记”,后 者的意思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两者含义不相同;C. “得”前者的意思是“获得、得到”, 后者
13、的意思是“具备”,两者含义不相同;D. “中”前者的意思是“考取、录取”,后者的意思是“合乎、符合,两者含义不相同。故选D。11. (3分)C劝学中“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师说中“君子”指士大夫阶层。 故选Co (3分)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 错。由文章第一段“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可知,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 洵游学四方,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故选A。】12. (1) (4分)等到二十岁时,(他)就学识广博,通晓经书正史,每天写文章几千个字,喜欢 贾谊、陆贽的文集。评分建议:“比冠”,等到二十岁;“通”,通晓;“言”
14、,字;语句通顺;各1分。(2) (4分)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 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评分建议:“利弊”,利弊的地方;“修”,修订;“进止”,进入停止;语句通顺;各1 分。(3) (4分)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地上的泥土,向下饮到地下的泉 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评分建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因为;定语后置句;语句通顺;各1分。13. (3分)母亲的教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母程氏亲授以书”
15、“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可知,母亲程氏教子有方;结合“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 谊、陆贽书”“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 贯通;结合“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 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可知,受到欧阳修赏识,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 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至I后汉书范滂传时,发 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
16、 ”程氏 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 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 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 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 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 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 戏言而不信,后来
17、才终于信服。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 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 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 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 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 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
18、:“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 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土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 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土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 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 ”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 予。不如将在馆阁中较靠上的贴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 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 ”韩琦还是不同意,等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 职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3分)B【B. 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
19、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 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故选B。14. (6分)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1分),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1分), 洋溢着归隐的恬适之情(1分)。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1分),不羡慕富豪(1分), 表现了农人淳朴的知足常乐之情。(1分)。【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在陶诗中,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 使愿无违”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陶渊明是士大夫出身,但其 厌倦了官场的黑暗现实,所以自愿归隐乡间。这里作者写劳动中露水沾湿衣服,但作者并不以此 为意,表明自己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
20、隐居的理想愿望,诗句中洋溢着归隐的恬适之情。 与陶诗不同的是,钟诗最后两句“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意思是晚上酒醉归来, 与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陶朱之富也比不了的。这句诗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 表现了农人淳朴的知足常乐之情。1(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 (8 分)(1)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4)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评分建议:一空1分。J、在“戈()(3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风驰电掣评分建议:一空1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
21、成语的能力。“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强调“要求极高”。 结合语境“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要求高”,应使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连最 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此处“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应使用“一丝不 苟”。“风驰电掣,形容速度飞快。此处是形容京张高铁的速度,应使用“风驰电掣。】 20. (3分)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 “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行精神”,排除B;第二处语病,“托起一流的产业, 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排除AD。故选 Co. (5分)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
22、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1分);以“鲜花”来比 “事业”,以“汗水”来比“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事业兴旺”,这是“比”。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2分)评分建议:写出“兴”的内容得1分;三个“比”的内容,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效果2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要回顾“比兴”这一手法,把握其构成,然后结合画线句具体分析。“比 兴”由“比”和“兴”组成。“比”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 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就画线句来看,“鲜花因
23、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花绽放,以之引 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有比也有兴。“鲜花”“汗水”都是喻体,“事业”“实干”都是 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的兴旺”比作“鲜花的绽 放”,生动形象展现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四、写作(60分)21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本题写作材料是近期热点事件一一南京九华山公园玄奘寺地藏殿供奉着侵华日军战犯以及 “南京夏日祭”这一特殊的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人们是需要铭记历史,还是关注眼前和平 关系的讨论。近代以来百余年民族屈辱史中,中国连续遭遇外族的侵略与压迫,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苦难的 岁月,
24、其中尤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我们的先辈在8年的抗战中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摧残,付出 了巨大的代价。现代史上这悲怆的一页,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匪夷所思的是,在南京这座 曾经被日寇残酷蹂蹒的城市,今天居然有指挥屠城的数名日本战犯被奉上灵位,其行令人发指。 这到底是愚昧无知还是出卖良知?这对14亿人的民族感情是一种多么残忍的伤害!而人们否定、 批评“南京夏日祭”的原因也同样是出于这种情感和思考。诚然,在一片声讨中的某些不和谐声音“如今已是和平年代,我们应当关注眼前与日本的友 好合作与文化交流”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与此事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不管是当年被侵略屠杀 的南京,还是今日和平美丽的南京;不管是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洪泽中学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 试题含答案 2022 2023 学年 江苏省 洪泽 中学 六校高一上 学期 期中 联考 试题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