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结肠解剖(共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结肠解剖(共6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六章 结 肠第一节 结肠的解剖及生理一、 结肠的解剖结肠(large intestine)起于右侧髂窝内续于回肠末端,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成人结肠全长平均约150cm(120-200cm)。其功能是吸收水分,分泌粘液,使食物残渣形成粪 便排出体外。盲肠、结肠、乙状结肠位于腹腔内。结肠上起自右侧髂窝与回肠相连,呈M形将空、回肠环绕在内,下与乙状结肠相连。结肠各部位管径不一,盲肠最粗,管径约6-7cm,逐渐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约2.5cm,这是结肠肠腔最狭窄部位。 图6-1 结肠的区域分布 图 6-2大肠的解剖在盲肠和结肠的肠壁有三个特征:1、结肠
2、带:为肠壁纵行平滑肌集中形成三条肉眼可辨与肠壁纵轴平行的狭窄纵行。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2、结肠袋:因结肠带短于肠管六分之一,而牵拉肠壁形成节段性的囊状膨出,称为结肠袋;3、肠脂垂:由结肠带两侧浆膜下脂肪组织聚集而成的大小不等小突起,悬挂在结肠袋侧缘;整个大肠约有100-50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和盲肠附近;以上三个特征性结构是区别大小肠的重要标志。(一)盲肠:盲肠(cecum):位于右侧髂窝,是大肠的起始部,也是最粗,最短、通路最多的一段,长6-8cm;其下端膨大的是盲端,左侧(内侧)有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开口处粘膜形成上、下两襞称为回盲瓣,可防止小
3、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亦可防止盲肠内容物返流到回肠。在回盲瓣下方约2-3cm处有阑尾的开口。盲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但没有系膜,故有一定的活动度,高位时可达肝右叶下方,低位时可伸入小骨盆内;小儿盲肠位置较成人高。(二)升结肠(ascending colon):起于盲肠,长约12-20cm,肠管沿右侧腹后壁上行至肝右叶下方转向左前下方形成结肠肝曲,又称为结肠右区,再急转向左移行于横结肠。结肠肝曲内侧靠近十二指肠球部。升结肠为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及两侧有腹膜遮盖, 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活动性小,当升结肠病变时常累计腹膜后间隙。升结肠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肠袢;外侧与
4、腹壁见形成右结肠旁沟;上通肝下间隙(肝肾隐窝),下达髂窝或盆腔。(三)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自结肠肝曲起(结肠右曲),先向左下横过腹中部再向左后上至脾下方,形成开口向上的弓形,在脾的内下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脾曲,又称结肠左曲,与降结肠相续;长约40-50cm,为腹膜内位器官,后方借借肠系膜附着胰腺,前方被大网膜覆盖;是结肠最长最活动部分,其中部有不同程度下垂,老年或瘦长体型者可达脐下,甚至盆腔。横结肠上方与肝右叶、胆囊,胃和脾相邻,后方与胰腺及十二指肠水平部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因此常随胃肠的充盈变化而升降。 图6-3 回盲部 图6-5 乙状结肠和直肠(四)降结肠(des
5、cending colon):自结肠脾区沿左肾外侧缘腹后壁向下达左侧髂嵴水平移行为乙状结肠,长约20-25cm。降结肠术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左侧肠系膜窦和空肠肠袢,后方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连,外侧为左侧结肠旁沟,此沟上被膈结肠韧带阻隔,下与盆腔相通,此沟积液是只能向下流入盆腔。(五)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平左髂嵴处与降结肠相连,沿左髂窝下行穿过左侧髂腰肌、髂血管、精索内血管及输尿管前方降入盆腔,呈乙字形弯曲,平第3骶椎延续为直肠。上段较短,称髂结肠,下段较长,称盆结肠,其长度差异较大,长约20-70cm。乙状结肠属腹膜内器官,有较长的同名系膜连于盆骨侧壁,活动性大,有时可
6、发生肠扭转。 二 、结肠的组织结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在结肠袋之间横沟处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邹襞。结肠肠壁由内向依次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1、粘膜层:结肠粘膜向肠腔内形成较高的半环形邹襞,因不形成绒毛,故粘膜层表面较光滑。粘膜层分为上皮和固有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含大量的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小肠;固有层含多而长的肠腺和较多淋巴组织,肠腺开口在粘膜表面,为直管状,内还含有少量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潘氏细胞;固有层内淋巴组织发达,常可伸入粘膜下层。2、粘膜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3、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大量的血管
7、、神经、淋巴管及成群脂肪细胞,无肠腺。图6-7 结肠的组织学4、肌层:为内环、外纵排列的两层平滑肌,其厚度不一致,内层肌较厚,外纵肌局部增厚集中形成三条结肠带,带之间的纵行肌较薄。结肠之间的环行肌可独立收缩。结肠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纵行肌和结肠长度发育速度不相称和分布不均形成。5、浆膜层:为结肠外面,大部分以间皮覆盖,间皮下面含有大量脂肪细胞,形成肠脂垂。 三、结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一) 血管1、 动脉:大肠的血液供给主要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直肠动脉由肠系膜下动脉和髂内动脉供给。(1)、右半结肠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中结肠动脉。回结肠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
8、的终末支,沿肠系膜根内向右下分成回肠支和结肠支,结肠支与右结肠降支吻合;回肠支近回盲部是分为盲肠前、后动脉、阑尾动脉和回肠动脉,分别供给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和升结肠下段三分之一血液。右结肠动脉:位于回结肠动脉上方,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沿后腹壁腹膜后方向右横行于升结肠内侧分出升降两支,升支与中结肠动脉右支分支吻合,降支与回结肠升支吻合;供给升结肠上三分之二和结肠肝曲血液;有时右结肠动脉可与中结肠动脉何为一干。中结肠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后经胰腺下方腹膜后上升行经横结肠系膜内近结肠肝曲处发出左右两支,营养横结肠右三分之一,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横结肠由左、右结肠动脉分支供给。约有10%的人有副
9、中结肠动脉,从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或肠系膜下动脉发出。 图 6-10肠系膜上动脉 图6-11 肠系膜下动脉(2)、左结肠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根部下方约2-3cm的腹主动脉发出,行经腹膜后向左上至降结肠分为升、降两支;升支在左肾前方键入横结肠系膜与中结肠动脉吻合,供应横结肠末端和结肠脾区血液;降支与乙状结肠分支吻合,供给结肠脾区和降结肠血液。(3)、乙状结肠动脉:有1-4条分支。由肠系膜下动脉左侧发出,紧贴后腹壁腹膜深面斜向左下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内呈扇形分布,分别与左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相互吻合供应相应肠管血液。2、静脉:大部分静脉与动脉同名伴行。分布在右半结肠的静脉有回结肠静脉、右结肠静脉和中结肠
10、静脉,分布在左半结肠的静脉有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和直肠上静脉共同汇入肠系膜下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向上汇入脾静脉,在胰腺头后方与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会合构成门静脉。 图 6-12 肠系膜上、下静脉及属支 图6-13 大肠淋巴管和淋巴结 (二)、淋巴淋巴在结肠各部位的分布多少不同,回盲部最多,乙状结肠次之,肝曲和脾区较少,降结肠最少。结肠淋巴结与同名动脉伴行。结肠淋巴结按结肠部位淋巴结分为壁内淋巴结、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1、结肠淋巴管:在固有粘膜层或黏膜肌层附近,肠壁内小淋巴管将淋巴液汇流入结肠上淋巴结。2、结肠上淋巴结:离肠壁最近,位于结肠浆膜下也有人认为在肠脂
11、垂内,淋巴结体积很小。3、结肠旁淋巴结:收集结肠上淋巴结的淋巴液,位于边缘动脉和肠壁之间,是结肠癌转移的第一站。4、中间淋巴结:位于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周围,沿各结肠动脉分支排列,又称为右回结肠淋巴结,该淋巴结的淋巴液汇入各肠淋巴结。5、中央淋巴结:位于各结肠动脉的和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肠壁淋巴结经上述淋巴结群引流,右半结肠的大部分淋巴汇集在肠系膜上淋巴结,左半结肠的淋巴汇集在肠系膜下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与腹腔淋巴结的输出管共同组成肠干汇入乳糜池。有一部分结肠淋巴管汇入腰淋巴结进入腰杆;同级淋巴结之间和不同级淋巴结之间存在直接通路,所有结肠癌病人可发生跳跃转移或逆向播散等。(三)神经支配 结肠由肠系膜上、下神经丛支配。升结肠、横结肠来自肠系膜上丛;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交感神经来自肠系膜下丛;它们随结肠动脉分布于相应区域。结肠脾区以上肠管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结肠脾区内脏神经是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传入脊髓(T10S1)和脑;结肠脾区以下副交感神经来自盆内脏神经,经盆内神经传入脊髓S2S4。四、结肠及肛管的生理功能结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功能主要为右半结肠。结肠也能分泌碱性粘液润滑粘膜,也分泌数种胃肠激素。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