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x





《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一)论语十则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 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
2、当老师了 J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J (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J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 短处就要改正J曾子日:“土不可以不弘
3、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土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 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子贡问日:“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 施加在别人身上。”一、识记(填空并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词语后有括号的要注音,以下各课一样)
4、: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子:先生,指孔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瞰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3、时习:经常地复习。4、说():“悦”的古字,愉快。5、愠():生气、发怒。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7、吾:人称代词,我。8、日:每天。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10、信:真诚,诚实。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朝服衣冠,窥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仔细、周详)2 .吾妻
5、之差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徐公不若君之差也(漂亮、好看)3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私情)4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附加练习1、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 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2、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邹忌: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头脑冷静、忠于职守。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闻过则喜,勇于纳谏,勇于改过。3、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6、 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六)出师表(节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 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 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 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 臣意见,发
7、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 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 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 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
8、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 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 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 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 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 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
9、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 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 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 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 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 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
10、谄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 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 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 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O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损益
11、,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 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 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 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 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 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i取善道,
12、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 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 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 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课文下面注释: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秋:这里是“时”的意思。殊遇:优待,厚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
13、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二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 种事情的官。开IJ,罚。12、理:治。1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15、简拔:选拔。16遗():给予。1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18、必能裨补阙漏:一
14、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1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24、驱驰:奔走效劳。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26、尔来:那时以来。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 之如父J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30、弩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弩,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31、攘除:排除,铲除。32
15、、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33、慢:怠慢,疏忽。34、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35、咨读()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t取,询问。36、雅言:正言。37、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的不利客观条件和 ,的有利的主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 ,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理由是 o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 , , ,的政治愿望。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 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赏罚严明,才能稳定国内政
16、局,才能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 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 的观点,表达自己 的真挚感情和 的决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报先帝而忠陛下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三顾茅庐出山效命临危受命 委以重任 临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 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 言。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
17、了前边的哪句话?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照应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 谈你的体会?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
18、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七)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 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 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19、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 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 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 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0、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 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 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
21、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 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 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 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 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 往桃源的)路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土
22、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土,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 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一、识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1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2 .缤纷:繁多的样子。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5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6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7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8,俨()然:整齐的样子。9 .属:类。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1、相闻:可以互相
23、听到。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13、黄发垂髯():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髯: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4、要():通”邀。邀请。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 “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二17、具言:详细地说出。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0、及郡下:到了郡城。21、诣():至上特指到尊长那里去。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3、遂:终于。24、规:计划。25、未果:没有实现。26寻:随即,不久。27、问津:问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必考 文言文 备考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