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docx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2孟子三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2 .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 .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二)教学重点:1 . 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2 .体会“人和”的作用、“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颁白的老人, 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卸下了 191
2、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简短,但 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千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背景背景探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 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熠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 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 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 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 政治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 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3、三)字词归纳PPT展示文言现象(1)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委托)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 3) 一词多义七里之郭(助词,的)一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亲戚畔之(代词,他)寡助之至(动词,至IJ)三里之城(内城)熊城非不高也(城墙) (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四)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伴随着音乐试读课文,初步理
4、解语句意思。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五)研读赏析PPT展示如下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明确。(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 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由战争推 及治国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3)前面文章的中心论点已经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在前面课文的基础上,由战争推及治国,孟子借战争的取胜条件 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 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从而全面地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 更有普遍性。(六)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实例分析论点: 守城胜利攻城胜利类推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七)课后作业.背诵翻译全文。1 .预习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复习孟子相关常识。(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注意:断句、正音).参考注释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部编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