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一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一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一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语文六下第一单元整组教学设计单元:第一单元单元主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 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语文要素】(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北京春节的热 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 乐与享受。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
2、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 读。(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 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分析:六下第一单元设置这样的人文主题是精准的,关注民俗民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感知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具备了鲜活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对于民俗民风有了基本的储备,加之春节刚过,各种习俗刚刚经历过,利用这个单元的课文来回归、总结民俗民风,正当时。单元学习目标:L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特点。2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
3、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学习详略得当和细 致描写的方法。3 .了解不同的传统习俗,抓特色,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方法。单元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特点。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1、北京的春节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3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 T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 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 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二、
4、初读课文,解决字词4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5 .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6 .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腊(腊月)粥zhGu (喝粥)腻ni (细腻)咽ybn (咽下)匙chi (汤匙)搅jido (搅和)稠ch6u (浓稠)肿zhdng (肿胀)熬do (熬粥)褐hG (褐色)缸gGng (水缸)脏zGng (脏乱)(2)解释词语。搅和:混合;掺杂。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5、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 个怎样的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提示: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 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等粥喝粥)2 .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四、精读赏析,激发灵性分析第一部分: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提示: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 “大碗大碗,大匙大匙”
6、“塞灌”等 词分析。2 .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提示: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 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 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 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 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3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最 喜爱的食物。提示:充分运用学过的手法介绍,注意每段的过渡。五、课堂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第二课时
7、教学设计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 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 如何呢?我们继续学习。二、精读赏析,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八儿等粥的事情,八儿是怎样等粥的?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提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板书:盼想 猜看)1 .盼粥.默读第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 物的哪种描写,品读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汇报“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 喜悦之情吗?“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
8、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提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板书:迫不及待)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 话。怎样理解第八自然段的反问句?出示: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 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2 .想粥。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 为什么又改变了?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9、。“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分角色朗读。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过渡: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 学习猜粥这一部分。3 .猜粥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把,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起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自己读一读,看看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 关键词圈出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4 .看粥(1)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 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10、?(板书:惊异)(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画出相关词语。出示: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文题为“腊八粥”,课文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等腊八粥的过程,作者又是如 何描绘吃腊八粥的过程的呢?提示: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运用动作描写“靠” “斜立”等词和比喻修辞方法“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突出了八儿粥吃得多、吃 得饱、吃得尽兴。(板书:心满意足) 三、回读赏评,交流感受。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八儿小馋嘴
11、巴,请同学们再通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2、文章中有许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 的感受。创造条件请学生制作小型作品,展现吃腊八粥的情景,可以用橡皮泥、粘土制作, 也可以制作折纸作品。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 .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 乂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嘴 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 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
12、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 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 氤氯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2 .作业。(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 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3.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 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
13、 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 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 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 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 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 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 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 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
14、,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 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 至更耐人回味。【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侯、章、泣”等7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4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 学交流。【教学重难点】.有感
15、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1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 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 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 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 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 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
16、吃寒 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 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 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 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 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朝笔下的寒食节。(板书:寒食唐韩姗)2 .作者简介。韩翻,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土,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 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
17、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 平诗集。二、明诗意,感情读。1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 .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板书:春城飞花 东风 御柳)3 2) “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 “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 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 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
18、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 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 者,就在一个“飞”字。(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 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 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 笼罩全城。“寒食
19、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 字也是间接地写风。4 .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 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 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 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板书:日暮 蜡烛 轻烟 五候) 三、悟诗情,品意境。1 .有感情地朗
20、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 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 特殊情景)2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 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
21、, 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 刺之意。(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 ”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 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 “小狗子,点灯! ”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 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 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 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
22、白过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 ”农家问。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 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 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 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 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
23、家。2 .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借助已学知识创设学习情境,进行导入。1 .小的时候,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 中人们的乐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取法于诗经和乐府,更有它的独特魅力。让我们一同走 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一一迢迢牵牛星。(板书:迢迢牵牛星)2 .古诗十九首简介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 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最早见于文选, 为南朝梁萧统所编,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语文 下第 一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