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docx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苏轼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久【注】本词作于嘉裕七年(1062年),作者时任凤翔府签判,与监承事张元康交好。皂 貂:黑貂制成的袍服。靴刀:置于靴中的短刀。下级迎接上级时全副武装,以表礼仪的隆 重。风流:传为美谈的事;膝上王文度:指父亲宠爱儿子,世说新语方正说王文度 的父亲“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下本词送别回故乡秦州看望妻儿的好友张元康,以表达对他
2、的不舍与祝福。B.上片开头两句直接扣题,不仅点明张元康“省亲”的缘由,还交代“省亲”的去向。C.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家心切的张元康,而别后回望则传达出朋友分离的伤感。D.下片想象张元康到家时的情形,集中描写“花似雨”“絮初飞”“夹路迎”三个场景。2 .词作结尾运用“膝上王文度”的典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十二首(其四)东晋陶渊明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孰若当世上,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注】!【注】谢灵运有诗亦云:“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3、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二句借用典故,寄托了诗人“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心愿B.三四句既写出了诗人对骨肉亲情的眷恋,也暗示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C.五六句写诗人终日纵情沉湎于饮酒抚琴,展现了诗人归隐生活的自在随心。D.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率,蕴含哲理,体现了陶诗“淡而有味”的风格。3 .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偌。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注本诗有删节。原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当时作者担任左拾遗,位居 谏官之列。李都尉:具体
4、指何人不详。神兵:西晋张协称宝剑为“希世之神兵”。3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扣题,“寒黯黯”突出古剑寒光逼人,“几千秋”点明铸剑所用的时间。B.接下来的四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进一步渲染这柄宝剑剑光冲天,超凡脱俗。C.随后八句集中表现古剑的“本性”,其刚直的品质和宁折不弯的正气无与伦比。D.全诗依据由外到内、由剑到人的顺序展开,每句诗都写古剑,但具体角度不同。34 .前人认为这首诗“节甚峻,识甚远。请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刘禹锡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双舞
5、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注此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 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3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上看,此诗为唱和之作,白居易赠鹤给裴相公,并写了一首诗与鹤作别,刘禹锡 唱和而写此诗。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 生活场景,别具风情。C.尾联借鹤言志。三山碧海再美好,鹤也不归去,而要留在人间,展示仪态之美,以此来 表现作者的心志。D.这首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描绘了美好的意境,又是诗人的自
6、我写照, 也是自我诫勉。36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钱起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不知凤沼霖初霁,但觉尧天日转明。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3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爽气”开端,既描画出秋天万里晴空、清爽明朗的自然景色,又带给读者轻松爽 朗的感受。B.颔联两句,用“凤沼”“尧天”称颂太平盛世、用“不知”“但觉”表露出诗人现实的处境和感 受。C.颈联“砧杵”意象的使用,沿袭唐代以前哀怨凄凉的悲剧性体验,将游子思乡、寂寞怀友 之情融于景物中。D.全诗前六句的写
7、景与第八句的抒情本不相干,但有了第七句的过渡,结句的抒情就显得 水到渠成,非常自然。38 .有人说这首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实则是一首投赠诗,依据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每小息,杖屣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3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语奇妙,“取”“酬”二字赋予春风以生命,花虽凋谢,诗人却于清阴中倍感慰藉, 透露出一种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B.颔联略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风味,抒写小路蜿蜒曲折,树木葱茏茂密,屋宇 隐约
8、可见,有动有静,更显生机与活力。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寻幽拄杖独行,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 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D.这首诗对仗工稳,通过描写半山园的晚春景象和诗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王安石隐退生 活的一个侧面,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感情。40 .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尾联 分析这一特点。参考答案L A2.照应题目中的“省亲”和上片开头的“情几许”;生动形象地展现亲人相见的动人场景; 凸显了张元康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 “看望妻儿”错误,“送张元 康省亲秦州“
9、,“省亲”指看望父母或其他尊亲。故选A。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谁得似,风流膝 上王文度”,谁能比得上王文度被父亲搂抱着坐在膝上这样的美事呢。即张氏到家后,出现 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呼应标题中的“省亲”,与开头对 照,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张氏父子那种天伦之乐 趣感动众乡亲的场面。这是不同寻常的父子关系,而且集典型化了的中国传统人伦美的血统 关系。用王文度借喻张元康,表现了张氏父子的深挚关系。3 . C.示例一:后四句表达了作者鄙弃虚名,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快乐的人生态度。通 过与“
10、当世土”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当世土”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 矛盾冲突。“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身随名灭,“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 的鄙弃。示例二: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与快乐。通过与“当世土”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 不愿像他们一样,为名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人生短暂,身随名灭,不必为虚名所 困用“百年归丘垄”叹人生短暂,用反问语气表达对“空名”的鄙弃。【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终日纵情沉湎于饮酒”理解有误,诗句中的“肆”意为“陈列,摆设”。另外,“沉酒”的感 情色彩也不对。五六句写诗人终日饮酒、奏乐
11、,杯中美酒从不干,展现了诗人归隐生活的自 在随心。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人生态度的能力。(1)“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意思是:邪像当世士人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有如 冰炭相加那样!通过与“当世士”对比,以“冰炭”为喻,表现诗人不愿像“当世士”一样,为名 利所困,内心充满矛盾冲突。(2)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意思是:身亡同样归坟墓,用此空名导向前。人生一世, 终归坟墓,不须称扬空名。“空名”,正是当世士们所追逐的标的。追逐空名的人生,终是丧 失自我的人生。独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实不虚的人生。两种人生之价值,谁正谁负,诗中 已揭示得明白。所以,“百年归丘垄”
12、叹人生短暂,身随名灭,“用此空名道“用反问语气表达 对“空名”的鄙弃。综上分析,这四句表达了作者鄙弃虚名,追求心灵的自由、平和快乐的人生态度。5 . C.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 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 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体现了积极进取 的精神状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C. “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 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
13、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豪迈的气 概”。“扣舷独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慨。故选C。6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 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 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 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 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
14、夫。 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一 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 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 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 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 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 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 的不屑。孟诗
15、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 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 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 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7 . C.爱情的伟大。湘妃与舜帝的爱情坚贞长久,诗中用“千年”“长伴”“老不死”说明时间久 长而爱情之花永不凋谢,“湘妃”
16、是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湘妃”故事的悲剧意义打动人心。舜死后,湘妃泪洒斑竹,痛哭而亡。舜帝葬苍梧,湘妃 死湘水,两地峰峦隔阻,两人却心意“遥相通”,这种相爱不相伴的痛苦与感伤深入人心。【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能够在苍梧与湘水之间自由往来“错误。颈联是借典故,写湘妃与舜帝只能像楚襄王与巫 山神女那样在梦中相见,这里写的是不能相见的悲苦,而非能够自由往来的欢乐。故选C。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首联用“千年”“老不死”“长伴”说明时间持久,“湘妃”本来因痛哭而死,但“死”并非爱情的终 结,相反,真正的爱情将永世长存,其凭证便是永远年轻的“筠竹”。
17、诗人从最具神话色彩的 斑竹写起,是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湘妃”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表现“湘妃” 爱情的永世长存。颔联通过蛮娘的歌声充满整个寒空,舜帝所葬之处一片静绿,只有红花点 缀其间,一动一静,情景交融,表现湘妃对舜帝的思念之情。颈联写湘妃与舜帝两地阻隔,只能在梦中相见。舜葬苍梧,妃死湘水,两地相距虽不甚远, 但峰峦隔阻,还有云山雾障。在此无可奈何之际,只有像巫山神女那样,梦中能得一见了。 尾联与开篇相照应,极写湘妃死后的悲痛与孤寂。“巫云蜀雨”虽可在梦中短暂相聚,但大量 时间却忍受着死别的熬煎。其难以排遣的愁怨仿佛云雾烟霭一般,凝聚于洞庭湖宽广的空间。 当秋日来临之际,更增添了思
18、念的痛苦与悲凉,从而让“湘妃”故事的悲剧意义深入人心。9 . A10.黄补阙南迁“非天意。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不符合天理,事理)。黄补阙为人正直, 一心谏主,是为直臣。“喧然公论在“自有他人替黄补阙抱不平。【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难舍难分的心情”理解有误。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黄补阙正直谏言的肯定以及对其被 贬的义愤之情。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难滞楚南春”是说黄补阙不会在南方被贬谪、滞留太久,很快就会回到朝廷。诗人这样这样 说是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此次被贬并非皇帝本意,诗歌起笔说“得罪非天意”,这里的“天”指的是皇帝,“非天意” 是说
19、黄补阙南迁不是皇帝的真实旨意;当然如果把“天”理解为“上天”,则此句意思是黄补阙 南迁不符合天理,事理。总之,这就意味着他会很快回朝。二是黄补阙本人的人品和才华,诗歌颔联说他“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说明他是因为劝 谏住上,不防伤了某些人才导致被贬,这恰恰说明了他的忠直敢言;颈联又说“自古有迁客, 何朝无直臣”,“直臣”二字是对黄补阙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得知,黄补阙为人正直,一心 谏主,是为直臣。这也是他不可能长期被贬滞留南方的理由。三是有人替他鸣不平。诗歌尾联说“喧然公论在“,“公论”“喧然”,说明很多人在议论黄补阙 被贬一事,大家都替黄补阙抱不平。这是他“难滞楚南春”的第三个理由。10
20、. C.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 思乡之情。高诗巧借曲名传情(或借景传情等)。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三、四句 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夜之间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的落梅花片,一 夜之中,将香和色洒满关山。【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特点的能力。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 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
21、”三字拆用,嵌入“何 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 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 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 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泗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 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 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 尽的
22、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 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 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 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 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 乡愁。12 . D.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词上片写人、灯、月,渲染出杭州元宵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 表达对杭州的思念。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密州再无江南之诗 情,
23、这让作者倍感寂寞。作者仕途不顺,感叹人生衰老失意(初来密州的寂寞和年龄老大的感慨)。“寂寞山城人老 也”可以看出远离京城的寂寞。心怀百姓,对密州人民生活感到忧虑(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比起自身遭遇,作者更关心 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连年蝗灾,民不聊生,令作者担忧。【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这里的,霜露,与前文,霜,的表达效果一样,也是强调月光的皎洁”错误,“火冷灯稀霜露下” 的意思是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此句中的“霜露”应为自然界中的霜露水气,与后文的“云 垂野”形成统一的景象。故选D。1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到密州的第二年上元节,触景
24、生情,在词的上片回忆了杭州热闹繁华的上元节,表达了 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思而不得见亦为一种寂寞。“寂寞山城人老也”中“寂寞山城”写出了 密州上元节的冷清,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 凄清无趣。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 在杭州上元节灯红通明的反衬下,密州“火冷灯稀霜露下“,可见不比杭州,此处冷清、贫穷, 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寂寞山城人老也”中,“山城与杭州和京城比起来地处偏僻,可以看出作者有远离京城、仕 途不顺的寂寞;“人老也是作者年龄老大的感慨。“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作者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古代 诗歌 阅读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