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
《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常识三省六部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 善于唐朝。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建立起以皇帝为 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立及分工,在我国行政制度史上是一大进步。首先, 六部正式成为国家的行政执行机关,官员成为国家正式官员,与秦汉 诸卿(诸卿中不少是宫廷私职)相比,六部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职 务上都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官职。如诸卿中的光禄勋,就官名 而言,等于皇帝的门房,不脱宫廷私职的气味。而吏部,显而易见是 国家机构的名称。又如卫尉掌军事,卫是宫廷而言的,但是兵部,就 一洗宫廷私家气味。其次,唐六部职能分明,分工合理,提高了行政效率。东汉魏晋以来, 诸
2、卿机构、官员、职能置废无常,而尚书六曹也常行使诸卿的职权。 诸卿、六曹职权交替,互相混淆,极大地阻碍了政务的推行。六部中 职明责清,有助于避免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最后,六部的设立,使 中央政府有了严密的行政机关。不再是以前诸卿时期的分散而无常的 办事形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一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置,置左右拾遗 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
3、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 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 中书省。北宋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南宋一度沿设,旋罢。明 初又设左右正言,不久即罢。建文帝设拾遗,成祖即位后罢。唐代诗 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司谏、正言。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 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 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 官称,属少府。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 长官,司谏、正言为其
4、所属。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人事监察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 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 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 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职务类似后来的 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 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 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
5、御史台。“侍御 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 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御史大夫之官遂废。监御史:官名。秦以御史监郡,称监御史。御史为监察之官, 约自秦始。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司法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 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
6、院。教育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 的师傅。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要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踪其师公孙贾。”是秦于战国时已有太子师、傅之官, 但名称与后世同否,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少(太子少师、 少傅、少保)是否悉置,则无从断定。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 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学官。掌握学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后用以泛称各级儒学的教授、 教谕等。明清两代,学官规定有不同等级的名目,府学称教授,州学
7、 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各设训导的副职。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教育。 亦称“教官”,别称“广文”。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 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 崔铳(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 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 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 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 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
8、 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 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 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 的学政。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 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武官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9、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oil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 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 都督,兼管民政。01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 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 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 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
10、曹 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013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 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 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014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 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 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 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
11、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 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015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 使。016节度史。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 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 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 故称。017城门校尉。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 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 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
12、形式和权力 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 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关键字: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隋朝之前的发展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汉朝时期, 汉武帝夺外朝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 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 省的发端。到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 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 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 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
13、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土人 充任,为一时清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 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 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 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 家的正式政务机关。到曹丕时期,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 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 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 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 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二、隋唐时期的确定和进一步发展隋
14、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 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 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 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口;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 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 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 复审中书诏口,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 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净 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十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 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
15、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 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 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 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 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监)及地方上的府、 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尚书省下设有六 部,分别是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 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16、。工部:负责工程建设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 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 廖,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 永淳元年,始以某官)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 年为避讳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贞观十七年,萧璃、李勃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 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否则即使担任中书令也不能称为宰相,品 位高者亦如此(有三公
17、、三师头衔的除外)。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 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口之权 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 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三、宋以后三省六部制逐渐走向衰落衰落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 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 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土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古代 常识 三省六部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