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张掖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新时期构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顶层设计,提出目标
2、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现代”,继承过去十几年我国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明确了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促进均等化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 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更加强调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更加强调引导和鼓励社 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更加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释放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活力,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与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 目标相适应的时代任务,是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理论创新。指明了我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3、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向,掀开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摘编自李国新掀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篇章)材料二:02O19B1月上线以茶29万人 平台访问: 1479.32万次 发布各类文化活前:1500余场 if上工累次: 85.53万次 平自息文11: 2611.43万元也入疆679家文化谭249惠文化网11窜145凉文化国队2019年1月,“文化苏州云”平台正式上线。与单一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的平台不同,“文化苏州云”平台 的前身是2017年底上线的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苏州文化消费大数据平台2018年全年的交易量超过 1000万元,因此,“文化苏州云”可以说
4、是“自带流量”。“文化办州云”运营主要负责人张莉说,自从公共文化资源被整合注入平台后,无论是用户还是入驻商户的表现A项,“文化交易量就超过1000万元”偷换概念,原文为“文化消费交易量就超过1000万元”。故选A。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 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 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
5、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 言进行归纳。根据材料一 “更加强调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更加强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制、释放全社会公共文化发展活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材料三“政府该如何配置乡村文化资源,除了政 府之外,是否有别的投入和服务主体可以担此责任? 一是新乡贤带动引领二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三是新经济 业态中的公益组织”,可概括出“在管理体制方面:政府主导,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乡贤的带动 引领作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根据材料三“在教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环境下,充分利用数字经 济优势,
6、推动乡村社会跨越式发展”可概括出“在运行机制方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打造文化 平台,拓展投入渠道,扩大服务主体,吸引实体经济主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利用公益平台,推动城乡互动”。【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 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 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 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2、1. B.从人物形象上
7、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 慧的形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 的主旨的传达。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 丰富了文章内容。2 .“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留 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留 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
8、,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 代传承的美德。【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 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错误。结合“康百万发现了秘 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分析, 康百万笑是因为发现了大叔的秘密所在,并不是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故选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
9、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 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 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 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 分析。语段主要写黄
10、河、洛水的景物及特点,描写生动形象。结合”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 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 画出来的”分析,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结合“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 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一一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 面”分析,写黄河和洛水的特点,以黄河、洛水的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的形象。结合“黄河 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 绵
11、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 “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 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 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主旨的表达。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 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 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 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
12、特殊的手法等。“留余”,结合“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 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 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分析,是做事之法,无论做什么 事情,都不可过于贪婪,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结合“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 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开头说康家所有人员都“寻求利润最大化”,结构利 润不升;结尾说康百万改变策略,“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 各种关
13、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结果康家”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对比之中就可 以知道“留余”是发展之道。结合“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 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分析,“留余”是做人之则。3、1. BC2.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 项,“只能”太过绝对。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 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
14、手段 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 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题关键词“不符 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C项,曲解文意。时间不够用了,是信息焦虑症加重的表现。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 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 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
15、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 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C项曲解文意,阅读软件没有增加文化的经典型和厚重感。4、1. D. A2 . D.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3 .(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只不过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么样了。【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 语
16、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D项,“干”,求取。译文:来迎合世俗、求取禄位罢了。故选D。1 .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 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项,助词,所+动词=名词性结构;介词,与“所”一起构成“为所”被动结构。C项,介词,在,从;介词,表比较,比;D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Ao.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
17、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而在二十三年后董郑二君选地建学舍,并亲自讲解先王遗文”分析有误,原文是“使笏之土相与升降乎其中, 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是说使筠州的读书人在学宫中相互出入,讲述先王的遗文,以求得知识。并没有说二君 亲自讲述先王遗文。故选D。2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 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
18、断处,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句意断句。”而其义甚高”与“而其守不足者”对称,前后都要断句;疑问句“其故何哉”后断句;“故”表承 接,后面是结论,其前一般要断句,综上断句为: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 土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译文:(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 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 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19、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 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 “于”,表被动,被;“乱”,扰乱;“传疏”,解释经义的文字;“知者”,博学的人,智慧的人;“此”, 代词,这样;“及”,比得上。(2) “则”,连词,那么;“施化”,施行教化;“莫易于斯时”,状语后置句,应 是“莫于斯时易”;“顾”,只不过;“所以,用来的办法;“导”,引导;“如何”,怎么样。【点睛】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 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
20、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 是”“向使” “然而”“无论” “至若”“是以 “继而”“纵使” “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 词,如“顷之” “向之” “未几” “已而” “斯须” “既而” “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 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 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21、 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 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 “盖”大都在句前。“于” “而” 一般在句中, “矣” “耳”后面画圆圈(。)“耶” “乎”经常表疑问(?), “也” “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 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人名词,比如“杨廷和” “诸臣”,虚词“耶”,“未雪”和“国耻”搭配,“自 荣”译为增加自己的荣耀,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参考译文:周王朝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 家继续学习
22、。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力求卑下浅近而不去学习古人。 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 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 提拔或黜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卓异的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 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启迪让后学之子。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 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
23、追求它们;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他们不被 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 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而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 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迎合求得的行为就多。这是习俗教化的美 德赶不上汉代的原因。(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很高;见闻很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 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现今的读书人是用文 章来选用的,所以(
24、他们)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 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 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 大学中的道理,将想用诚意、正心、修身,来达到治理国家天下,而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 就是为善的开端,而一般人难以达到。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 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了。筠州也算是个州,在长江的西面,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张掖市 2021 2022 学年 下学 第六 检测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