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软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软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础软件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一、基础软件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与自主创新CPU、整机、存储、外设等硬件高度适配的高 性能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具软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 积极发展操作系统基础应用框架和应用程序接口(API),加快布局智 能语音、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人工智 能算法演进和量子计算基础软件,积极推动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操作 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新型基础软件研发和产业化。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全国的领先地位巩 固提升,实现创新高水平、制造高效率、供给高品质、结构更优化、 区域更协调、环境更友好的高质量发展,掌握
2、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一 流自主品牌领军企业不断涌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持续提高,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率先建成全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 地。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竞争 力大幅提升,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更加协调,有力支撑我 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2025年,建设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参考资料: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 竞争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
3、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 业比重分别达48. 5%、42%,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二)创新引领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保持2%以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瓶颈, 在若干领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的策源地。(三)数字转型铸就新动能全省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普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数 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四)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制造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绿色安全低碳技术装备普 遍应用,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单
4、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 降低17%,鼓励部分行业碳排放尽早达峰,重点行业和企业绿色安全生 产方式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五)壮企强企取得新成果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中小企业协调融通发展,营 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6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0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企 业。三、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链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导向,实施卓越产业 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工程,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锻造 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5、(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再造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 术基础等领域,制定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构建高标准的 产业基础体系。支持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软件企业与产业链下游应用 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重点提高基础产品 的可靠性、稳定性,力争在高端液压件、超精密控制器、驱动器和传 感器、光通信器件、设计仿真分析一体化软件、先进合金和纤维材料 等领域取得突破。持续引导和鼓励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率先 应用产业基础创新成果。大力促进军民基础技术相互转化应用,搭建 国防科技成果民用转化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 升研发设
6、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技术、工艺等基础数据库。围绕重点工艺环节,试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专业工艺中心,提升集群产业基础工艺水平。(二)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产业链竞争力立足我省制造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 建立健全产业链挂钩联系制度,分行业精准施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强 链补链,加强资源、技术、装备支撑俣障,巩固提升特高压设备、生 物医药、晶硅光伏、风电装备、高技术船舶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 强集成电路、轨道交通、5G、新型医疗器械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布局 一批支撑产业升级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趋势 的整机或终端产品,加快钢铁、
7、石化、轻工和建材等重点行业焕新升 级,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到2025年,形成10条以 上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的卓越产业链。(三)培育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支撑,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突破、迭代和应用,鼓励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培育 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在基因技术、空天与 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实施 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丰富和扩大应用场景、完善生
8、 态,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四)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以拓展制造业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为方向,大力推广定 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 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 延伸,加快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力资 源、品牌运营等服务,提升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售后服 务等发展水平,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服务供给主体。到2025年, 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 台)300个。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一)深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
9、化服务改革,推进营商环境 优化升级行动,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我省营商环境升级版。实施涉企 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创新审批方式,广泛 推行告知承诺制。建立健全覆盖企业注册、业务开展、资本运作、清 算注销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务制度。推进环保、应急、质检等监管 能力现代化,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各地打造企业 服务一站式线上平台,提升涉企服务效能。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 准入,破除招投标等领域各种壁垒,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健全防范和 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 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二)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空间加强与国土空间
10、等规划对接,引导各地开展工业用地区域和红线 划定,加强工业用地用途管制,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实行产业用地 准入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存量用地盘活,推动 低效用地腾笼换鸟,支持各地出台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差别化政策 措施。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探索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推动不 同产业类型依法合理转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制造企业利 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在5年内实行继续按土地原用 途和权利类型适用过渡期政策。(三)壮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围绕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编制人才图谱和需求目录, 在海外人才引进、双创计划、333工程中提高制造企业人才比重,探
11、索 设立制造业人才发展基金,制定实施产才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培养壮 大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工程师人才队伍,更加重视本土人才培养。 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 野的优秀企业家,建设张骞企业家学院,设立江苏企业家日,实施新 生代企业家成长促进计划。推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与 重点产业精准对接,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四)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支持推动产业政策从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支持各 地探索创新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类惠企政策,提 高政策获得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扩大财政风险补偿基金
12、规模,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制造企 业融资成本,保持制造业贷款比重基本稳定。支持国家产业基金子基 金在我省落地,加大投资基金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设立重点产业链 专项基金,鼓励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五)弘扬制造文化挖掘制造文化内涵,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工 匠精神、诚信精神,依托本地区工业遗产、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 现代工厂等制造文化特色资源,打造一批沉浸式制造文化体验产品和 项目。推进制造文化进校园,鼓励大国工匠、工程师、企业家进课堂。 鼓励创作制造题材的文化影视作品,通过多种形式讲好江苏制造故事, 宣传制造典型人物,推动江苏制造文化传承传播,提升江苏制造文化软实力。
13、定期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五、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制定实施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案,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 心。(一)提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创新能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加大研发 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新型研 发机构,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境外研发基地,建立全球性研发网络。通 过提升完善标准、质量等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落实支持企 业创新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
14、,探索对基础研究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 企业按增长额度给予财政资金后补助支持,在龙头制造企业设立独立 核算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到2025年,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 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500家。(二)加快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国家有需求、江苏有基础的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装备) 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支持机制,分领域组织高端装备、关键材料、 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数字技术融合等领域攻关计划,力争在若干 领域取得突破、补齐一批技术短板。运用采购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应用 和服务升级,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材 料保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到2025年
15、,每年组织实施重大核心技术攻关 项目50项左右。(三)强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在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共性技术突破中的引 领作用,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 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挥省产业技 术研究院在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 围绕省重点集群建设区域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市场导向、 主体多元、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基础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 到2025年,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0家以上。(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我省科教资源创新活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创建国 家重点实验室,紧密对接地区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建设一批创新成果 转化中心,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 放。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