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历史、现状与目标.docx
《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历史、现状与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历史、现状与目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东南亚华侨人与中华文化传播:历史、现状与目标华侨华人是传播中华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中华文化美誉度认同度、扩大中华文化吸引力影响力的战 略资源。目前,全球华侨华人有六千多万,其中分布在东南亚的有四千多万(1)张秀明: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的优势与路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8期。长期以来,华侨华人与中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亲缘血 缘业缘联系,对中华文化母体有着深层次认同。他们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架起了中国与 世界沟通的文化纽带与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入落实的大背景下,进 一步发挥华侨华人增进共识、
2、化解偏见、传递友谊的作用,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全方位、融合性和高质量传播,对 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避免认知落差、增进战略互信、维护自由贸易、拓展合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关于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群体传播视角分析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 的身份认同、资源优势、思想动机、基本路径、传播载体以及中华文化在不同国别的传播。二是从文化要素视角分析华 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特定因子的传播,如,中国沿海省份地域文化、妈祖文化、关公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武术文化 等的传播。三是从历史逻辑视角分析华侨华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这些研究多侧重于华侨华人对中华文 化或亚文化具体样
3、态的传播,关于语言文字、文化经典、精神内核、当代元素等文化传播元问题层面的系统化研究成果 比较少,关于中国与东南亚多边框架下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亦不多。本文从文化因子层面梳理华侨华人传 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状况,在中国与东南亚多边框架层面研究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遇到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旨在为如何在异质文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新的解读视角与实践指引。东南亚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住在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行为方式,使得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在当地传播开来。华侨华人不仅传播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中医中药、传统节日等
4、物质层面的文化, 而且传播书法、绘画、戏曲、舞蹈、武术、诗词、民乐、茶艺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彰显了中国人乐观进取、吃苦耐劳、 聪慧稳重、注重亲情等文化品格。这种传播不是平面的、碎片化的,而是把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因子立体地、全方位地播 撒到住在国。东南亚华侨华人围绕以下三个层面着力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一)中国语言文字传播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汉字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表意兼表象的文字,其本身就蕴含着中华文化 的原初镜像,与中华文化的诸多要素神合意随。华侨华人在使用中国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语言自我”,获 得中华文化的内省及认同。这种通过语言来强化族群认同的内在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有
5、学者曾对印尼华裔青少年学习汉 语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7%的人选择“是华人就应该学习汉语”(2)王爱平:印尼华裔青少年语言与认同的个案 分析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12期。这种强烈的民族认 同意识以及通过中国语言文字不断巩固这种意识,是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开枝散叶仍然保持民族习俗、热爱中华文化的重 要原因。随着华人社区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语言文字的使用圈随之扩大,并随着族群繁衍生息而传承下去。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日益紧密,2019年中国一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6415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0年为东 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二
6、大贸易伙伴(3)中国东盟贸易额持续增长东盟已成中国第2大贸易伙伴, 人民日报2019年8月1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 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活动将进一步繁荣,由此也将进一步提升汉语在东南亚的商用价值。 在此大背景下,东南亚多个国家逐步解封了华文教育,为中国语言文字在当地的大范围传播奠定了基础,而一大批由华 侨华人创办的高水平华校,又为当地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提供了平台。东南亚民众在与中国语言文字的长期接触中,深 切体验到运用中文表达思想和诉求的简便和实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当地语言体系中加入了大量中国语言元素。在印尼 语和马
7、来语中,都有大量来自汉语的借词,而且这些借词集中在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数字、交际角色、事物概念和各种行 为上。这些借词生动反映了华侨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状况、生活轨迹,表明汉语在东南亚仍有强大生命力。由此可见, 华侨华人日益成为文化沟通使者,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搭建了天然的语言桥梁。(二)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和神话故事传播中国人素有“诗书传家”的传统,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时,携带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并通过创办书院、 开设私塾等方式,把中华文化经典和故事播散开来、传承下去。这些文化经典和故事以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明的生活指 向、优美的语言风格,在当地吸引了一大批中华文化爱好者,使其不断领略
8、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价值观。首先是传 播修身治世经典。中华文化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对于维系华人族群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宋元 时期开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移居东南亚的华商数量不断增加,以华人移民为载体的儒家文化广为传播,形成 了以中国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儒学文化圈。其次是传播文学经典。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古典文学是 中华文化的瑰宝,受到华侨华人喜爱,并经由他们传播到东南亚。杜甫、李白等伟大诗人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 加坡等国广受欢迎,当地文人结合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本土化创作,出现了“越南汉诗”(4)于在照: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学 之比较研究,广州:世界图书
9、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第30页。等艺术形式。相对于古典诗词的“阳春白雪”,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表现世俗生活的文学作品在东南亚影响更为广泛。比如,三国演义在 17世纪被华侨传入泰国后,很快被译成泰文,深受泰国百姓喜爱,一些泰国的作家和诗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的作 品,丰富了泰国文艺创作题材。蕴含在中华文学作品中的人伦理念、社会政治理想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民众。 第三是口述神话故事。早期华侨华人移居东南亚主要通过海路,由于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能否顺利到达往往只能听天 由命,他们往往会携带神像,祈求神明保佑,到达目的地之后,他们会进一步信神、敬神,并以分身、焚香等方式把
10、中 国宗教文化在当地传播开来。这种文化往往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开来的,华侨华人会特别祭拜与生存、生产、生活 密切相关的神灵,如海上保护神妈祖、财神关帝公、福德正神土地公等。此外,八仙、玄天上帝、太上老君等神祇,也 拥有众多信徒,从而比较完整地重建了神祇体系,使相关的神话故事在东南亚广为传播。(三)中华文化的当代元素传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中华文化中的当代元素在交往中 被越来越多的东南亚人所熟知,加之中国人开始第四次大规模移民东南亚的热潮,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增至400万左右, 这些新移民大多出生于社会主义中国,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推进了中华文化
11、当代元素的传播。从总体上看,这种传播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无可辩 驳地证明,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基底。这是继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经济腾飞的新教伦理解读、东南亚学者对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儒学复兴解读之后,对 于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又一文化解读范式。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吸引更多的关注与认同。第二,经过语境再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民族 复兴的内生驱动力,是以爱国主
12、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文化母体。但是,当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对儒学的简单 复兴,而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传统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语 境中的格式塔式重构。第三,经过扬弃的西方当代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 时精神上更加主动、认知上更加理性,对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能 够进行批判和反思,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误区和“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陷阱。这对于东南亚人民进一 步增强推动本民族文化现代化、更好地建设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信心也有较大借鉴价值。二
13、、东南亚华侨华人推进中华文化传播的现实状况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任何文化在新环境中的传播,都要考虑该环境中民众的传统观念、价值标准 和行为习惯,必须与当地文化深度磨合、融合,以获得本土化的适应性。东南亚国家的文化虽然同属一个地区,具有一 定同质性,但其多样性与差异性也非常明显。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时,要从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期待框架”中、 从其固有的文化接受模式中确定传播途径与方式。东南亚华侨华人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中华文化的融合式传 播。(一)推进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国家日常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之融合,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品质中华文化以世俗生活为起点,又以世俗生活为归宿,是
14、生发于“乡土中国”的一种文化样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符号的形式把民族集体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再现出来,从而满足身份归 属的深层次需要。同时,这种再现又融入了东南亚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了多元族群共生需求,为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许 多新的元素,进一步提升了生活品质。一是把中华传统节日融入当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三 个传统节日,华侨华人对此极为重视,以年糕、粽子、月饼等味觉符号和舞龙舞狮、赛龙舟、祭月拜月等行为符号不断 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记忆,丰富生活内涵。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春节是隆重节 日,也是国家法
15、定休息时间。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成为联结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而且成为增进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 的重要桥梁。二是把中国流行文化融入当地。华侨华人在推进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时,除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神标识,还非常重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影视、时尚、网络文学、社交媒体等在当地民众特别是青年中的传播。近 年来,中国制作的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风靡东南亚华人圈。在华侨华人影响带动下,不少当地人也开始“追剧”,甄姨 传延禧攻略如懿传陈情令等作品在东南亚国家有一定观众基础,对于当地民众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 起到重要作用。三是把中国文化平台融入当地。近年来,中国的工具、视频(包括直播和短视频)、视频编辑以
16、及图书类 App在东南亚市场占有很大市场份额。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们在当地的率先使用和带动 推广,并在文化平台的本土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在华侨华人规模不大的世界其他地区,相关平台的影响力就没有 如此突出。(二)推进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之融合,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形象近代以来,大部分东南亚国家都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普遍面临族群延续、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危机。西方殖 民者把其法律体系、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强行移植到东南亚地区,企图从根本上销蚀与瓦解传统社会结构。但也应当看 到,即便是在西方殖民统治最严厉的时期,中华文化对于东南亚国家社会治理仍然有
17、着广泛影响,而在西方殖民统治结 束后,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入了。一是孝文化的影响。历代中国人都强调“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中 华孝文化在东南亚广为流传,孝经是较早传播至东亚各国的儒家经典之一。越南阮朝皇子阮绵得于1871年撰写了 孝经立本,成书之时,越南正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之下,西方社会治理理念与制度对越南以血缘为纽带的农耕经济模 式与社会管理方式构成了严峻挑战。阮绵裔试图通过提倡孝道伦理,规范国民行为,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凝聚力,以抵御 殖民主义的冲击。东南亚各国独立后,绝大多数国家从形式上采取了民主政体,但中华孝文化在社会治理中仍然起着重 要作用。二是民本思想的影响。“民为贵,社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南亚 华侨 华人 中华文化 传播 历史 现状 目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