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玉溪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语文学科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命题人:试题研究中心李羽璇、高一备课组 审题人:试题研究中心邓元兵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
2、答的答案无效。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 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 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 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
3、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 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 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 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 合。儿面”。由“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
4、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 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 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封相赠,言内有五千 元,聊谢归还诚意”得出答案: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友人以钱酬 谢,他也拒不接受。由“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 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 “青年坚拒不受(谢礼一一5000元)”,得出答案: 坚持执着。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由“
5、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吗?“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得出答案: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的遗像鞠躬作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能力。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以及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小说的情节上来看,小说插叙“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 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 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交代古砚台的来历,使得情节有了波澜。从艺 术效果来看,“青年讲述的一段往事”是小说的插叙部分
6、,补充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使内容丰富 充实,也说明了归还古砚的原因,而且使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从人物塑造看,插叙的部分内容,表现出上一辈人的精神品格。“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表现了汪铭老先生的勇敢、智慧;“参天大树轰 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表现了伐木队长的牺牲、奉献;“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她感激涕零, 却坚拒不受”表现了母亲的朴实;“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 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表 现了队长的朴实、友爱。从思想内涵看,插叙
7、部分介绍了这段古砚情的由来,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令人感动,“青 年讲述的一段往事”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 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禳。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 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日:“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
8、也,不足与举。”去郑 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日:“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 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日:“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日:“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 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日:“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 江上之丈人乎!”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日:“子以玉
9、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拉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按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异宝)注禳(ji):事神求福的习俗。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 阖闾伐楚。技黍(tuWnshii):捏成的饭团。儿子:指小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B.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
10、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C.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D.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日/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甚恶,意思是地名很不好,“恶”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娇儿恶卧踏里裂”的“恶”字含义相同。B.去郑,意思是离开郑国,“去”,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去”含义不同。C.再拜,意思是再拜一次,“再”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再”字含义相同。D.每食,意思是每次进食,“食”与
11、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字含义不同。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意,请求君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丘”,最 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B.伍员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曾到过许国,许公不用语言而用唾的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C.江上打渔老人不肯接受伍子胥酬赠的千金之剑,司城子罕不肯接受宋国野人献上的出土宝玉,都是因为 他们“所宝者异也”。D.除了历史事实,本文还以生活实例等为论据,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 说明“其所取弥粗”。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1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13 .文章中伍员要在吃饭前祭祀江上老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答案】10.C11. C 12. D. (1)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2)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13 .对江上老人帮助自己行为的感激,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美,再寻老人不得的思念之 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
13、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 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耕而得玉”是指“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耕”和“得”衔接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D;“野人”是“请曰”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C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A.恶,不好。句意:地名很不好听;/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正确。B.去,离开。句意:离开郑国。去,表趋向的语助词。句意: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正确。C 再意思是两次。句意:再拜一次。“再”,第二次。句意: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 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
14、尽了。二者含义不同。D.食,进食。句意:每次进食。食,喂养。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 “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错误,文中“今以百金与拎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技黍矣” 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 “恶”,厌恶;“所恶”,所字结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的原因;此有道者之所以异 乎俗也”,判断句式。(2) “知”,同“智”,智慧;“弥”,越;“所取”,所字结构,追求的东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
15、概括信息的能力。本题需要根据“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日: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 丈人。丈人不肯受”“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 人乎! ”进行概括分析。由“丈人度之,绝江”可知,江上老人帮助伍员渡江,祭祀他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由“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日: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可知, 江上老人虽然帮助了伍员,却不肯接受他的馈赠,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老人拒绝高官厚禄诱惑精神的赞 美。由“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可知,伍员再也找不到江上老人,因此通过祭祀来表达再寻老人不得 思念之情。参考译文
16、: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 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 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 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 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 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伍员
17、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 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 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 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 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 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 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
18、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 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 “ (此江上丈人伪言也,因揣知必伍员,故作此 言以拒之耳)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 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 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 一块玉一绦司城f圣-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 下人的宝圾a,缕担国靠我个J纵 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 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
19、为的宝与众不同啊。”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 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 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注释】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居人下:指遭贬。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嫉妒,被贬
20、为长沙王太傅。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抒情多于写景,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情感哀切深至,感人至深。B.首联是说新年已至,思乡之心,更加迫切。“切” “独”二字奠定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C.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同”“共”二字表现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苦情状。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D16.新岁怀乡的心切。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乡心新岁切”与“春归在客先”两句,将作者的思
21、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漂泊在外的悲苦。“天畔独潸然”的“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颈联 两句即景生情,写诗人在荒僻的南巴只能旦暮与岭猿相为伴,与江柳共风烟,流露出天畔流落而孤苦悲愁 的心绪。横遭贬谪的愤懑。“老至居人下” 一句满含年老失意的辛酸,尾联又以曾因大臣嫉妒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的贾谊自比,迁谪的悲愤跃然纸上。前途未卜的忧思。诗歌最后一句说道: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 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 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描绘”错误。“岭猿同旦暮”,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
22、柳共风烟”,江边杨 柳与我共分忧愁。诗句中没有从声音的角度描绘“岭猿”,只是说诗人同猿猴为伴为伍。故选D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首抒情诗,写得自然而深切。至德三年(758)春,诗人宦途失意,遭贬南方偏僻之地,适逢新年到 来而作此诗。首联点出时间“新岁”,地点“天畔”,时诗人亲人在上都,己处贬所,新岁怀乡的心切,潸然泪下。“乡 心新岁切”以及颔联的“春归在客先”,有时不待我,春归我先之感,亦人之命不如春也,将作者的思乡 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天畔独潸然”的“独潸然”呼应“老至”,“独”字写出了诗人流落天畔,孤苦无依,潸然泪下的情状。 颈联以岭上啼猿旦暮之
23、哀切,江畔老柳风烟之迷蒙,烘托诗人的心境,尤为悲哀,更显愁惨,流露出天畔流 落而孤苦悲愁的心绪。“老至居人下”,诗人有感年华“老至”,反遭贬而“居人下”。新年伊始,天下共春,而仍滞留他乡, 升迁无望,悲愤郁积,不能自己。尾联用典,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自比,不由发出感叹,迁谪的悲愤跃然 纸上。“从今又几年”,不知自己还要在这贬谪之地滞留几年?至此诗人引颈遥望长安,归心不已,步履迟迟的徘徊背影已如在眼前,似可听见深深的长吁短叹,一句便道尽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不满、对仕途的担忧。(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的佳句描绘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玉溪市 一中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