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陕西省白水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2022届陕西省白水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陕西省白水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亳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I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沿着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把五星红旗 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
2、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伟大壮举。电影攀登者并未对1960年的这一次攀 登过程过多着墨。事实上,中国登山队前后进行了四次行军,前三次分别到达了海拔620米、7600米和8300米的高度, 而从7600米开始,我们的队员就已经在刷新中国登山的新高度。最后一次行军在I960年5月24日。1975年,中国登 山队重回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 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赤脚踩在队友身上向上攀登。与电影攀登者中的曲松林一样,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 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电影攀登者将I960年和1975年两代中国登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
3、在一起。1960年前,已 有不少攀登者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登顶,但中国境内的北坡却从未有人征服过。国际舆论中出现质疑边界划定的不 和谐声音:“如果没有中国人能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们如何证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尽管1960年国家正面临着 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依旧“刻不容缓”。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人类 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摘编自比电影精彩,他们是真正的中国攀登者材料二:B项,“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错误,依据材料一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人类极限 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
4、可知,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还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故B 项表述不全面。故选B。2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 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B项,“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错误,依据材料一 “1975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在这 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可知,原文并没有说“为世 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故B项无中生有。C项,“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越小”错误,依
5、据材料二第二段“二号营地设立在7790 米的地方” “三号营地海拔7900米” “四号营地海拔8300米”可知,三四营地之间就比一二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大,故“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越小”概括失当。D项,“所以到了高原不能剧烈活动”错误,依据材料三“所以,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可知,D 项说法太绝对。故选A。3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 困难”,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需要克服的的困难等,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依据材料一 “1960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
6、峰的任务依旧刻不容缓”,可以概 括出要点。依据材料一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 材料三“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到胸闷气短,脉搏亦可增至” “进入高原后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可以概括出要 点。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6500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 “这里是攀登珠峰最 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大风口 ” “三号营地海拔7900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始使用氧气” “在这个海 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
7、” “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常困难”,可以概括出要点。【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 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 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2、1. C. C2 .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为世界减贫 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国家为扶贫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贫困治理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采用多元 扶贫方式。【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 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 比对,做出判断。C项,“成正比”是错误的。由材料二图二可知,年龄在7080岁贫困户的数量为不到200户,而80以上的贫困户的 数量为40多户,所以贫困户的数量和年龄不成正比。故选C。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 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
9、览选 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C项,“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是错误的。由原文“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 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可知,虽然北欧和西欧能最大程度上从制度上发挥兜底 作用,但也存在这自己的问题,所以北欧和西欧与美国的模式相比各有利弊,不能说哪种模式更好。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重要信息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 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然后筛选材料中的有关内容,然后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由材料一 “精 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
10、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L7%。筌 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 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 的”可知,中国在精准扶贫中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比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 困明显缓解。由材料三“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 模式”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
11、元化扶贫方式。由材 料一 “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 评估体系”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在政策和贫困治理机制方面都为别的国家提供了借鉴的模式。3、1.写了种子在没有接触土壤之前,看起来没有力量,渺小、微不足道,不被人重视;与后文种子接触土壤之后, 所表现出来的繁衍的奇妙、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力量构成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读者的好奇 与探究之心,明明题目是种子的力量,却先提种子没有力量。那么作者所说的种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2 .用声音、我的感受、动作,侧面写种子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惊,给人一种真实惊骇的现场感
12、;(用自己的亲身经历 见证了种子的神奇力量;)动词的运用非常贴切,“鼓散” “鼓开” “滚落” “泻” “铺”,给人遐想与强烈的视觉 感受,充分表现了种子力量的强大;为下文写“播在心地的种子”做铺垫。3 .传播种子,延续种类,呈现出奇妙的繁衍生命力量;善于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为了谋求发展,呈 现出的令人惊骇的向上的力量。4 .心地就是人心。我们要时时警惕,保持审慎与敬畏,不让邪恶、贪婪等丑恶的种子在内心滋生蔓延;万一产 生这些念头,要及时“掘除”(彻底根除),不让它生长。像古人所说的,“置之圆则圆”,培育善与爱,让人心流 淌着理性与向上向善。【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
13、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 亮点,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 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 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从内容上看,本文开头写到“种子在未撞触到土壤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力量可言的。尤其,种子仅仅是一粒或几粒的 时候,简直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不起眼,谁会将一粒或几粒种子的有无当成一回事呢? ,这是写 种子在没有接触土壤之前,看起来没有力量,渺小、微不足道,不被人重视;从结构上看,
14、与下文写一棵柳树长在了鹰巢里,“那柳树的根是裸露的一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将柳树本身, 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写老职工家的麦芽破箱而出等体现“种子的力量”的事件形成鲜明的 对比,欲扬先抑;从效果上看,题目是“种子的力量”,开头却写种子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欲扬先抑,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读者的好奇与 探究之心:作者所说的种子的力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1 .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欣赏语言一般要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赏析,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 从结构方面分析妙处;注意要举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好处。画线句“十几天后的深夜,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将我从梦中惊醒。骇然奔入灶
15、间,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 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上铺了 厚厚一层”,这是写“我”看到“种子的力量”的惊骇的场面和震惊的感受,通过写声音“一声闷响,如土地雷爆炸”、 “我”的感受“骇然”、动作“奔”以及看到的场面“但见那木箱被鼓散了几块板,箱盖也被鼓开,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膨胀并且发出了长芽的麦子泻出箱外,在地铺了厚厚一层”,通过侧面描写生动地 写出种子的力量带给我的震惊,见证了种子的神奇力量;其次,动词运用非常贴切,“鼓散”“鼓开” “滚落”,写出种子的力量之大;“泻” “铺”,给人强烈的视
16、觉感受, 引人遐想,这小小的种子是怎样一点一点积蓄力量,而后终于“爆发”的;从结构上看,这段描写为下文写关于人的“心地”以及种什么种子的联想做了铺垫,既然种子的力量如此骇人,那么 人就应当警醒,不要在“心地”种下“仇恨”等邪恶的种子。2 .本题考查梳理文本结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给文本划分段落层次,抓住每一层的关键句 子概括层意;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答案。本文6一7段,写“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居然能乘伞飞行而某类披绒的种子,又是为了容易随风飘到更远处, 占据新的领地,“它们怎么那么善于生存呢?被鸟啄食下去了,被食草类动物吞食下去了,经过鸟兽的消化系 统克服种种条件的恶劣性
17、,生长为这样或那样的植物”,传播种子,延续种类,呈现出奇妙的繁衍生命力量; 第810段,写一颗落到鹰巢里的种子,竟然长成“树干碗口般粗,三米余高”的柳树,并且“那柳树的根是裸露 的-粗粗细细地从巢中破围而出,似数不清的指,牢牢抓住巢的四周。并且,延长下来,盘绕着枯死了的老松的干。 柳树裸露的根,将柳树本身,将鹰巢,将老松,三位一体紧紧编结在一起,种子善于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存能力; 第1114段写了关于种子的两件事,一是宿舍砖地下的麦子“不但在砖下发芽生长,而且将我们天天踩在上面的砖 一块块顶得高高隆起,比周围的砖高出半尺左右”;二是老职工家的木箱里的麦子得了一点点雨水,竟然鼓散了木板, 鼓开
18、了箱盖,“压在箱盖上的,腌咸菜用的几块压缸石滚落地上”,为了谋求发展,种子呈现出的令人惊骇的向上的 力量。3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 度来回答,前提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 握文本的内容。结合文本“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可见“心地”就是“人的心”;结合文本“那种子可能是爱,也可能是恨;可能 是善良的,也可能是憎恨的,甚至可能是邪恶的。比如强烈的贪婪和嫉妒,比如极端的自私和可怕的报复的种子 播在心地里的一切的种子,皆会发芽、生长使人心遭到破坏” “唯一行
19、之有效的措施是,时时对于丑恶的邪 恶的种子怀有恐惧之心”,由此可见,我们要时时警惕,保持审慎与敬畏,不让邪恶、贪婪等丑恶的种子在内心滋生 蔓延;结合文本“因为人当明白,丑陋的邪恶的种子一旦入了 心地,而不及时从心地间掘除了,对于人心构 成的危险是如癌细胞一样的”,万一产生这些邪恶的念头,要及时“掘除”(彻底根除),不让它生长;结合文本“人 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一一古人在理之言也”可知正确的做法是,像古人所说的,“置之圆则圆”, 培育善与爱,让人心流淌着理性与向上向善。【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
20、念;设问句,提醒注意, 引发思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夸张,烘托 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反复, 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 睛的效果
21、。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记 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 发或交代)4、1. D2. BB3. (1)陆炳骤然显贵,与他同级的官员多属父辈,陆炳表面上尊敬对待他们,慢慢用计策除掉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 (2)按照惯例,锦衣卫官应排列于西侧,世宗因陆炳的缘故,特地命他到上坐,班位列于二品后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
22、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 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夜四更”表示时间,“火”是起火的意思,主语为“行宫”,“四更”后面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从官”,是随从官员的意思,为“不知”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句意:夜间四更时,行宫起火。随从官员仓猝之中不知道世宗在哪里。陆炳推开门背着世宗而出。世宗从此对陆炳更 加爱幸。故选Do.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 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23、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 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第一名称为解元”错误。会试第一名称“会元”。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 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 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故选B。1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皇帝居然没有过
24、问这件事情”错,皇帝下诏不许追问这件事。结合“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 分析,陆炳曾经捶杀兵马指挥,被御史纠劾,世宗下诏不让追问。故选B。2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贵”,显贵;“同列”,位次相同;“父行,多属父辈;“阳”,表面上;“敬事”,尊敬对待;“之”, 代词,他们;“徐”,慢慢的;“以”,介词,用;“去”,除掉;“其”,代词,那些;“易”,看不起,轻视。(2) “故事”,惯例、旧例;“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陕西省 白水 适应性 调研 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