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迢递蜀江深——《蔡京沉浮》中的经霜笔墨.docx
《剑门迢递蜀江深——《蔡京沉浮》中的经霜笔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剑门迢递蜀江深——《蔡京沉浮》中的经霜笔墨.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剑门迢递蜀江深一蔡颉浮中喻B霞薄寒浓霜:疑问与查考1 .恻然思之与活着的文字蔡京沉浮的写作本心,如山如陵,它关乎对政体、对人格、对寿数的判读。正是由于这一点,我决定从开头起就不吝篇幅地专题探寻该书内核。此书的自序里边,作者郑重写下了一段令人无法不恻然思之的介绍:我们有必要在塞满迷雾的纷纭复杂的历史语境中,来精细考察历史人物的形迹为一个奇特而复杂的历史人物 做一次精神图谱的透析,为其浇灌一尊铁铸的塑像就让他身着相服,站立在通衢道侧,瞪大眼睛,注视每一位行 人就我的感觉而言,作者的这种郁结走笔,和宋代沉浮应当是错杂交织着的,是要清晰又隐秘地传递一种沉重的声 音和根性的思考:历史的演进,无数次证明,
2、所有繁嚣都不可能永恒,任何眼里心中只有王士王臣的宗亲旧政权,最后都逃不脱覆 亡的命运。那些公侯,那些大人,谁能睥睨千古、功垂万世?走马灯般轮番登场的君主及藩属,又有哪一个不是如薄寒 浓霜、冰磕雪花,在烈日烤炙面前,终将化作袅袅雾气,消失无踪?唯一活着的,只有那些记录他们冠盖颔顼的沉默的文字。我相信,蔡京沉浮跟这些“经霜”的、沉默的,但始终活着的文字,同在。2 .写作想定与“终极真理”既然是“经霜”,首要的,就是全卷所述,必须是经过轻寒凝霜,在凛冽当中集结而成并留存至今的前朝旧事。蔡京沉浮的内我外物,是不是在努力地朝这个方向靠拢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作者该书“自序”中的文字经纬:“选择以蔡京仕宦沉
3、浮为线索,同时呈现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这是非常醒神的一种写作想定。但想定是一回事,最后能不能达成,则是另一回事。就像“在玻尔兹曼建立和发展 他的思想的时候,他关于原子的认识离终极真理还差得很远”。缘此,蔡京沉浮又能否顺利抵达“终极真理”的彼岸呢?我当然不希望在蔡京沉浮的定性问题上,遭人质疑。毕竟,我在摘要中其实已经陈明了相关判断:它是“史论”, 也是“文学”,甚至是“史论”和“文学”的合体;毕竟,我别无他途,只能不断选择相信,以接连推出何谈风雅蔡京沉 浮等多部著作而众所瞩目的陈歆耕,其强力展现的,不会仅仅是个体才气,一定还有士人清气,这样一位作者,应当 不会简单地目以皮相,只是罗列几桩陈迹,
4、描写若干故地,毕竟,即使是“何谈风雅”,也折射了其内心有着怎样一种深 长婉叹!反正,我在他那种骏骏以进的姿态后边,感受到了一位究心学人在寻求宋代信史时的严肃与法度。但愿,我能举出的事实和主张的理由都不会落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明面上的历史旧事,而且是真的可以实打实 地入于“史论”,同时作者运用的笔法,也是实打实地近于文学散章,是纵论古今、评说前人的超卓文本。我很高兴,自己坚持的这个说法,侧面得到了来自王伟先生(上海文联原党组书记)所发朋友圈的文字支撑。这 是因为,该书内容,包含了有宋一代非常重要的许多史实,它是“某种坚硬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描述”。甚至,从开头到结束,整部书都是和宋代的朝廷兴替更是
5、和蔡京的个人沉浮紧密相连的。当然,要夯实证据,还必须让该书的“经霜”笔墨大显神通。作者会让我失望吗?剑门迢递:“史论”与“文学”宋代历史是一个超巨型系统,要对它进行高水平判读,特别是最后要将这种判读凝华上升为“史论”,甚至还要赋予 其相当意味,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学表达,既要有批评高度,还需含学术镜鉴,则相当不易。陈歆耕面对的是一种非常困难的挑战。他将如何迎接这种挑战呢?他采取的方式,是广览慎用,注意甄别,耗神取舍(很有点明代学者黄谓、宋濂、杨维桢等人之风),精短概括 之,此或可浓缩成八个字:观史、识人、考述、辨伪。这八个字,其实是互有关联的,现在分开来,主要还是为了行文的便利。1 .言说过往与历
6、史宏论称说过往,谁都可以做到,但是客观冷静、深刻睿智地评判历史(尤其是能够善用“经霜”笔墨直抵历史罩门),则 有相当门槛。(1)观史观史是基础性的一步,也是决定“史论”质量与论史成败的关键性一步。一是观史者,要有毅力和能力做正确拣选;二是观史者,要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三是观史者,要内心 谦抑,从善如流。陈歆耕在这几个方面,都是真正的高人、雅士,但他又很少自曝其能。他把心思都集中在阅读和写作上面,这使 他获得了重要的精神资源和精进动能。他是这样一种人,是“出兼葭之中,入夫子之门”的绝世隐者。还是以他观史来说明之吧。前代史料,芜杂繁冗,有些史事原就漫滤不清,谜团紧裹,要想在海渊之下觅得芥豆
7、之微,打开毫米级别的孔窍, 绝对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做到的。陈歆耕从日落处,精准捕捉到了夸父(历史过客)气尽力竭却仍然逐之隅谷的身影, 确是炼就了 “火眼金睛”般的非凡本领。这里的所谓“日落处”,我们可以理解为宋代走向衰亡之始;而“夸父”,则是欲挽狂澜于既倒的宋代政治集团的各类 精英们;他们的“气尽力竭”,即是各显才干(无论贤才还是歪才)以至于不惜一切,用足心思;“逐之隅谷”,正是宋代这 样一个庞然大物,终于在日薄西山之时将要做最后挣扎的某种象征U作者在该书中,针对宋代文化(其实也包括学术),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要论文化之兴盛,能与大宋王朝并列的,此前只有诸子百家是另一座高峰,此后的五四新文化运
8、动是又一座高峰。他何以会如此道来呢?请看: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发展这种“飞跃”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从这个王朝开始,文人书写留存的文字变得丰富、多元、 芜杂起来,给后人研究这个王朝的人物和事件,提供了大量史料。他那样发声是有所本的,其所本是什么?就是上述极度丰沃的宋史资讯和海量出版物。请再看:近年来书写这个王朝的文字,似呈一种“井喷”现象,虚构和非虚构、普及性的通俗叙事和精英研究成果,皆可堆积 如山。原来陈歆耕的观史,是不辞其苦、不厌其烦地广览,作者的阅读量有多大,读者也仅能做一般性的体会,而其中 爬罗剔抉的千艰万难,则只可能存于作者内心,无法为人道。陈歆耕以俭约笔墨写宋代文化景象,其实依赖的,恰是如此
9、的“观史”功夫,一饮一啄,均不是唾手就能拾来。换一个角度看,这种借如此“观史”而得到的凝练、准确、沉稳、妥切的陈辞,不也是“经霜”的笔墨?离这部书的心脏更近的观史文字,举不胜举,限于篇幅,此文暂且只能列出一二。其余的,尚需靠读者自行阅览 品咂。(2)识人说到识人,宋代可说、可识的人,成千累万,但是陈歆耕却偏偏相中了非常典型的几位,像王安石,像蔡京,像 章惇,像苏轼、苏辙兄弟等。我们从简化程序入手,不妨先看看这部书的基本架构:(1) “序跋”部分自序:为何要写蔡京跟附录:王夫之论“北宋王国之因”及“蔡京”蔡京年表,还有后记:千秋功罪在 人心,都是这本书的有机组成部分。(2)正文部分引言:黑白红以
10、下,共分十一卷,卷一就是“蔡氏兄弟与王安石”,然后是“元祐更化与蔡京变脸”,卷三则是“夹 缝中的藤蔓”,又次为只见臀背的皇帝”,卷五为“诡异莫测的风云”,再后是“权力的魔杖”,卷七为“丰亨豫大”,接续是“不 倒翁”,卷九为“被奸名遮蔽的现代之光”,继之是“苏黄米蔡之蔡,卷十一为“废墟上的思绪”。我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地把全书的基本架构,放在这里,是因为我想让大家从这些目录里,先看个端详,然后再 自行做出判断,也就是,作者在书中,主要着墨于什么人?不难看出,他所主要着墨的,确实是前面提到的几位著名人 物,而核心的核心,无疑就是蔡京。在所有篇章里面,蔡京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有人可能心生疑窦,不管是翔
11、实,还 是扼要,列举几位历史角色,就能算识人?不错,的确能算,而且,这也是我必须强化的一种个人认知和固守定见。为什么呢?在本小节的起句当中,我就已经讲过,宋代可说、可识的人成千累万,作者却仅选了王安石、蔡京他 们几位,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陈歆耕真正善识当识之人。来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我)觉得蔡京这个人太耐人咀嚼了大多写家不屑于为一个似乎被牢牢钉在历 史耻辱柱上的争议人物来描绘一幅肖像。偏偏此人,具有古今无可取代的认识价值、文学研究价值,每一个中国人都可 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宋代有无数带传奇色彩的人物可识、可写,而陈歆耕却单单挑了个“六贼之首”来落墨。如果不是识人太深、看人太 透
12、,如果不是他广做比较、细加比较,认定蔡京具有特异性,并具有完全不同于寻常样本的高度的认识价值,他会愿意 这样做吗?也许,他可能选个宋徽宗或宋钦宗,甚至干脆给两位一起做了阶下囚的皇帝涂抹几笔悲剧色彩,赚大家几滴眼泪, 也算是自出机杼,无论是台面上还是台面下都交代得过去。而作者于本书中透露,他“也曾有过写一部苏传(东坡传 笔者注)的冲动”。他无论选谁,我想,都属情理之中。在识人上面,他是分了三条线的,蔡京其一,章惇、苏轼等其二,包括几位或聪慧或昏庸的帝君在内的宫廷主仆, 为其三。每一个人物,作者都倾力去写,而且写得各具性情,各成典型,各有神采。陈歆耕为王安石加的定语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千古一相”。
13、再拿蔡京为例。这位背负极大骂名的历史人物,在陈歆耕眼里,除上面所述之外,到底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书中作如是之言:蔡京“这位被很多宋史写作者忽略的特殊人物,如海水中的礁石,一次次地在我心中激发出为之 画像的冲动”。为什么会如此呢?是由于作者“感兴趣的是蔡京人格的复杂性”。正因为这样,陈歆耕才会真正另辟蹊径,把蔡京从 非黑即白的众多简单否定的汹汹诟病声中拽出来,做了更知性、更合理、更科学的识别。作者做如此识别的前提,当然 离不开前述“观史”和本小节之“识人”,且看他的另一段恳挚出语:尽管在后人研究“靖康之难”的文字中,已有一些较客观的分析,认为将蔡京视作“靖康之难”祸首有欠公正、客观, 但要彻底洗
14、刷蔡京“奸”和“贼”的污迹,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据此判断,陈歆耕的内心始终藏着功过是非莫可混淆的律令;再者,相关出语也说明,他识人是首重透视的,从 不让一时、一事、一人来遮住自己的眼睛。这也是他能将蔡京生平写得有分量、令人相信的核心要素。还有,他在“自序”“后 记”以及其他篇章中,都曾正式表达过“不喜欢对历史人物做贴标签式的简单评说”这类意见。作者的可爱、可敬,该书的 可读、可取,其言说的可讽、可诵,其宏论的可信、可传,由此可见一斑。其或灿烂或潜玉的笔墨,其胸中锦绣跟书中 珠见,也无一不是“经霜”之后须臾未可弃却的珍宝。2.细节远志与文学塑型(1)细节远志蔡京沉浮对细节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这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蔡京沉浮 剑门迢递蜀江深 沉浮 中的 笔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