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四川方言探究.docx
《【讲义文稿】四川方言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四川方言探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的义文稿】四川方言探究1四川方言的形成四川方言概说四川方言又称巴蜀方言,属北方方言。四川地处中国西南部,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呢?语言学概要一书表明, 任何语言都不是绝对的统一体,语言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缓慢的变化过程。受不同交际语境影响, 或适应语境的需要,在进行言语表达时会产生有别于语言常规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叫作语言变异。而语言变异有一类 叫作地域变异,语言的地域变异形成了地域方言。地域方言受社会历史、山川阻隔、战争与动乱等因素影响,四川方言 就是这样一种区域性方言。1.1 人口大迁移对四川方言的影响巴蜀地区发展史上曾多次出现北方人涌入的情况,在此不做赘述,简单叙述一下历史上
2、的人口大迁移对四川方言 的影响。(D周初,巴蜀与中原地区便有了联系。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伐纣,实得巴、蜀之师。tn由此观之, 有文字记载后,商周时期巴蜀与中原地区已有了密切的联系。(2)秦灭巴蜀后,中原制度和政令逐渐传入蜀地,大批中原军民开始向蜀迁徙。一时间,蜀地出现了古蜀语和华 夏语并用、相互渗透之局面,并在西汉末年形成较为统一的特色的蜀语2。(3)曹灭蜀魏汉。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时期,大量人口因战乱频繁入蜀。(4)唐宋时期,这是奠定巴蜀文化的关键时期。在唐朝战乱的影响下,大量北方居民到蜀地躲避战乱。著名文人 诗人王维、孟浩然、杜甫都有入蜀经历,“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也入蜀避难,
3、由此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大批北方 文人士子、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区的融合,造就了巴蜀地区在习俗、文化等方面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的特色。 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巴蜀语言,也受到了北方人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并定型。(5)元末明初,再次发生大量北方移民入川现象,对四川方言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经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考证, 清朝以前入川的移民有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导致大批湖广籍乡民和安徽、陕西籍部分 军民留居四川,并带来本土方言。由于湖北籍人较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代前期移民入川,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 话形成打下了基础。(6)清初“湖广填四川”,这是众所周知
4、的由南方两湖移民大量进入巴蜀的大迁移,此次迁移,基本确立了四川方 言的形态,也标志着南北文化在巴蜀地区融合的基本成型。由于清代以前,入蜀的移民以两湖、广东、陕西等地为多,其中以湖广为主,尤其是大量来自湖北的移民,在与 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相互渗透与融合,经过较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体系,一般称之 为四川话。2四川方言的特殊语言结构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四川话有许多普通话里所没有的特殊语言结构。2. 1语法层面2.1.1 关于“得”,动词+不+动词+得+来;动词+得+来;动词+不+来在四川方言中,“得”用作助动词,表示“能、会、可以”等表示意愿的意义,“得”
5、的不同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甚至情绪3。(1)得+动词(+宾语)。例1:得行能行/可以这个数学题多简单的,我做得来这数学题很简单,我能做。勒闷得罪人的事,我才不得做呢这么得罪人的事情,我才不会做。这里的“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会、能、可以”;它的否定形式一般就是不得+动词(+宾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 会、不能、不可以:这里“来”充当补语,若有宾语,一般出现在“来”之后。(2)动词(+不)+得。例2:你自己去不得行蛮,又不是走不得路你自己不能去吗,又不是没法走路。这台电脑还用得这台电脑还能用。这里的“得”相当于普通话中“能,能够”的意思,表示(不)具备某种能力。(3)动词+不+动词+得+
6、来;动词+得+来;动词+不+来。例3:打不打得来篮球会不会打篮球?吃不吃得来猪肉能不能吃猪肉/能不能习惯吃猪肉?弹得来钢琴会弹钢琴。说不来四川话不会说四川话。这三种特殊句式可以有三种意思(语气):疑问、肯定、否定语气。分别表示的是“会不会”“会/能/习惯”“不会/不能 /不习惯”。但不具体说明词义,而是通过动词和构词结构形成组合关系来表达语义。因此,“来”在现代汉语中来表动作趋向、目的等,而在四川方言中,“来”无具体意义,更多作为补充修饰。综上所述,“动词+不+动词+得+来;动词+得+来;动词+不+来”的结构在句中通常作谓语或补语,表示动作进行或 实现的可能性。“得”大多用作助动词,表示可能、
7、意愿、习惯,又或是能够胜任,具备某种能力,“来”在句中充当补语的 作用。2.1.2 关于双音词结构和单音词结构的提问式语句,普通话与四川方言词汇异同单音词: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一个音节即可表示一定意义。例如:打、拍、揍。双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以原有词汇作为语 素之一,合成双音词。例如:率一率领,亡逃亡等。(1)单音词普通话与四川方言异同。单音词多以形容词和动词形式构成提问式结构句,普通话与四川方言句式结构基本一致。一般句式结构以“A+吗” 或“A不A”呈现。例如:冯大娘,我们要去公园晨跑,一起跑吗?冯大娘,我们要去公园晨跑,你跑不跑?
8、(2)双音词普通话与四川方言异同。双音词多以形容词和动词形式构成提问式结构,普通话和四川方言句式结构略有不同。普通话句式多采用“AB不 AB”形式组成句子结构,四川方言句式多采用“A不AB”结构。普通话:AB不AB。例如:安静不安静,狡猾不狡猾,答应不答应,听话不听话。四川方言:A不AB。例如:安不安静,安不安逸,答不答应,听不听话。例4:因因在你们家玩耍,她听话不听话,有没有闯祸? 因因在你们屋头耍,她听不听话哦?可见,单音词 结构的提问式语句,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别无二致,双音词结构的提问式语句,二者存在差异,其中普通话语句的四川方 言更趋向于严谨规范。2.1.3 四川方言中限定词语“只有”的
9、运用以“只有”为例,“只有”是通用语,“只”为副词,“有”为动词,由二者构成词组“只有”,在四川方言和普通话中都较常 使用。二者之间有同有异,书面用法一致,但是句法形式存在差别,显示了四川方言的独有特色。(1)四川方言中“只有”与普通话中“只有”意思一致。例如:他身边只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娃子。这里“只有”作连词, 其用法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与共同语一致。(2)句法形式存在差别。用于复句的条件分句,表示某种结果产生的必要条件,以及某种情况产生的必然结果。 例如:只有你好生读书,才能成才。用于主语前,强调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具有某种情况状态下独一无二的人、事物。 例如:只有爹爹一个人,似乎不大高兴她。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义文稿 讲义 文稿 四川 方言 探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