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案.docx
《高中历史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 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的第一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 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习近平 同志倡导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教材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
2、变 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 转,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 携手解决。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 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本单元学习要点有三个,一是冷 战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二是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是理解和 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三个学习要点 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包含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三个子 目
3、,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呈现出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梳理当 代世界的整体时代特征,从大环境大背景下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以二战后至今的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为线索,紧扣时空脉络,结合本课 强调的“新”特点,运用发展的、联系的思维,注重知识体系的横向与纵向对比,从多层次、 多视角认识当代世界发展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史鉴今,对未来的应对进行积极的 思考与探索。本课涉及的新概念比较多,应注重概念的解读;教材论述比较详细,配备有较 丰富的史料资源,建议教学过程以教材论述的史实为基础,拓展史料来源,设计不同历史情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经
4、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贸易保护,国际竞争加剧;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需辩证看待: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促进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促进世界经济 增长;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的缩小;提高集团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增强了世界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贸易保护,国际竞争加剧;国家间发展 的不平衡加剧;总体上看,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其推动作用是占主导的。教师设问:现在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 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尝试结
5、合所学解释“逆全球化”的现象。(参考答案:“逆 全球化”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全球 竞争的利益失衡;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政策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逆全球化”是当前国际形势一大热点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 尤为突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近年来也有不同程度的抬头;是一种全 球范围的现象,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政策等。“逆全球化”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 加剧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与劳动的收益作了详细比较,
6、发现资本的收益一直远远超过劳动的收入,而且这种“剪 刀差”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比较优势,获取大部分利润。发 展中国家多处于价值链低端,依托劳动力比较优势赚取微薄利润。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经 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也未能公平惠及社会各阶层,底层群众、弱势群体和精英阶层的财富鸿沟 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家之间、阶 层之间分配不均衡,在经济下行时期矛盾更加尖锐。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文化交往的必然趋势,“逆全球化”无法逆转其向前发展的大 势。但是全球化具有可逆性、发展历程具有曲折性。近年来全球化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说明,全球化进程的曲
7、折性正日益加剧,“逆全球化”风潮至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全球化的步 伐。(设计意图)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了解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设计指向的是: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 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经济全球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尝试用经济全 球化的视角来解释当下的一些现象与问题。2,解读经济全球化材料七 最近500年的东西方关系史中存在两个重要的谜团。一个是欧洲国家体系在地 理上迅速扩展的原因之谜。从1850年或稍早些开始,该体系逐渐控制了全球,从而也把以 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
8、体系压缩为欧洲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的一个地区性分支(即“西方的 崛起”)。第二个谜团是东亚地区臣属于欧洲,随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的150 年间体现出的非凡生命力之谜。在1970年或稍晚一些时候,这种生命力转化为对西方霸权 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一直延续至今(即东亚的崛起)。(美)乔万尼阿里吉、(日)滨下武志、(美)马克塞尔登:东亚的复兴 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32-333页材料八11月2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纪念标识在北京发布。标识中用毛笔绘出的红色华表代表阿拉伯数字“1”又代表汉字“十”,蕴含“中国” 之意。毛笔绘出的圆圈代表阿拉
9、伯数字“0”蕴含“世界”之意。圆圈中毛笔绘出的六条彩 带为WT0标识。华表与地球构成“10年”,再与WT0标识一起构成中国入世十周年之意, 整个标识寓意“中国书写融入多边贸易体制的十年历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I hr renili zntnvcrsaty of Chinas .Vccssion (o the W 1()2001.12-2011.12 新华社2011年11月12日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释“西方的崛起一一东亚的崛起一一经济全球化” 这三者的关系。结合历史经验,谈谈在当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应对方案的设计与思考。 (参考答案:关系:西方国家率先开启和完成工业革命
10、,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 是为“西方的崛起”;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开始寻求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经 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了挑战,是为“东亚的崛起”。 中国应对的思考: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中国方案:“一带一路”、“节点 一网格”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1850年或稍早些开始,西方国家率先开启和完成了工业革命, 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者,是为“西方的崛起”;在1970年或稍晚一些时候,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开始寻求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
11、趋势中,如中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1992年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2001年加入WT0等,这些措施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 中得以适应与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以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提出了挑战, 是为“东亚的崛起”。中国应对的思考:1 .中国的态度一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历史地看,经 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 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各国是 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更是携手前行的行动共同体。国际社会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 团结
12、战胜分歧,共赢取代私利”;“我们要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 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 赢的方向发展”。2 .中国的方案:“一带一路”、“节点一网格”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具 有不平等的特征任何时期,在生产方式、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明显优势的国家,将 成为全球化的主导国家,后发国家往往只能居于原料或市场提供者的边缘地位。”这是经 济全球化传统的“中心一外围”结构。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化注入新 动力。中国所追求的秩序不是西方全球化的“中心一边缘”秩序,也不是过去中华帝国所构 建的“轴辐秩序”(朝
13、贡体系),而是“节点一网格”秩序,即“去中心”、去等级制,通 过互联互通将边缘地带打通成为节点,节点之间形成网格,每一个国家都是“自中心”,由 此国家在网格体系中实现公平与普惠。3 .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当下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支持与推动经济全 球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价值认同;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发现问题、提炼 观点并进行历史论证的能力;通过现象把握历史本质;从家国情怀角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与 责任意识。设计指向的是:(1)历史解释素养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 从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系列
14、史 事做出解释。(2)家国情怀素养水平1、2能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 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过渡)关于全球化的起源,现在史学界实际上存在不同的解释。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一一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 华社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8年12月18日。高利平:世界市场与国际体系关系论析一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载社科纵横2014年11 期。3.追溯经济全球化材料九 我们通常把全球化看作是当代社会独有的现象,但早在2000年前,全球化就 已经是事实,它提供着机遇,带来了问题,也推动着技术
15、的进步。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第10页材料十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 的兴起。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5页材料-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世界文明史的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历程。1500年 之前,是以欧亚大陆为载体的古代丝绸之路,即东方文明导引的全球化。1500年以后,是 以西方文明从海洋东进西迁为载体所导引的全球化。进入21世纪,以“一带一路”建设为 载体,以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导引的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开始 了。文明传播课题组: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化认知与人类
16、 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明2017年Z1期教师设问:尝试论证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起源的结论,分析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谈 谈你的认识。(参考答案:结论一:经济全球化起源于中国西汉。论证:西汉时期两条丝绸 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非、欧三大洲,加强了丝路沿途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联 系。结论二: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论证: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整体,加 强了亚、非、欧、美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联系。原因:经济全球化至今尚未有公认 的定义;历史学家的个人学养、文化背景、国家立场;认识:两种历史结论都有其合理性;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有两
17、种结论:结论一认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由东方文明所导引的。西汉时期两条丝绸 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非、欧三大洲I,加强了丝路沿途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联 系;结论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由西方文明所导引的。欧洲主导下的新航路 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整体,加强了亚、非、欧、美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联系。不同结论的原因:经济全球化至今尚未有公认的定义;历史学家的个人学养、文化背景、国家立场;认识:两种历史结论都有其合理性;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近代以来,西方凭借在经济、政治、科技上的优势,其文 化也处于强势地位,一些重要的历史结论主要出自于西方的角度;随着中国经济的
18、崛起与政治地位的提高,中国在世界文化上的话语权会逐渐提升,我 们担负着文化崛起、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设计意图)设置历史“学术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学术争议并尝试做出推理与解释; 锻炼学生独立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运用;培养家国情怀。设 计指向的是:(1)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 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 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3)家国情怀素养水平3、4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 起来,立志为新
19、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1 .认识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教师讲述: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 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 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文化多样化,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 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 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基本概念;设计指向的是:历史解释素养水平1、2
20、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2 .解读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材料十二 人类过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 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 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 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文版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让现代信息社会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参考答案: 社会信息化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21、,我们在研究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时,要将其 技术的一面和社会的一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信息化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信息 化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许多灾难,我们在研究信息化的理论 与实践问题时,一定不能只看到技术的一面,而忽略了社会的一面。事实上,只有将注意力 放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上,才是真正抓住了构建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最本质、最 核心的动因。材料十三 我们这个时代常常被称为信息时代,但是,现有信息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控 制在十家大型跨国媒体公司卡特尔手中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通用电气、新闻集 团、维亚康姆集团、
22、威望迪集团、索尼、贝塔斯曼集团、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自由媒体公 司。1995年,好莱坞成功的向全世界10亿多人转播了奥斯卡颁奖典礼,全球信息 系统不仅能够将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而且也可以支配文化的输出。这种支配就使得本土文 化有可能被主要是西化的消费主义式的全球一致性所取代。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第 206-209 页教师设问:结合材料,试分析信息全球化对文化多样化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参考 答案: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文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促进文化的融合,保护世界文化的 多样化;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会威胁本土文化,破坏了世界文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案 高中历史 22 世界 多极化 经济 全球化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