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稷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 两大“政治,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分封制,“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郡县制,分封制 是以血缘为根底的贵族政治,郡县制重视才能和政绩,属于官僚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 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项
2、;郡县制不是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维 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应选B项。1 .秦汉代发行铸币的根本情况如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文帝五年(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郡国五铢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认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认,所以A不正确,科举制加强了 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所以B不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
3、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 德,所以D不正确,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科举制21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的儿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 结合材料中20130亩占户数比例的74. 1%,可推知这局部应该是自耕农土地,所以选A项。通过对材料 数据的分析可知,131亩至300亩以上的土地所占的比例较小,故不能得出B项。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 溃,故C项错误。D项从材
4、料中无法得出。【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表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学生易错选B、C两项, 主要原因是学生无视了材料数据,不知道多少亩土地算是自耕农。22 .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假设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假设出身举人,便随意 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那么随意提 出要求。这实质上
5、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表达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 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 C说法错误。23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 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北朝时,北方经济开展水平远超南方,故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 唐中期,随着经济重
6、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江淮茶大量北运,茶铺及饮茶人增多,这 说明饮茶习俗北传并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拟普遍,“南茶开始 北运与此矛盾,排除A项;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且可能相互影响,但仅从饮茶习俗的趋同不能 说明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排除B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开展水平超越北方成为新的经济重心,且材料只 反映南方饮茶习俗对北方的影响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开展水平比拟,排除D项。应选C项。24 .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表达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
7、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也展现了唐代美术开展水平, 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c项正确;西域指新疆以及更西的地方,?步辇图?的画面上没有反映 西域风情,A项错误;?步辇图?中没有表达市民生活和市井风情,B项错误;?步辇图?中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的情景,没有表达浪漫主义重视想象、突出情感等特点,D项错误。25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 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
8、时 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 的社会风气。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 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材料分析题(共42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 题。材料一(隋
9、创进土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那么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 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魅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假设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绮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那么虽富不 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 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 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10、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 举者,那么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 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 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 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1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根本看法。分
11、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评述。【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开展完善;选拔方式标准;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 的社会根底;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 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表达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 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开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
12、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 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 需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语言概况能力,“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多年,至 1905年被宣布废除说明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不断开展完善;“防闲之 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科举制选拔方式标准;公平(公正。(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 概况能力,材料二文字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三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 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依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 社会根底;促进社会稳定等
13、积极作用。3)依据材料四文字“此其选之精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土,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不难看出梁启超对科举制褒贬皆有的观点,即科举制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是其 所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 变通科举折?,不难判断出梁启超建议改科举、培养实用人才、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其原因在于西方充分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 即用考试方式选才,表达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而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废除那么因为其长期以来集 聚的大量弊端,即八股取土束缚思想和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
14、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在民族危机和 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难逃被废止的命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 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 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那么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 立,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
15、如语言,语言 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 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阔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 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彝?中国通史?请答复: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决的原因是什
16、么?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 果的根本因素。【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立新制度;变法彻底, 成效明显。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 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 的信心与勇气。【解析】【详解】第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 “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 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
17、制度创立最有功作答。第(2)题的第一小问 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风俗至陋 “孝文仰 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勇作答。第3)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 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赤侧五铢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开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代发行铸币的根本情况表可知,从秦朝和汉初的不垄断到武帝建元元年的不准 私铸,再到武帝元狩五年的由郡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运城市 稷山县 稷山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699721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