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报告 2023年11月,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适于普遍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下面仅就课题组三年来的工作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课题从课题申请批复后,学校课题组立即组织制定具体实验方案,本着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精神开展课题研究,按照研究计划,分
2、步实施,研究人员各司其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课题组探索总结了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并建设了学科专题网站,撰写了大量论文和实验总结材料,推出了一批优秀实验课,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研究观摩活动。 1、研究人员 鉴于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创建网络环境教学模式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组织了一批在教研领域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参加本实验,并且由校长周惠欣担任负责人。周惠欣校长是数学特级教师,辽宁省十大杰出校长。在1999年作为辽宁省唯一中学代表参加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作为一名科研型校长,他一贯坚持教育改革,坚持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理论深厚,思想超前,完全胜任本实验负责人工作。 主要
3、参与人员中有教学校长,信息中心主任、教务科长及一批专业扎实的中青年学科教师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水平精湛的教师,他们大部分参加过国家、省市级教改实验专科课题研究,并在本学科教学领域多次参加省市公开课和业务大赛并获奖,同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都已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巧,有理论和技术能力参加本课题实验研究。 2、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变化,研究内容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素质 探索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模式即:“讲授式”教学模式、“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式” 教学模式、“网络探
4、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中各个环节、要素中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与反思。 探索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3、完成时间进行调整 实验课题完成时间调整至2023年底。 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1)设立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整体设计和对各类专题、子课题进行指导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周惠欣、李伟、李铁、冯军。 (2)本课题为了管理的方便,按研究方向分成五个子课题,。 讲授式教学模式子课题,刘洋负责。 探究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李强胜负责。 小组协作讨论教学模式子课题,齐次负责。 自主发现式教学模式子课题,邹海彬负责。 网络应用、资源库建设、网络应用能
5、力培训研究子课题,冯军、吴秀杰负责。 2.课题活动管理 (1)课题核心组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交流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前期研究的经验,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作出决策。 (2)课题组全体成员每季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课题研究及实验情况,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每学年组织2-3次大型探讨课活动,推广阶段性研究成果。 (4)子课题负责人根据研究需要,进行正常的课题研究活动,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况,总结研究成果。重点、难点问题可集中力量攻关,课题核心小组做好协调工作。 3.课题资料管理 (1)资料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课题组定期进行收集、整理。 (2)各子课
6、题组应做好子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将研究资料和成果提供给课题组。 (3)实行资料信息网上共享,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全体人员都能够使用对方的资料。 4.课题经费的管理 本课题作为学校的中心课题,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支付课题研究的正常开支。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然对校园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将根据需要确保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到位,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对教师的培训费用应作为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学校财务部门按规定报销。 对课题研究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厉行节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使用,执行财务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理论学习、技术培训、环境建设、资源建设阶段) 1
7、、组织教育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理论储备,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建立领导小组,深入学习讨论,更新观念,全面发动,造成舆论。设计论证实验方案,落实到各教研组,培养骨干教师,壮大科研积极分子队伍。2023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组组织了四次教研活动,先后下发了20多篇理论文章和,从第三次全教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十六大精神,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国内课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国外的发展情况,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论材料都由课题组下发到实验老师手中。校长还集中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三次理论培训,从研究性学习到课程整合,从新课
8、程理论到“3+x”改革。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期组织实验教师统一学习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观摩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实验小结,交流实验心得体会,撰写实验论文和实验总结及经验。其中重点学习了信息素养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案例、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课程整合培训教程、校校通工程-应用篇等著作和相关教学理论。使实验教师在信息素养和课程整合理论与教学设计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和教学实验目标。为推进实验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南京课题开题会议,在东营组织召开的课题辅导培训会议、辽宁省电教馆首届课程整合培训班学习和参加教育部全
9、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同时积极与兄弟学校东北育才、省实验、沈阳11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等探讨、交流、研究课程整合的实验工作,同时聘请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解月光教授、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刘晓中教授担任实验课题顾问进行理论辅导和具体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2、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首先提高和强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教学的开展: 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文字处理、数据统计、课件制作、网络应用,在培训的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
10、转变观念。 优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整合理论学习、教育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软件应用、教学素材的处理和开发、网络应用。 活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针对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的不同和技术素质的不同,教师的培训划分四个层面,制定四项制度、坚持六个结合。四个层面:专业层、提高层、普及层、管理层;四项制度:教研组长负责制、教研组电教员制度、帮教对子制度、奖励制度等;六个结合:专家讲学与外出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与全体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典型引入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培训、考核、评比、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培训,使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1、,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水平;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逐步进行网络化管理,并努力向数字化校园迈进。通过培训,培养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坚持开足、开好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为开展课程整合,实现信息化教育打下技术基础。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信息素养, 2000年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信息技术改为必选课。每周2课时,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主要教学内容
12、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智能信息处理等等。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开展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为课程整合实验搭建研究平台。 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提出积极抢占现代教育技术制高点,强化网络环境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争创全国百强示范校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鞍山一中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方针:注重普及,狠抓实效,积极创新,适度超前。 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
13、和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组建了校园网络,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台。 首先建设千兆校园网;通过光纤连接教学楼、综合楼、艺体馆、实验楼,共计900余个节点,全校每个教师配备1台联想P4电脑,形成了覆盖整个学校的校园网拓扑结构,保证了教学信息100M高速传输到桌面的需求;网络出口通过10兆宽带连接因特网,通过2兆数字电路连接教育科研网,保证教师高速、准确、快捷获取教学信息。 其次组建四个学生微机室和一个电子资料室,全部配备联想P4电脑,可容纳240名学生同时上课;其中包括专门学习微机技术
14、、网络技术的个体学习式机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要功能的机房;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机房等三种形式。 再次为适应网络教学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学校50个教室全部进行多媒体化改造,安装电脑、视频展台、液晶投影仪、电视机、电动屏幕和音响设备等,全部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学。使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每一个教室,使之成为开放的课堂、广阔的教育空间。先进的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4、多种渠道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 资源库建设原则:采购+网络下载+教师自建三结合的原则。 为确保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我们首
15、先采购了K12学科资源库、清华同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中教育星教育资源库等专业的成套教学资源安装在服务器上供全校老师使用;同时各组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大量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且进行分类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组教学资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学校教师通过培训,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根据教研组需要,分工合作,分单元划类型,自制教学课件和教学网站,组内教师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过以上三中途径组建了鞍山一中教学资源平台系统,保证校园网为教师学生开展课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学资源。 目前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包括:电子一中校园管理系统、学科网站物理在线、有机化学世界、行星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建模等;学科资源库、学科课件库和专
16、题学习网站,教学VOD点播系统等。构成了庞大的资源系统,为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 (二)课题研究初步探索阶段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统一安排,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的初步探索。相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讨论模式”教学、在语文学科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在化学学科开展“自主发现式”学习、在英语学科开展“讲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并且都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中在2023年4月市进修学院召开的鞍山市课程整合研讨会上,我校物理教师李强胜的“网络探究-讨论式”网络教学课电磁振荡为与会代表作示范教学,获得一致好评。省电教馆韩宝祥馆长、马鉴副馆长、叶金霞主任等都全程
17、听课并到会讲话,对李老师的课给予很高评价。同时在辽宁省电教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李强胜老师为全省各电教馆、学校与会教师就我校开展课程整合实验和电磁振荡网络教学作专题报告。引起极大反响。随后我们又举行了鞍山一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探讨课活动,在语文、外语等其他学科开展整合教学实验,分别上了五人墓碑记、狮子王、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等网络课。并且把这项活动作为我们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展示平台。 2023年参加辽宁省电教馆网络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我校的五人墓碑记、狮子王两节课被评为省一等奖并选送国家参赛。平抛运动、原子的核式结构、电磁振荡等网站被评为省一等奖,多个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被评为省
18、一等奖。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实践和初步探索,课题组及时组织教师开展讨论,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和出现的问题,大家积极参与,取得课程整合研究的初步经验和成果,为下阶段的全面开展研究实践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三)深入研究阶段 2023年在实验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在课程整合实验方面又提出新的目标,在校内全面推进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升华,本学期连续举行数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探讨课活动,每月一次。 3月25日,经过精心准备,物理组李强胜、语文组齐次老师的万有引力、智取生辰纲两节课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并邀请市内其他兄弟学校来校观摩研讨,取得了好好的效果和带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课程 整合 理论 实践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