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参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教 学 设 计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1)、教学内容分析224 + 4=4164-32=1380 + 15 =二、导入新课: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 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 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22.4 + 4)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三.教学新课: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
2、论情况: (1)生:22. 4 千米=22400 米22400 + 4=5600 米 5600 米=5. 6 千米(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 的?追问:24表示什么?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 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 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
3、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 些不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 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25.2 634.5 9 15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课后反思: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有研究的
4、价值.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效果相当好.第二课时小数除以整数(二)商小于1教学内容:P17例2、例3、做一做,P18例4、做一做,P1920练习三第3一11 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 数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被除数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要先在商的个位上写0占位;理 解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3、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 迁移。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商小于1时,计算中比较特殊的
5、两种情况。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复习题:(1) 22.4 + 4(2) 21.454-15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 完成。二、新课1、教学例2:上节课我们知道王鹏平均每周跑5.6千米,那他每天跑多少千米呢?这道题该如何列式?问:你为什么要除以7,题目里并没有出现7?原来7这个条件隐藏在题目中,我们要仔细读题才能发现.尝试用例1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I,那商几呢?为什么要商0?(在被除 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强调:点上小
6、数点后接着算.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2. 4/37. 2/9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2、教学例3: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 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 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在计算中遇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该怎么办?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的依据是什么?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4、教学例4: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应 注意什么?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如果有余数
7、怎么办?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 去除,(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 小数点再除;(4)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5、P18 做一做。三、课堂小结:1、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2、被除数比除数小时,计算要注意什么?四、课堂作业:P19第4题,P20第8、11题。五、作业:P19第3、5、6题,P20第7、9、10题。课后小记: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 课堂中张子钊同学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
8、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 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 ”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 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 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 确的知识体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 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 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 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2、商中间有零
9、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 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 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 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 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 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二、教学任务分析:教科书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 具体学习任务:掌握菱形的定义;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
10、并 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 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 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 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 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综上所述,本节的教学目标为: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 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2、体会菱形的轴对称性,经历利用折纸等活动探索菱形性质的 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
11、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逻辑推理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菱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景导学.提问: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回顾交流.1 .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可能相等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我们 生活中是否有相邻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图案?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发 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习兴趣.(投影图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 具有邻边相等特征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实物.)情景交流:结合上面的观察,你能举出和上述图形具有相同特征的 实物图形吗?具有这一特征的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第二环节:活力突破思路一:请口答下列问
12、题.(1)上述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吗?(2)上述图形都有一组邻边相等吗?(3)如果平行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那么另一组邻边也相等吗? 小组合作交流,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尝试给出菱形的定义.老师点评:(1)是平行四边形;都有一组邻边相等.课件展示:像这样,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 质.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生: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2)同学们,你认为菱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请你与同伴交 流.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菱形的性质,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让尽可能 多的组员发言,并汇总结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
13、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启发学生类比平行 四边形从图形的边、角和对角线三个方面探讨菱形的性质.对学生的结论,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 积极引导,激励学生.活动1 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 菱形的纸片?观看下面视频:活动2 请同学们用菱形纸片折一折,回答下列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菱形有几条对称轴?(3)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4)你能看出图中哪些线段和角相等?第三环节:拓展提高【教师活动】证明结论.1、如图,在菱形ABCD中,AB二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0.求证:(1) AB = BC 二 CD = AD;(2)ACBD.师生共析:菱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邻
14、边相等,这样就可以证明菱 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了。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点。是对角线AC与BD中 点;又因为在菱形中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三线合 一”来证明结论了。学生活动:写出证明过程,进行组内交流对比,优化证明方法,掌握 相关定理。证明:(1) ;四边形ABCD是菱形,AAB二CD, AD=BC (菱形的对边相等).又AB=ADAB=BC=CD=AD(2) TAB=AD.ABD是等腰三角形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OB=OD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等腰三角形ABD中, OB=ODAAOBD即 ACBD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恰当的点评和鼓励,优化学生 的证明方法,提
15、高学生的逻辑证明能力,最后强调“菱形的四条边都 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让学生形成牢固记忆,留下深刻 印象。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折纸可以猜想到菱形的相关性质,教师在参与学 生的活动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口述论证过程,并根据学生的认知 水平加以引导,尽量减少学生推理论证过程中的困难。学生经过了折纸这一操作活动后,再经过逻辑证明,把操作层面 的感知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充分了解了菱形的本质特征。本环节让学 生进行猜想探究和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操作活动得到 的结论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 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2.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
16、AC与BD相交于点0.已知AB=5cm, A0=4cm,求 BD 的长.师生共析:从图中可以知道AC与BD互相垂直,可以构成直角 A0B,因为AB=5cm, A0=4cm,这样就可以运用勾股定 理求出0B;又因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BD为0B的 两倍,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求出BD的数值了。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C_LBD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在RtZkAOB中,由勾股定理,得A(y+B02=AB?:BO=A-A(f = 152-42 = 3四边形ABCD是菱形 BD=2B0=2 X 3二6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所以,BD的长是6cm.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
17、握了菱形的 性质,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逻 辑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拓展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 质;第四环节:拓展总结呈现完美一、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二、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平行四 边形对边平行 且相等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对角线互 相平分中心对称 图形菱形对边平行且 四条边相等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 分且平分一组对角中心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三、说说你对本节课的螭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课堂实践的经历、感受和收获;培养学生的对 比和归纳的能力,使学
18、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 能力、反思意识及总结能力。学生们畅所欲言自己的收获,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 和鼓励,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第五环节:活力升华体会美妙A组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C)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互相垂直D.对角线相等2、根据下图填一填:D(1)已知菱形48C。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3cm .(2)菱形48cD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和8cm,则菱形的边长是5cm .1、对于以下图形(1 )等边三角形(2 )平行四边形(3 )菱形(4 )圆(5 )线段,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C )A、1
19、个B、2个 C、3个D、4个2、如图,在菱形褴CD中,ZABC= 120 , 则/以 C= 30 .3、如图,在菱形ABCD中,对角初。,BD相交于点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AB/DCB、AC=BDC、AC1DBD、OA=OC作业:P4习题1. 1第1,2题五、教学设计反思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已经学习 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是本节的知识基础。关于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就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条件得到的。2、本节授课思路为“创设情境一一猜想归纳一一逻辑证明一一 知识运用”。课堂上的折纸活动,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图形的特点,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0、,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表 面现象中的本质。在性质的证明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 探索新颖独特的证明思路和证明方法,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并引 导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进行证明方法比较,优化证明方法,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3、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 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C组如图,在菱形ABCD中,E, F分别是BC, CD上的一点, 且BE=DF. 求证:AE=AF.小数除法教材简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 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
21、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 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 计算。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建议: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课时安排:本单元可安排11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 小数除以整数(一)商大于1教学内容: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教学目的: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 的小数除法。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