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 局、高瞻远瞩,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中央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提 供根本遵循。中央企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 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国有企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 局性的重大变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企业党的建设 切实加强,国资监管体制得到系统性重塑,企业发展方式发 生深刻转变,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 突破,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 企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 “顶梁柱”作用充分彰显,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构建 新发展格局中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姓党为民政治本色充分体现。一、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央企业迈 出高质量发展实质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 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二)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瘦身健体,加快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业 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特困企业处置,持续
3、 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有力促进企业 轻装上阵,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筑牢企 业高质量发展根基。1.有力有序剥离清退“两非”“两资”中央企业加强主责主业管理,扎实开展“两非”剥离专项 治理工作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清理处置,截至2022年 上半年,“两非”剥离完成率达99.7%。2012年以来通过产 权市场公开处置企业股权、资产共计9090亿元。截至2021 年底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子企业户数占比达93%,主业投资 占比达97%。2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和“处僵治困”任务国有企业承担了全国约80%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提 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十三
4、五”时期,中 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 19亿吨, 整合煤炭资源2.8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0.5万人。全 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实现整体扭亏盈 利。全面完成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任务,中央企业重点 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 8%, 1400余户亏损子企业整体实现 大幅减亏。3 ,持续深化压减工作建立中央企业压减工作长效机制,截至2021年底,累计 减少存量法人19965户,占比38. 3%,管理层级全部压缩在 5级以内,基本扭转了法人户数无序增长的局面,实现了户 数增长与经营发展速度基本匹配、管理链条与资产收入规模 基本匹配。为推动中央企业再瘦身、再
5、优化,国务院国资委 印发专项工作方案,启动新一轮央企“压减”工作,下决心 清理退出一批企业、优化整合一批企业、重点监控一批企业, 进一步精简法人户数,力争将集团公司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 以内、大多数企业法人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同时,深入推 进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截至2022年6月底,清理退出 长期不分红的低效无效参股股权1236项,累计收回资金258 亿元。(三)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央企业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 核心竞争力,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
6、为构建现代产业体 系提供有力支撑。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卫星互联网 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网电力、航空航天、先进 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集成电路、高端机 床等细分领域实力明显增强。L持续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优供给。中央企业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加大技改 力度,全面提升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本质安全水平,推动 传统产业向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升级。数智赋能优效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开展国有企业 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推动柔性生产、实时制造等先进生产 方式加快落地。绿色转型优生态。大力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 业企业的节能降碳改造,电网企业开展绿电交易试点,电力
7、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市场机制建设,建材企业打造玻璃生产 零排放示范线,引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2 .持续加大新兴产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增长快。中央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结构调整 基金等作用,持续加大新兴产业投入,投资额由2017年的 69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 3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0%,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投资完成 额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80%o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快。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电子 商务、区块链等一批数字创新平台,创建物流大数据、海工 装备等协同创新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天翼云,发挥产业引领 带动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快。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子企
8、 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十 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凝聚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 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 强知识、人才积累,不断突破难题、攀登高峰,国有企业要 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 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 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担当、敢打头阵,以 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劲动能。(一
9、)“一个机制”夯实制度基石国务院国资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 势,专门成立中央企业科技工作领导小组,集结中央企业科 技创新力量,构建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在中央企业和科研人 员普遍关注的业绩考核、激励分配、资本金投入、改革试点 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将中央企业 的科研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创新团 队的工资总额单列,进一步激发了中央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推动落实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鼓励科技创新型 上市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加大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 力度;选取439户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改示范行动”,打造 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
10、新尖兵;加强政策精 准供给,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支持29家“重点支持类”策源地企业开展30个技术领域原 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支持中央企业牵头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工作,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870 项。(二)“两个提高”体现示范引领L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高中央企业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头号工程”, 20122021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 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 过10%,其中:2021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045. 9亿元, 同比增长16. l%o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34%提升到2021年的2.5%,中央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11、3%,央企 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力进一步增强。2 .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中央企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建成了以航天云网、中电 互联为代表的6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3左右中央企业设 立专业数字产业公司,5G通信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明显提速,核心电子元器件、核心工业软件等领域 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成绩 突出。如,南方电网以“电力+算力”支撑绿色能源供给体系; 国家能源集团瞄准“智慧+能源”生产,建成世界首套8. 8米 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世界首座智能煤矿地面集中控制中心, 9家煤矿入选国家示范智能化煤矿。(三)“三个一批”彰显创新实力L取
12、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1年,44家 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 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 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 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 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 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 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东风系列导弹等领域 涌
13、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 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 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 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3 .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中央企业深化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 拥有国内研发机构532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国 家技术创新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个,分布 在各个重点行业,在实验试验、检测实验等方面自主创新能 力明显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中央企业创新合作模式,牵头建立攻关创新联合体、产业 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累计建成700多个国家级 研
14、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资源高效流通,有力 促进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优化。如,神华集团、航天 科技、煤科总院等牵头建立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构建了煤炭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实现 了煤炭采掘关键装备本土化;中国钢研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开辟“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契约型合作机制, 有力推动冶金、机械电子设备等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4 .集聚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中央企业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持续推进科研人才培养和 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 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2021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07 万人,较2012年底增长53%
15、,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 程院院士 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四)“四个面向”支撑“国之大者”L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央企业坚决当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先行军、国家 队,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切 实解决一批产业技术短板弱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科技领军 企业。如在航天领域,仅用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 首飞,仅用3次载人飞行完成了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出舱 活动的跨越,仅用2次飞行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相对导航与交会对接精度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 ,面向经济主战场中央企业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优化国有
16、资本布局,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央企业 加速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聚焦先进核能、绿色低碳 电力装备、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 等重点领域,推动建设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原创技术 供给,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如,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加强研发 和集成创新,实现了 0. 12毫米全球超薄触控玻璃、0.03毫 米柔性可折叠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等新材料关键 核心技术突破和工业化量产,大大推进了相关制造领域的国 产化进程。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中央企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在社会发展、 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方面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
17、署提供科 技支撑,有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如,中央石油石 化企业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开发力度,保持了原油产量在年2 亿吨的基础上稳定增长,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保障了 国家能源安全。4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央企业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追求高品质生 活面临的现实问题,加强民生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为人民 生命健康、人口老龄化、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绿色可持 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统化科技解决方案。疫情发 生以来,中央企业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传染病应急反应机制, 在核酸检测、疫苗研发、药物器械研制生产等方面开展应急 科研攻关,短时间内取得多项突破。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 针对新冠病毒贝塔株
18、和德尔塔株灭活疫苗研发已迭代升级, 同时,mRNA疫苗的研发突破了关键节点;航天科工研发出高 性能ICU级别的重症呼吸机,并在移动医院基础上打造“负 压型模块化方舱医院”;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科、国家 电网等央企,分别发挥各自优势,提供“一网畅行” “一码 防控”等大数据分析服务,为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做好疫情 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澎 湃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 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纵深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建设并贯彻落实国企改革“1
19、+N”文 件体系,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 历史性突破,有力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了一 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幅提升活力效率,在许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形势要 求,中央企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 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中央企业高 质量发展导向鲜明树立,综合实力和经营效益不断迈上新台 阶,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规模质量效益齐头并进,国民经济发展“顶梁柱” “顶得住”作用进一步凸显1 .
20、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底的31.4万亿元增长至 2021年底的75.6万亿元,连续跨越了 40万亿、50万亿、60 万亿、70万亿四个大关,年均增长10.3%。中央企业营业收 入从22. 3万亿元增长至36. 3万亿元,年均增长5. 5%o2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中央企业构建起以“两利四率”(利润总额、净利润、营 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 率)为主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管理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导向, 加速推动中央企业从过去偏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向 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涌现 出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
21、一)实现三个历史性突破L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推动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 需要,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是推 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改革的前 置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集中力量破解划拨土地 处置、工商变更登记、资质资格承继等一系列制度性、程序 性难题,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 的职责边界,责权更加明确,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 本上得以确立,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全面升级。2 .首次实现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的重要内容,是因企施策推进改革的基本前提。党的十
22、八大 以来,中央企业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 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个类别,全面完成功能界定 与分类。有效解决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实 现了分类改革、分类监管、分类发展、分类定责考核,有力 提高了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促进和推动了中央企业同市场经济深入融合、经济效益与社 会效益有机统一。3 .总体解决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党中 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 业加强组织实施,持续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 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 社企
23、合一等问题,有力促进了企业轻装上阵,使企业更加公 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 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 离移交,170多万名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妥善安置,超 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二)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L推动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推动加强党的领导和 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 中央企业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突 破口,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现 代企业制度作为牵引性、根本性、全局性的任务抓手,加
24、快 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全面完成“党建入 章”,全面落实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全 部中央企业集团及重要子企业制定了党委(党组)前置研究 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确保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在制 度上有规定、程序上有保证、实践中有落实。2,推动董事会、经理层充分发挥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深化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 权,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外部董事队伍,专门成立专职外部董 事党委,体系化加强外部董事履职支撑,推动更好发挥董事 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经营决策主体作用,支持经理 层发挥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经营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央 企业 质量 发展 报告 202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