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角度探究乡村文化遗产传播.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从纪录片角度探究乡村文化遗产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纪录片角度探究乡村文化遗产传播.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股酬神做影材如葡嘀一、乡村文化遗产概述(一)乡村文化遗产概述乡村遗产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术语,而是将文化与自然遗产概念引入乡村的结果。在我国,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 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遗产是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也是研究乡 村人地关系的可读文本。它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当地居民通过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作用于一定自然环境而形 成的,不仅包含山水、建筑、植被等有形要素,更蕴含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人文要素。乡村遗产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 而是一个处于乡村地区的多种遗产的综合体,是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可以被认为是乡村地区实际或潜在的自然与 文化、物质与
2、非物质资源组成的集合。(二)乡村文化遗产的特征我国的乡村遗产不是单纯地存在于某个时代,而是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的。比如, 对于历史建筑来说,每一次的修缮维护都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初始的建筑物上进行的;对于非物质 遗产来说,每一次师徒传授的过程,都损失了部分师父的经验智慧,而增补了徒弟的体验和反馈,这些都可作为乡村遗 产价值动态发展的表现。2 .实践性、经验性乡村遗产的维持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经验性,在生产生活中继承和发展是它的重要特征。在熟悉的环境中, 一代又一代人将无形的生活智慧与经验内化成知识、规范、记忆与信仰,并通过土地利用、居住饮食、婚丧嫁娶、
3、节庆 祭祀等习俗活动,在代际传承中不断地巩固与重构。3 .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其不仅限于建筑和景观等物质形态,某种耕 作习惯或起居方式也可以作为遗产被解读,其中内含的是存于乡间的生产知识和生活智慧。这也表明除了传统建筑、历 史遗存等物质价值,以人为主体对象的生存智慧、生活哲学、生活习惯等也构成了乡村遗产重要的非物质价值。二、乡村纪录片发展概述(一)乡村纪录片的概念界定纪录片是一种利用现实和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的方法,通过现实记录和历史再现的方法,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详细记录了现实和历史资料。纪录片不仅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形象性,
4、而且兼具故事性、趣味性与艺术性,是一种重 要的具有文献史料价值的影像传播形式。目前,学界对乡村纪录片的定义并没有统一标准,但已有不少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探索。欧阳宏生认为,乡村题 材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做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用真实的叙事手法引发人们认知与思考的电影或电视 艺术形式,在乡愁文化、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传播使命。刘忠波认为,乡村纪录片是以乡村题材为核心,以乡村、 农业和农民为内容的纪录片,也可以称为乡村题材纪录片。由此可见,我国乡村纪录片大多是通过写实的手法,运用镜 头去完整真实地记录乡村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文化面貌呈现给观众。
5、作 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乡村纪录片具有较强的保留乡土集体记忆的功能。(二)我国乡村纪录片的发展概况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乡村题材的纪录只是零星地记录一些乡土地貌与民族风情,整体呈现新闻资料式记录的 特点,并且影响不够系统,趋于碎片化。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养蚕长江名胜秋收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或是 介绍劳动生活,或是展示乡村民俗,或是介绍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参考意义,但在制作技术上略显粗糙, 内容上也比较单薄。20世纪5070年代,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政府组织拍摄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题材纪录片作 品。在19561966年十年间,共拍摄完成低族凉山彝族黎族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等
6、16部少 数民族纪录片。这些纪录片选取的都是典型的村寨和群体,详细记录了各少数民族的自然风光、服饰建筑、婚丧嫁娶、 习俗信仰等内容。1958年5月1日,纪录片到农村去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这是我国电视屏幕上播出的第一部新闻 式纪录片。这一时期的乡村纪录片的题材以反映民族习俗与农村建设为主,同时政治色彩比较浓烈,风格较为单一,但 也为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乡村纪录片的政治色彩慢慢减 弱,创作题材逐渐转向记录底层人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关注对象变成了现实中生活的人,个人叙事成为这一阶段乡土纪 录片的创作主流,
7、“解说词+画面”成了这一时期乡村纪录片的主要表现形式。王海兵执导的纪录片藏北人家(1991), 通过记录一家人的生活场景,向人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状态演进中的过去时,描绘了底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况,对 改革开放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提供了反思的契机。该时期的乡村纪录片贴近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情感, 创作者的个人风格较突出。21世纪初期,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使乡土文明陷入发展困境。城乡冲突、农村的生活现状与困惑、农村教育、留 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热点问题成了乡村纪录片创作者关注的焦点。王海兵在山里的日子(2000)中记录了一段四川 大巴山小村庄人们的生活场景,该纪录片共分为冬闲回乡嫁女农忙收
8、获5个小集,真实还原了大 山深处村民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该时期的乡村纪录片常常采用“跟拍”的手段,以主人公视角为叙事视角,更多是对乡 村底层人物的生活进行创作和思考。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纪录片在不断向多元化的表达风格探索,同时,“乡愁”“乡村集体记忆”“回归 自然”等主题成了贯穿乡村纪录片叙事的重要线索,故事化叙事成了主流形式。袁建荣、张维导演的梦回古村(2015) 选取了江浙一带具有浓厚中国历史文化的古村落为拍摄地点,在纪录片中用真实平凡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语言展现了村 落里原始的耕作、传统的祭祀、淳朴的民风和安宁平和的村民生活,采用了延时摄影等拍摄手法,将古村的风景、民风 民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纪录片 角度 探究 乡村 文化遗产 传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