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2022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一高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 .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 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
2、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 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如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设红色文化 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等等。现在,这一 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 神分离上,导
3、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 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 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 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 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 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
4、雷锋、焦裕禄 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 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 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
5、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提出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值得警惕的问题,如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红色文化低 俗化,以及脱离红色文化历史等等。这意味着在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时,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新奇和形式的新潮, 而要注意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历史和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1. CB2. D【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 见的陷阱设置有:遗
6、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 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扩大了范围,缺少“改革开放以来”的限制,原文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文学的人民性视野中,路遥 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更具典型性”“正是路遥创作的人民性视野,使其作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文 学中最终取得了不可或缺的地位”。B项,以偏概全,从全文尤其是最后一自然段的总结句可知:路遥的创作具有人民性,不仅是因为它现实主义的创作 方法及书写苦难的情感基调,还有写作姿态与身份意识,均显示出强烈的人民性特征。D项,张冠李戴,错在“他从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
7、情的精神动力”这个地方,原文是“它让每一位 读者从这苦难的奋斗史中,从达观进取、催人奋进的人生态度中感受到厚重、刚健,得到永葆昂扬激情的精神动力”, 即“读者从中感受到”而不是作者从中感受到。故选C。1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 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 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运用对
8、比论证”分析有误。第五自然段:路遥将作家的自身定位与书写对象并置,强化自己的“人民”身份 感。正是这样的从这个层面讲路遥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底层文学中存在的窄化“人民”的问题,打开了人 民文艺的整体视域。该段语句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路遥作品之所以体现人民性的另外一点原因:那就是作家的身份姿态。 该段并没有两两对比的事物,也就谈不上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故选B。2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 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 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
9、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 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 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 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的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曲解文意,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表述是:正是这样的身份感使他的创作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 社会问题的深层发现。从“再现”到“发现”是一个逻辑过程,先是浅层次地再现,然后才是
10、深层次地发现。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 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 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 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3、1.散文研究者基于独特/创新的立场重建散文定义。2 .语言传达;精神内涵.散文定义差异显著已到了形同陌路的程度,学科要求只是一方面原因,指出散文定义的难度之大。该句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作者列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定义,引出
11、下文作者对散文定义差异显著原因的探究:通约性 的丧失和理论积累的匮乏。3 . A. C4 .作者认为:搁置散文定义问题,先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和审美品格等是散文理论建构的重点。文章先指出“散文理 论的贫困”是普遍难题并指出散文贫困的一大原因是散文定义差异显著且互不搭界,接着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 三人的散文定义并加以对比分析,得出通约性的丧失和理论积累的匮乏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的重要原因,而后提出散 文理论建构可先绕开给散文下定义的方法,重点理清八个重要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总结“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和审 美品格等是散文理论建构的重点”这一结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 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 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 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 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此题中的“自立门户”本义指“单独成立家庭”,用在此处的语境意“学 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也就是文中研究散文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散文重新下定义。1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
13、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 语的概括要抓住本质,继而学会审题,此题要求“联系上下文,在第段加框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方框处在段尾 中间处,这就暗示考生,既要关注方框前面的内容,又要关注它后面的内容,方框要填的内容和陈剑晖给散文下的定 义有关,答案在第五段中“以广阔的取材、多样的形式、自由自在的散文文句,以及优美和富于形象性、情感性、想 象性和趣味性的表述,诗性地表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实现方式。”筛选和概括,此段 文字的内容可概括为:散文的取材,表现形式,语言形式,人的精神内涵等。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通常从内容
14、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 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 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 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此题要求考生答出第段划 线句子的作用,划线句子在第段的段首,“不过,即使是考虑到学科要求,决定了不同定义间的差异性”承接上文 作者列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等人的散文定义,”但相互之间形同陌路的状态,还是令人感到诧异。”引出下文 作者探究何以散文很难下定义
15、的原因,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是,此句的意思是散文定义差异显著, 让人吃惊,学科要求是其中原因之所在,从而指出散文定义的难度之大。3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 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 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应该是一致的。此题第一个衔接的句子要关注原文“基于这些情况,散文何 以为散文的问题,并非散文理论建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无法绕过,也应该充分考虑前人的论述,面对的对象同 一的情况下,不必自立门户”这个句子,根
16、据语意衔接自然的原则,句衔接最紧密,故应放于句首,句的代词“他 们”指的是句中“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和美国学者卡勒”,故紧随后,据此可排除剩下的三项。故选A。4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 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在学科建设中,散文创作比散文理论更重要。”,推断不准确,依据原文“不妨先搁置散文是什么的问题, 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发力,以理清脉络,联系实际,并对散文创作形成指导性意义。”,故散文创
17、造比理论更重要表 述有误,曲解原文;B项,“根本原因”表述有误,绝对化,原文“通约性的丧失以及理论积累的匮乏,恰是散文理论难以建构,趋于贫 乏的重要原因。,原文表述“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C项,依据原文“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美品格上。”, 故此项表述正确;D项,“阐述立场的不同、学科思路的差异,造成了散文定义差异性显著。”表述有误,依据原文“如果说因为学科 建设的思路不同,导致了散文定义的相互独立尚能够理解的话,那么,在散文研究、散文理论内部,散文定义的不相 切性依然突出,这一点尤其能够充分说明问题。”,原文是假设论证,故表述有误。
18、故选C。5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做此题,考生要有文本意识,学会梳理文章的思路,本文是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 谈论的对象是散文如何下定义,文章总体结构是一篇议论文,开篇点出散文下定义的林林总总,得出散文贫困的一大 原因是散文定义差异显著且互不搭界,此段属于提出问题部分,接着,文段分别列举童庆炳、刘敏涛、陈剑晖 等人的散文定义,引出下文作者对散文定义差异显著原因的探究:通约性的丧失和理论积累的匮乏。,属于分析问题的 部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后提出散文理论建构可先绕开给散文下定义的方法,重点理清八个重要问题, 达成共识;段得出结论:总的来说,对于散文何以是散文的问题,应该把重点放在厘清
19、散文的文体特性、散文的审 美品格上。4、1. CB2. A(1)李邕出来后,有人指责说:“你职位卑微,一旦触怒天子,会有不测之祸。”李邕说:“不这样,我的声名也 不会传扬。”(2)当初,李邕早就有声名,看重爱护侠义之土,长久被排挤在朝廷之外,(李邕)也不与(朝中)土大夫交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 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喜欢兴利除害,又因为被诬陷将被判罪。皇帝知道他的名字,下诏令不判罪。 后来(李邕)
20、历任淄、滑二州刺史,送计簿到京师。“天子”与“识其名”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后”是时间副词,与下文联系紧密,排除AB。故选C。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 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 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此处的东宫与陈情表中的不同” 错误,陈情表中的“东宫”与文中的相同,均指“太子”。故选B。2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
21、位置,然后具体将 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 A项,“即便武后发怒”错误,此时武后并未“发怒”,只是“不应”。故选Ao.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 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 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让,指责;一,一旦;如是,像这样。(2)蚤,通“早”,斥,排 挤;接,交往。【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日”、“
22、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 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臭、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 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李邕二十岁成年后,去拜见特进李崎,自己陈说“有些书还没读过,希望能读一读 宫廷藏书”。李崂说:“秘阁有万卷书,哪能短时间读完呢? ”李邕再三请求,于是(李崎同意)让他暂任秘书
23、一职。 不久,李邕辞去(这一职务)离开。李峙很惊讶,试着拿秘本书和未公开的文章问他,(李邕)对答清楚敏捷。李峙感 叹说:“你将来会成为名家!”李崎担任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推荐李邕文章高深,人品端方正直,他的才能能任谏净(一职)。于是(朝廷) 征召他授官左拾遗。御史中丞宋璟揭发张昌宗等谋反的事,武后没有回应。李邕站在阶下大声说:“宋璟所陈说的是 社稷大事,陛下应该听取。”武后的脸色缓和了,随即同意了宋璟的奏请。李邕出来后,有人指责说:“你职位卑微, 一旦触怒天子,会有不测之祸。”李邕说:“不这样,我的声名也不会传扬。”五王被杀,(李邕)因与张束之交好受到株连,被调出京城担任南和令,又被贬为富州
24、司户参军事。韦氏叛乱被平 定,(朝廷)召回(李邕)授予他左台殿中侍御史,(他)揭发在任官员,人们十分忌惮他。谯王李重福谋反,李邕与 洛州司马崔日知追捕余党(有功),升任户部员外郎。岑羲、崔温厌恶崔日用,但是李邕却与他交往。玄宗还是太子时, 李邕受礼遇,岑羲等人忌恨他,(设法把)李邕贬为舍城丞。皇帝封禅大典归来,李邕在汴州拜见皇帝,诏令他献上辞赋,皇帝看了很高兴。但是李邕骄矜放纵,自己说将要 做宰相。李邕一向轻视张说,与张说交恶。恰好有人告李邕贪赃枉法,投入大狱判他死罪。后来(李邕)得以减免死 罪,被贬为遵化尉。开元二十三年,(李邕)被起用担任括州刺史。喜欢兴利除害,又因为被诬陷将被判罪。皇帝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河南省 周口市 郸城 高高 第三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